安 德 的游戏 (电影)

安德的游戏7.7

Ender's Game

  1. 2014-01-07 上映 欧美
  2. 动作 / 科幻 / 冒险 / 奇幻
  3. 114分钟

简介: 故事发生在未来,当时地球已经两次遭遇过虫族的进攻,国际舰队认为必须在世界各地寻找天资聪颖的孩童,自幼便送到国际舰队训练儿童的空间站(“战斗学校”)进行训练,把他们塑造成军事奇才,人类方可有存活的希望。 故事发生在未来,当时地球已经两次遭遇过虫族的进攻,国际舰队认为必须在世界各地寻找天资聪颖的孩童,自幼便送到国际舰队训练儿童的空间站(“战斗学校”)进行训练,把他们塑造成军事奇才,人类方可有存活的希望。详情

0 0

  • 别名:Ender's Game / 战争游戏 / 宇宙生还战:安达的战争游戏
  • 上映时间:2013-11-01
  • 地区:美国
  • 类型:科幻片/动作片
  • 导演:加文·胡德
  • 编剧:奥森·斯科特·卡德/ 加文·胡德
  • 主演:哈里森·福特/阿萨·巴特菲尔德/阿比盖尔·布兰斯林/本·金斯利/海莉·斯坦菲尔德
  • 总播放:
  • 今日新增播放:
  • 分享:

    收藏

播放预告片 播放正片

播放来源:

  • 介绍
  • 预告片
  • 制作特辑
  • 花絮周边
  • 我来说两句

        在遭受了一场来自虫族的毁灭性攻击后,人类花费数年时间培养出新一代天才,并将其训练成战士以抵御虫族的再次攻击。地球上最出色、最聪明的年轻人被挑选加入建立在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那里,他们将相互竞争,为成为国际舰队的指挥官而努力。他们在一个充满暴力及紧张竞争的环境下,进行先进而又严格的模拟训练,每个人都深知只 展开全部

更多

预告片

  • 安德的游戏IMAX中文预告

    发布:2014-01-03

  • 安德的游戏中文版电视宣传片

    发布:2013-12-31

  • 安德的游戏“毁灭”预告

    发布:2013-12-31

  • 安德的游戏30s预告未来篇

    发布:2013-12-26

制作特辑

  • 安德的游戏特效揭秘特辑

    发布:2014-01-09

更多

花絮周边

  • 安德的游戏 幕后花絮

    发布:2014-01-08

  • 安德的游戏 “新兵招募”宣传片

    发布:2014-01-07

  • 安德的游戏花絮:视效特辑

    发布:2013-12-26

  • 安德的游戏片段8:The Dragon Army

    发布:2013-12-26

【严重剧透】

作为原著党,我是失落的。但是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我又特别理解片方的很多妥协之处。如果要简短地评价它,我想说,它成功地消费了原著中的很多精彩的噱头,却浮于这些花招,而没能展现出原著的精髓。

1. 电影人的妥协

1.1 我们的主角伟光正

《安德的游戏》在当年横空出世,确实是一部能颠覆世界观的大师之作。书中很多细致入微和震撼人心的描写,使故事和人物都深刻饱满。但当它要变成一部商业电影的时候,为了达到尽可能高的观众接受度,片方和谐很多关键内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安德其实是典型的西方宗教文化里所称的无神论者。如果他心中有神,那一定只能是他自己。他决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决定自己拥抱哪些道德而无视哪些道德。比一般的无神论者更可怕的是,他做这些决定的时候,你没法用“你不明白”来跟他辩论——这家伙什么都明白。

这样一个角色不管是在本片的主战场——欧美文化圈,还是世界其它地区,都很难让大部分电影观众喜欢。

他道德一点也不高尚。跟马利德(Bonzo)打那场架时,他“向后退去,让自己感觉到的害怕之意显现在脸上”。这是个冷静得可怕的杀人者。他可不是“露出害怕之意”,而是用牛逼的智商反控情商之术,“让”自己感觉到的害怕之意显现在脸上。他杀了马利德,根本不是电影里描述的那种意外,也没有电影里表露出的那种担忧之情。他狂揍马利德,而且是瞄准了要害,就是为了永无后患。

加上故事一开始就被安德杀了的斯蒂尔森,安德亲手杀了两个人。可惜作为电影男主角的这个男孩,必须政治正确,于是电影里,安德不安、内疚,然后离去——至于那两人死没死,咱就不提了。

所以,电影里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慧质兰心的在逆境中成长的小孩——是的,慧质兰心,因为这孩子被阉割得差不多了。

1.2 选角

刚看到这些小演员的时候,我想的是,唉,至少有张娃娃脸就不错了。真的找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来演安德么?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演员先不说,就算有合适的,拍续集的时候怎么办?选角导演明显从《哈利波特》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为了不再担心小演员长得快,一上来就找个十六岁的演员演。而且片场不像霍格沃兹学院那样到处是食物,不怕小演员们长得太疯。

我善解人意地继续观影。直到原著中比安德高二十厘米的马利德出现。

原著:


电影:

嗯,这只是原著党的执念。放开心态,原著里被修改的这些设定,不是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的重要。

2. 失败改编:被遗忘的重点

2.1 最大的失误在结局

要知道,经过那么多步和谐工序,还要把一本满满干货的长篇故事改成电影剧本绝非易事。单就这个结局而言,电影在画面呈现上贡献的绝对是佳作,但情节改编上却出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是的,安德很懊恼自己灭了一个种族。但是这个结局里弱化、漏掉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2.1.1

第一个,就是地球舰队的几乎全军覆灭。安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牺牲了绝大部分地球将士。原著里,很多观战的高层在大战结束后痛哭了——这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原著里,安德在知道真相后在抱怨马泽·雷汉让自己屠灭了一个种族后,马上询问的是,是否“每一架战斗机里都有一名血肉之躯的地球战士”。但是电影里,居然反过来是格拉夫向安德强调死了很多地球战士,而安德只是抱怨了一句“他们本来可以不用死的”。

(为了避免更多知友提出这个问题,我还是插播一段。我在影院看的时候没注意到战斗机都被改编成了无人机——可能是原著已经深深蒙蔽了我的心。但相信大家也可以理解,如果战斗机里是有飞行员的,这段情节的震撼程度必然飙升。而编剧将它改成无人机,我猜测是为了修正原著中对未来科技的预测。但如果真的这么严格地修正预测,马泽雷汉要亲自驾驶飞机不也是说不通的么?所以我认为编剧为了一个不要紧的理由,弱化了原著中这段本来很能体现情节波折的细节。补:这个问题我又思考了两天,觉得编剧可能是觉得牺牲太多同袍会造成安德“事实上的残忍”,影响主角招徕粉丝,所以他们要把这个情节削弱。)

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营造了这样一个情境:屠灭虫族是安德的最大心结,而地球将士的生死对他影响甚微。

不是说好了这个主角要伟大光荣正确的么?

我们来理清一下虫族惨遭屠球和地球舰队覆灭两者孰轻孰重吧。很明显,从全书的主旨和作者的本意来看,虫族毁灭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改编电影的时候,应该把地球将士的生死进一步弱化么?我以为电影改编是要考虑观众心理感受的呢。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安德因为屠灭虫族而内疚?“哦,知道了。”但是人类将士为了击败曾经入侵地球的长得像虫子的恶心异族而捐躯?太感人了!我作为原著党,看到安德用荷枪实弹的飞机放烟花的时候,眼眶都湿湿的。然而其他观众只以为是游戏内容,当然无知无觉,根本没意识到那个场面多么悲壮。暴露“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真相后,如果安德再为那些阵亡的将士哭喊几句,再闪回几个放烟花的画面,保证有摧泪弹的效果。

结果编剧一门心思往虫族灭绝这件事上扯。

2.1.2

那你就扯虫族灭绝吧。我们还是从普通观众角度来说体验:虫族当年为什么要入侵地球?有第一次就能有下一次,你以为沟通沟通就能和平了?狗可是改不了吃屎的。他们能攻击我们第一次就能攻击我们第二次,为什么不能直接灭了“它”们呢?要我说,灭得漂亮!

在观众这种情绪里,安德再怎么为虫族死者代言,又怎么能引起观众共鸣呢?

编剧同志,请问您为什么不澄清一下虫族“入侵”地球的事实?

误解是种族冲突的源泉。这才是整个故事的最大反转。“游戏居然是实战”仅仅是对最后一场“游戏”的反转,“虫族入侵地球”的真相才是对整个故事的大反转。

如果编剧的小算盘是把它留到下一部中去,那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反复被知友询问虫族为什么入侵。因为考虑到有的朋友会去看原著,另外片方可能在第二部放出解答,所以我没在这个回答里剧透。好奇的朋友,可以去@刘锦源的回答下面的评论里看。】

2.2 不恰当的简约

安德发现马泽·雷汉的录像不完整之后,十分疑惑。很多指挥官反复研究还向安德咨询。这在故事中是一个重要的悬念,但在电影中,只在安德给姐姐写信时夹了两句话不明要义地提到了一下,而且画面还是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剪辑,完全没起到突出悬念的作用。

2.3 安德的智慧

为这个多智而近妖的高智商儿童,奥森·斯科特·卡德作了很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安德的高智商,当然主要体现在他的心理活动。他听护士说拔监视器“不痛”时心里马上明白“大人说不痛的时候都是痛的”。他想哭的时候,就开始心算二阶乘法,至少算到八位数。他看到伯纳德发的“我知道是你”的信息之后,明白这只是试探,于是“连头都没抬”,好像没看到这条消息一样。如是等等。

无数这样的小闪光点,加上与马利德做双赢交易时的表现,才能让受众体会到书中描写的安德的智商高度——还有这其中蕴含的可怕能力:用智商反控情商。我在观影前一直好奇的也是这些细节的处理,也心知,用镜头表现理性思维活动难度颇高。结果编剧把大部分这些对安德智商的正面描写都跳过去了,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延伸阅读:扮演高智商人物的演员一定要高智商么?比如新福尔摩斯中福尔摩斯的扮演者或者大爆炸中的谢耳朵?

3. 剧本改编的专业程度

刨去那个失掉精髓的结局不说,放掉上面讲到的那个悬念未突出不提,编剧在删繁就简和事件排序方面体现了很专业的功力。

原著洋洋洒洒按部就班,原是小说的长处。但是在一部追求票房的电影中,不讲编剧技巧不行。本片改编的最大亮点,就是把原著中各种事件,分成职业成长和心路历程两类,井井有条地进行交错排序,情节此起彼伏。

3.1 安德的职业成长之路,就是从第一次进零重力训练室,到最后灭虫大战。

具体事件有:

第一次进训练室。叫小豆子射自己。培养队友信任。

第二次进训练室。与佩查单练。训练战斗技能。过场。

第三次进训练室。代表火蜥蜴队比赛。为团队胜利牺牲自己。

第四次进训练室。代表飞龙队比赛。为团队胜利牺牲大部分兵力。

第一次进实战模拟游戏,到首次失败。明白就算车马象士炮卒全弃也要保帅。

最后一战。结合上述所有经验,一举成功。

3.2 安德的心路历程,就是穿插在职业成长之间的情节。

其实关于这些心路历程,我唯一想赞赏编剧的地方,就是调换了“杀马利德事件”和“飞龙队以一胜二”两件事情的顺序。原著里,安德带领飞龙队大功告成,所以上面要升他的级,所以他才会去见姐姐。在电影里,既然主角要伟光正,改成了由于“意外”“几乎杀人”后出于内疚要退出,而上面为了劝说他,让他与姐姐见面。

我佩服编剧这种乾坤大挪移的手段,但是——你们真的毁了一部可以成为殿堂级佳作的电影。

3.3 商业化改编的败笔

我们回顾一下电影的开头和结局,看一下安德的心路历程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吧。

开头,安德狂揍斯蒂尔森,内疚。

结局,安德屠灭虫族,内疚。

?!!

说好的人物成长呢?

当我看到片头字幕用引言的方式道出安德那句“当我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够打败他的时候,在同一瞬间,我也爱上了他”,我真的以为这次改编会像诺兰改编蝙蝠侠一样精彩。

科幻小说里能像安德这样给电影导演提供了无尽发挥空间的角色,真的不多。我们来看一下原著中安德,是一个性格层次多么立体的人物吧。

安德是典型的双重人格。杀马利德的时候,他残酷冷血,根本就是一个杀人狂魔。但是杀完人之后丁克过来安慰他时,他又像个柔弱的小女孩一样哭喊:“我根本不想伤害他!为什么他一定要追着我不放呢!”

书中用大量细节告诉了读者这种双重性格的成因——他像冷血无情的哥哥,也像温柔体贴的姐姐。事实上,彼得和华伦丁在精神上,扮演的是安德的父母的角色。而且,书中多次披露了安德典型的恋母情绪。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注意,是早期。这就是为什么安德的年龄也很重要。书中很直白地描述了安德的这种嫉妒:


在他遥远的童年,一个女孩的声音占据了他的生活,就是这同一个声音保护了他免受折磨,就是这同一个声音使他不顾一切,宁愿返回战斗学校甚至离开地球再过上四年、四十年或四百年。即使她更爱彼得,他仍然愿意为她做任何事。

原著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为安德做了大量的弗洛伊德风格的描写,远不只我这里说到的双重性格和恋母情结。但是双重性格和恋母情结足够让我解释安德在原著里的心路历程。

父亲是他的恶梦,母亲是他心中的净土。他的成长,就是一直在努力为母亲付出,而他的终极目标是打败父亲。也就是说,他一直希望自己性格中彼得的那部分能被华伦丁的那部分打败。但是生活中彼得以各种形式出现,如斯蒂尔森,如马利德,如虫族。对安德而言,只有打败这些彼得的变体,把他们摧毁到“永无后患”的程度,他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华伦丁的精神世界。所以他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所以,灭掉虫族之后,他变成了纯粹的华伦丁性格,他悲伤,他内疚,他柔弱如水。


当我对敌人的了解程度到了足够打败他的时候,在同一瞬间,我也爱上了他。

这句话在整个故事中的意义,首先是关于人类对虫族的误解,同时也是对安德的华伦丁性格的诠释。

编剧大哥,这两层意义你一层都没解释清楚,怎么好意思拿它当开篇语?

书中安德玩的巨人猜谜游戏,已经摆明了告诉你,这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潜意识大展览。选任何一瓶水都是华伦丁的选择,而攻击巨人是典型的彼得式解决方案,场面极其恶心。这也解释了安德的冷血——因为只有彼得性格才能助他成功。上面提到的职业成长之路,其实就是彼得性格越来越占上风的过程:

第一步,培养队友信任。典型的华伦丁性格。

第二步,为团队胜利牺牲自己。典型的华伦丁性格。

第三步,为团队胜利牺牲大部分兵力,包括自己。彼得性格和华伦丁性格杂糅。

第四步,为保全队友而战败。意识到了华伦丁性格的实战中的无用。

第五步,以几乎全军覆没为代价获胜。纯彼得性格。

如果编剧能把这个与职业成长过程高度结合的的性格变化过程描写出来,很难不成佳作。

按照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华伦丁就是安德的“阿尼玛”——不能更直白了。书中的游戏过程里,安德吻了一条毒蛇——而不是像彼得一样吞了毒蛇——于是毒蛇变成了华伦丁,回吻着安德。

只是,确实,如果这种场景放在电影中的话,分级会变成大问题了……

如果导演有走艺术风格的打算,最低限度,也会在安德实施暴力时闪回几个彼得实施暴力的画面,在安德柔弱的时候闪回几个华伦丁的画面。在描绘安德在巨人猜谜游戏中的场景时,也不至于把它删改到几乎只有猎奇的属性。

结果在电影里,华伦丁就是个纯粹的普通大姐,彼得就是个纯粹的打酱油的……

所以安德,就成了一个纯粹的过关打游戏的小孩。

===============写在后面================

写如何评价电影《地心引力》(Gravity)?的时候,被批评有事没事找弗洛伊德出来聊。当时觉得,有的同学还是分不清符号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区别。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我真的扯弗洛伊德出来聊了……当然,只能贻笑大方,希望心理学的高人看看原著,写点牛逼的专业分析。

《安德的游戏》貌似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当年在学校打印房双面打印了95张A4纸。


其实看过中文版。但是英文版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恍若全新的旅程。我不知道这书有多少个翻译版本,但如果你看过的中文版也是这个,可以和我一起叫冤了。

这里只把全书第一节贴出来,附上原文。


“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

"I've watched through his eyes, I've listened through his ears, and tell you he's the one. Or at least as close as we're going to get."

“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

"That's what you said about the brother."

“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

"The brother tested out impossible. For other reasons. Nothing to do with his ability."

“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

愿。”

"Same with the sister. And there are doubts about him. He's too malleable. Too willing to submerge himself in someone else's will."

“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

"Not if the other person is his enemy."

“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

"So what do we do? Surround him with enemies all the time?"

“我们没有选择。”

"If we have to."

“我你喜欢这孩子。”

"I thought you said you liked this kid."

“如果虫族得到他,它们将会发现我会是他最亲密的叔叔。”

"If the buggers get him, they'll make me look like his favorite uncle."

“好吧,毕竟我们在拯救这个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实验吧。”

"All right. We're saving the world, after all. Take him."

这个经历让我觉得,当年拿着各种翻译粗糙的科幻译作还读得聚精会神的我,那股强不知以为知的劲儿,真的颇像《超理科杀人事件》的男主角……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