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創投公司?

Skip to content

登入後,會解鎖更多功能喔,快來享受個人化服務吧!

  • 新冠肺炎
    • 企業人資須知
    • 民眾防疫須知
  • 求職攻略
    • 履歷面試
    • 104 產品服務
    • 工作機會
  • 職場360
    • 職場心得
    • 學習成長
    • 領導管理
    • 百工的一天
    • 人物
    • 觀點
  • 專題特輯
    • 求職安全與詐騙
    • 打工兼職
    • 中高齡就業
    • 菜鳥防雷指南
    • 趨勢白皮書
    • 健康職場
  • 人資充電
    • 職場新訊
    • 選訓育用留
    • 人資長專欄
    • 104招募小技巧
    • 表單範本下載
  • 法令權益
    • 勞動法令
    • 招募任用
    • 薪酬福利
    • 離退解雇
    • 法務長專欄
  • 掌聲
    • 掌聲專題
    • 她用「故事力」讓自己發光
    • 謝謝那段磨難,成就了現在!
    • 千萬年薪,靠的是「自我反省」!
    • 從月薪9K到跨域搶手人才
  • 玩數據
    • 新鮮人勇闖職場
    • 轉職潮來了!
    • 擁有好薪情
    • 產業面面觀
    • 職務知多少
  • Podcast
    • 職涯診所Podcast
    • 高年級不打烊
    • 青春通識課
  • 熱門活動

專題特輯

日期 |2020.09.09

觀看數 | 14847次觀看

創投是什麼?從事創投的門檻很高嗎?三個面向帶你輕鬆理解創業投資

文/SSR 原文出處

什麼是 Venture Capital ?

Venture Capital (VC),中文被翻譯成創業投資又或者是風險投資,簡單來說就是私募股權的一種形式。創投會向被認為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新創提供股權融資,這些新創通常和科技和創新有關,所以如果今天一家雞排店很賺錢,基本不會是創投的投資標的。創投的錢通常來自高淨值投資人、大型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或是大企業公司。創投除了向新創提供資金,也通常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資源,例如人脈介紹、管理知識分享、招聘人才等等。

大概了解了創投之後,讓我們一步一步從不同面向來了解創投。

創投也被叫做 General Partner (GP),意思是參與日常運營的 Partner,包括案源開發、評估投資案、投資決策、投後管理都是 GP 負責。而創投資金的出資者被叫做 Limited Partner (LP),一般不參與日常的運營,不過創投在最後決定要投資哪些新創也需要通過 LP 的同意,GP 也需要定期向 LP 報告基金的績效。通常情況下 fund size 的 2% 左右會作為管理費用於日常運營,而投資收益的 20% 會作為績效獎金 (Carry) 用來激勵 GP,而剩下的 80% 就是 LP 的。

創投的分類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分類就是創投投資的階段,有些創投只投資特別早期的新創,這些新創可能只有一個想法或是一個簡單的網站,通常這種被叫做 Pre-seed。根據公司慢慢發展,有了一些早期用戶和最初代的產品,這個階段的投資可以被叫做 Seed。而慢慢接著下去是 A 輪、B 輪、C D E … 輪,一直到IPO(首次公開發行)或是被其他大公司併購。隨著公司發展越來越大,投資金額也會跟著慢慢變高,到後面可能其他 Private Equity 也會投資。每個創投都會有自己專注的投資階段,所以新創需要根據自己公司目前的階段去找特定的創投融資。

除了投資階段的分類外,通常還可以從下面幾項分類方式來分類創投:

分類舉例
行業 資訊科技和應用
生醫和健康照顧
媒體和娛樂
企業產品和服務
網絡應用
金融服務
生活消費
行動通訊
教育學習
創業者背景 學生創業者
有產業經歷的創業者
偏向技術方面的創業者
科技技術 5G
區塊鏈
人工智能
大數據
邊緣計算
IoT
地點 台灣
東南亞
中國
北美
創投分類

創投投資過程

圖片來源:SSR

一般情況下,新創團隊會給創投機構發募資申請書,然後創投會進行初步研究並邀請新創團隊對項目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通常會包括新創想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法、商業模式、市場分析,競爭對手、潛在風險、融資金額、資金用途等等。

在這之後,創投大約會花一到兩週內部評估要不要投資。等到確定有了投資意願後,創投公司對新創團隊做完整的盡職調查 (DD),簡單來說就是全身性的體檢。檢驗你的產品價值、開發狀況、市場的大小和增長率、財務狀況等等,當中可能新創團隊會被要求做一些功課協助創投的 DD 為了能讓創投方更加掌握整間公司的估值情況。

等盡職調查結束之後,創投和新創會正式簽 Term Sheets,裡面會寫投資的金額,佔有的股份比例,還有其他條款。

一直到創投利用上市或是企業併購來出場,中間持有新創股權的時間大約是5 — 7 年。這段期間,創投會就不同的面向來幫助新創,不管是人才招聘,法務問題,PR,或是後續融資等等。所以創投是手把手的陪著新創一起成長,而不是單單提供資金而已。

希望大家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大致上了解 VC 是做什麼的,回到文章的標題,可能因為過去台灣創業環境不活躍,所以 VC 對大眾而言相對陌生,但是 VC 絕對不是一個用來快速套利砍韭菜的投資機構,而是通過長期投資來幫助新創成長從而獲得回報。

(原文標題:Venture Capital 是什麼?是不是金融大佬在玩的神秘遊戲?)


延伸閱讀:創投職缺推薦

本網站為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設 104 Corporation©2022

{\color{red}{我的答案与众不同}}

内容干货比较多,建议先点赞收藏,防止后期找不到了。

风险投资需要的是尽职调查的能力,最核心的是财务尽调、行业尽调、业务尽调和法律尽调。

风险投资更侧重的是分析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专业能力要求也是很高的。

一、哪些“知识”是VC行业所需要的知识?

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常识、专业知识。

关于常识

很多投资人很“博学”。

今天谈谈华为,明天聊聊中美,张口就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几大趋势”,闭口就是“对一些科技前沿问题的观点”,一二级投资市场无缝对接,历史文学医卜星相信手拈来。

这类人常常让你觉得高山仰止,莫测高深。好像必须要像他一样“深邃”,才能配得上投资这份神圣的“事业”。

可实际呢?

坊间闹市、茶坊酒肆,这种能说会道的“高人”随处可见。他们真的懂科技、懂投资、懂国际局势吗?

未必,但这不影响他们煞有其事,侃侃而谈。

这类新闻事件、个人感悟、奇闻异事、哲学思辨…等等的知识,我将其归为“常识”范畴。

就像数理化文史哲一样,这体现了你的个人素养,但不代表你的专业水平。

我可以是个不会微积分的数学菜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做投资尽调。

当然,大部分人也只是把这些作为业务间隙、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他们也不过是看了几篇文章,随便吹吹牛。

但作为一个投资新人,你要把这个当成专业技能去认真钻研,那就真离“晕头转向”不远了。

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这个菜场大妈都能发表“炒股心得”的年代,你真的相信一个不盯盘不做功课的VC投资人,靠着一级市场的感悟和几本杂书就能做好二级市场的投资?

真当人家专业的基金经理都是吃干饭的?

结论:常识类知识,吹牛有用,但跟VC投资日常工作关系不大。

------------------------------------------------------------------------------

关于专业知识

那么,什么是VC行业的“专业知识”?

对大部分从业者来说,投资首先是一份职业。

既然是职业,它就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撰写行研报告,撰写尽调报告,撰写财务尽调报告,评估项目…等等。

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好,才是你该学习的“专业知识”。

你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从一堆所谓“VC投资必看”的“课外书单”中(类似 穷查理,达里奥 原则,战胜华尔街、从0到1、精益创业……)学到如何写报告,如何做尽调,如何看项目,如何做投资…

这就像你课外书看的再多,也不可能替代课本一样。

也许有大佬会说:那是你格局不够,我的投资哲学就是从这里而来,我很成功,所以这种方法有用。

相信这也是很多新人认可的观点。 成功者的光环耀眼,让人盲从,也遮蔽了基本逻辑。

我不否认要想真正成功,格局视野很重要。 但是这些属于先有实务经验,再去拔高的内容。把这些东西当做基础知识来学习,如何学得完呢?初中生要想考高分,学好初中数学就够了,你非得绕远先从逻辑学、哲学学起……

投资新人,要保持清晰的认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迷信故事

有些大佬们的成功故事跟成功学的“事后诸葛亮”和“牵强附会”的手法差不多。

事后总结的所谓“成功经验”,省略了太多环节。

本来成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小概率事件,结果总结经验时只告诉你其中一点,并将之奉为“成功的秘诀”。

如果照着学,那就是邯郸学步。

2、不盲从经验

“不要投60后,不要投夫妻创业,不要投格局小的创业者,去看厕所、去套路基层员工…”

这类总结的所谓“投资秘诀”,现实中打脸的反例比比皆是。大佬们的结论可能是他之前踩过的一个坑,他有一堆的逻辑前提才导出这个结论。

你看不到他的假设前提和逻辑推理,如果只学他的结论,那就是刻舟求剑。

3、不要多元化

现实中的很多大佬可谓“纵横三界”,一二级联动,实业资本组合,各类资本运作并购重组“6的飞起”。

于是你也去学…今天学投行,明天学并购,后天学炒股,大后天恨不得自己去实业逛一圈再回来做投资。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一件事情都还没学明白,就急着多元化发展?

跟创业者聊天,你都知道告诫人家要“专注”;怎么到你这儿,就可以“一专多能”了?

我不否认投资行业有能“跨界的天才”,但普通从业者是不是更应该把对自己的要求降低点,更务实一些呢?

------------------------------------------------------------------------------

在我看来,专业的投资人应该是“懂行业”的“商业专家”。

所谓“懂行业”就是我们需要了解具体的行业知识,投资人每天会看很多的不同项目,需要了解不同项目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比如规模增速,竞争格局,产业链等等。

所谓“商业专家”意味着"商业"才是投资人的专业技能,在这里领域中我们应该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认知,具体包括公司运营、市场营销、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融资等一系列能力。“商业”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公司、评价公司,甚至是在商业领域“引导”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

虽然我们已经排除了很多投资专业之外的“杂学”知识,将“VC行业知识”限定在“行业”和“商业”这两个领域。

但这依然太过庞大。

比如,行业知识,投资人是不是要懂如何制药?如何写代码?如何使用机床?如何造飞机火箭?

比如,商业知识,投资人是不是要自己会做账?会报税?会打官司?会建销售渠道?会做HR?会做投行ipo保荐?甚至自己能管理公司?

都不是。我认为,投资人的角色只是评价者。能力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评价”,而不是亲力亲为。

最终,你的一切能力还是要落实到工作职责中来:写报告,做尽调,做行研,评估项目,做出投资决策。

把这些事情做好,就是你的“专业能力”。

这很难吗?这不难。

很多时候,这些工作甚至是新人们在做。

这很简单吗?这并不简单。

很多时候,这些工作大佬们也做不好。有些是没意识、有些不重视、有些是想学却无处可学、无人可教。

但这些的基础工作如果做不好,意味着你的尽调就做不好,意味着你的投资决策就做不好,进而影响你的投资,你的回报,你的募资,你的生存…

这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这反而才是时时刻刻都会与你的投资业务紧密相关的大事。

对于新人来说,如果真正想要踏踏实实的学点投资“专业”的知识,不妨从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开始,而不是天天“追风口”似的人云亦云的去发表那些似是而非的行业趋势、未来方向的高论。

华为如何?阿里怎样?中美关系路在何方?

这些事情对大部分从业者来说,都属于“侃大山”的副业。

就算真的搞明白了,又能如何?就不用去找项目了?就能搞定LP了?就能赚到大钱了?就能走上人生巅峰了?

又何况,你不会真的以为看过几篇文章,跟人聊过几次天,就算是搞明白了吧?

这让人家专业靠这个吃饭的高官、高管、学者、记者情何以堪?

------------------------------------------------------------------------------

二、如何建立投资逻辑?

什么是投资逻辑?

有人说,我的投资逻辑是因为国家政策鼓励。

有人说,我的投资逻辑是因为产业发展需要。

有人说,我的投资逻辑是因为我有情怀。

我就想问,项目投亏了,是不是国家、产业会来帮你买单呢?

不是的话,你投什么项目跟国家、产业有啥关系呢?

为什么不能直白点,说点大白话呢?

投资就是为了盈利,这是个很正常的商业逻辑。

你不投那些国家不支持,产业不需要的项目,只是你担心项目会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会赚不到钱而已。

至于是为了情怀,还不如说因为我高兴,我乐意,我有钱任性呢。

在我看来,所谓的“投资逻辑”,就是回答三个问题:

1.未来的机会在哪些领域? (基金策略)

2.你想要找什么领域的什么样的项目?(投资策略)

3.你怎么判断找到的项目符合标准? (尽调方法)

如何建立投资逻辑?

想没想过把你听过的所有投资相关的概念(成长性,估值,退出,风险,识人,财务造假,ipo,对赌,技术,壁垒,天花板,赛道…)融入到一个框架中,赋予各自含义,给予各自位置,分配不同权重,明确验证方法…

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有了逻辑体系。

至于具体怎么做?

其实没有捷径,要靠自己的积累。

每一个项目、每一篇报告、每一次访谈、每一件资料、每一个闪光的灵感,都把它扎扎实实的做好。不断总结、不断复盘。

无他,唯手熟尔。

------------------------------------------------------------------------------


往期高赞内容:

  1.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投资最大的风险是财务造假吗?
  2.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财务尽调——怎么看科目余额表
  3.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财务尽调——序时账怎么看
  4.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财务尽调——序时账怎么看(二)
  5.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尽调如何整理资料?
  6.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投资问答攻守道
  7.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的财务尽调报告怎么写?
  8.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财务尽调报告怎么写?——案例分析2(正面教材)
  9.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财务尽调报告怎么写?——案例分析
  10.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如何做业务尽调?
  11.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如何计算市场规模(天花板)?
  12.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初次访谈创始人提纲(6.9更新)
  13. 小戚做投资:【投资笔记】VC如何尽调?

关注我 @小戚做投资 获得更多投资尽职调查的干货知识!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