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 原文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這自然而然引出三個問題:

什麽是“器”?

為何君子不能“器”?

君子應該成為什麽?

  • 對於第一個問題:

《四書集註》里為此句做如下註解:

“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器,器具,是僅有一才一藝,不可相通的某種工具。

但,重點不在於僅有“一才”,而在於“不通”。

  • 對於第二個問題:

器者,用也。

器是無所謂好壞褒貶的,而器之用卻有。正如刀可以用來切菜,亦可用來殺人。

有才無德往往比無才無德更恐怖,因為他擁有與德不匹配的才。

孔子將“君子”視為為人處世的典範。有才之人的確可貴,但不足以成為君子。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都是表象,真正內核的是“明明德于天下”。

  • 筆走至此,第三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突然想到浙大校歌的第三句話:

上謂道兮,形下謂器。

答案應該就藏在這裡。

再次感謝《孔子與論語》的董平教授與助教@白浅 。

才疏學淺,見諒。

補充:

抱歉。原文誤將浙大校歌中形誤寫成行,已修改,感謝@望天明指出。

编辑于 2017-04-27 10:22

對於一般人來說,掌握技能是很重要的。從小學到大學的系統教育都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或技能,更重要的道德教育卻似乎被現代人忽略了。然而,道高於技,人世間各行各業的技術精英如居里夫人和愛因斯坦等人其實也都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人的技能的高低也與人的道德心性緊密相關,道德低劣之人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高超的技能。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一語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君子不器!朝聞道,夕死足矣!」所謂「器」就是指只能適用於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長技能,而一旦領域稍有變更、境遇稍有變化,其專長技能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不器」則指不專限於一門手藝的道德高尚之士,是指那些心性高、器局大、能夠通瞻全局的人才。君子當精於藝,儒教始祖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六藝嫺熟的人。但是即使能夠六藝精熟,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充其量也只是在「技藝」的層次。因此即使在「技藝」方面有博大精深的造詣,也只能像是最珍貴的器皿一樣。君子應該有更高的對於「道」的追求與感悟,這才能使人品更加完善並使靈魂得到昇華。如果僅止於「技藝」,那就是成為「器」了,窮其一生只得雕蟲小技,如果能夠進而成「道」 ,那就是人世間的得道之士。孔子自己身為聖人,卻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朝聞道,夕死足矣!」中看出,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一目瞭然。由此可以看出,學習知識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做人應該通過人生的修行感知宇宙的真理,徹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道家對於技能與道德的關係的理解則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說:追求 學問,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習有所成。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儘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對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最後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達到了無為的境界之後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實現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啊!

知識與技能只能教會人怎樣做事;佛法和真道才能教導人們怎樣去做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技巧和藝能充其量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佛法和真道才是人們應該畢生追求的光明大道。做學問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博聞強記、增長見識;佛法修道,則必須放淡欲望、清淨無為,並且必須專一修煉,才能得道與開慧。自古求道難,聞道難,得道更難。人生於天地之間,理應養浩然之氣,修佛法正道,走返本歸真之路,方為正人君子也。@*

(http://www.dajiyuan.com)

君子不器 原文

君子不器 原文

子说:“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这句没有前因后果,也没有背景,这个‘器’到底在指什么?众说纷纭,太原郉继承没有一个定论。有一种君子不器,打破你的天花板(十九) 020 学思结合处颇丰(二十) 021 为一语而堕野身(二十一) 022 圣人教你如做好“公务员”(二十二) 023 礼乐的本质是什么?——继承。

论语(书)儒学君子君子不器论语新解(书)之道 王先生2020-11-29 法律和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可以绑架法律了,才是法律和社会的退步。案是对正当防的更好更法。《君子不器》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0JsA6eYYOXf3hq2TqDZrg ?pwd=d7d0 提取码:d7d0《君子不器》简介:公子烈娶妻继承2021年演讲视频君子不器小说,敲锣打鼓。

君子不器 。 意思:君子不像器具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出自《论语二章为政篇》 子曰: 君子不器 。 注释:器: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就。《君子不器。》全文注音拼音版继承是大骗子,可直接打印 标准格式的WORD打印文档继承简历,DOC格式,保存此版本方便打印和收藏。点击后方按下载。古文之家独家出品 立即下载 君子不器。图片 论。

君子不器 原文

欢迎各位朋友走进本期中华读书会,共同学中华经典《论语》,领悟夫子“君子不器”的智慧,走上建设心灵品质、展格局境界、扩人行、成就人生事业的厚。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 上学时背过,日本继承办理公证继承后来让孩子也背,但不解其意。 现在看到了它的后半句解释,才明白,原来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

君子不器 原文

7-06 论语丨“君子不器”,超能继承者宝物打破天花板,才能不断成.m4a 2.1M 7-05 论语丨巧言令色继承讲,矣仁:能说会道的没好人吗?.pdf 376KB 7-05 论语丨巧言令色,矣仁:能说会道的没好人吗?.m4a 。君子不器。 先-论语 子曰: 子说: 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翻译作者:此翻译收集整理至网络 对继承的评价 ,代替继承人实际继承人维央早安继承者原作者不详,翻译版权归原作者。 《君子不器。》全文注。

来源:渑池县日报

《论语》自注:君子不器

2018-11-23 17:49 来源: 海淀敬德书院

君子不器 原文

作者:孙海兰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经典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参考注释

朱熹注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四书章句集注》

杨伯峻注

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

——《论语译注》

钱穆注

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通才。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

今试以本章与上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相参,可见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白话试译: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特定的使用)。

——《论语新解》

傅佩荣注

君子的目标,不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器是有一定用途的东西,延伸来看,这是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君子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此,还是要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君子不器,并非君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用,而是不要把自己当作这种专长的工具而已,还应该注意到君子有生命全方位的要求。

——《论语·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 原文

按语

“器”这个字,在《论语》里有三个意思。一是“器物”;二是“器量”(子曰:“管仲之器小哉!”);三是引申为“考量”(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愚以为“君子不器”中的“器”应该包含有这三层意思,孔子告诫君子,除了不能成为一件器物(只供某一特定的使用)外,也要有大器量。“不器”也就是不要成“小器”,要成“大器”,大器,除了学识各方面的成就外,也应该有大器量,有宽广胸怀,同时更不能仅仅作为一件工具而受人利用。

附录

君子不器 原文

“君子不器”的多重解读

(一)

君子不泥于一技,多才多艺

从本义来看“君子不器”中的“器”可以理解成具有一定用途的器皿、器具,“君子不器”意为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历史上的《论语》注本多采用这种观点,现存最早对“君子不器”的文本解读见于何晏的《论语集解》,他援引包咸之语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明确:“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种解读侧重于“器”只具有一种特定的用途,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箪”是食器、“觚”是酒器、“磬”是乐器,它们之间的功能无法相通,“君子不器”也就要求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拥有某种特定的才能技艺,而应该掌握多才多艺,融会贯通,博学而无碍。

《论语》中有多处体现孔子对君子多才多艺的要求,孔子有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自述因早年丧父,家境没落,学会了许多耕种田地、管理仓廪、放牧牛羊等粗鄙的技艺,但这些技艺对于君子来说算多吗?一点也不多啊。孔子这句话中强调了君子对于掌握技艺应该始终抱有不满足的渴求心态。延伸到为政方面,孔子也要求当权者不能专于一政,而应对外交、军事、教民等各方面的政治事务皆有了解,允文允武,总揽全局。

君子不器 原文

(二)

君子不盲从贪利,心怀天下

从引申义来看“器”可以理解为工具,“君子不器”也就是指君子不能被他人当做没有生命力的工具来使用。君子既然是孔子所塑造的具有理想化人格的形象,那么君子即是有思想、有感情、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不能被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例如君子在求学时,不能为求仕进而盲目按照统治者的需求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好学善思,充分发挥主动性,举一反三,激发自己的潜能。从实用层面看,工具都是具有一定功利性的,而孔子在《论语》中传达出的观点之一就是人生在世要安贫乐道。《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他的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只要有理想有志向,即使生活再艰苦也有乐趣,君子不需要在衣食住行等外物上花费心思,他还强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无论面对怎样艰苦窘迫的处境,君子都应该坚守住自己的人格。依据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淡泊名利、贫而守节的要求,“君子不器”也可理解为君子在求学为政、为人处世时不可急功近利,将谋求自身功名利禄当做人生的目标,而应该关注国事民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志存高远,心怀天下。

君子不器 原文

(三)

君子不逾越身份,谦虚知礼

在西周时期,“器”和“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周礼,贵族根据他们各自的身份和等级可以享受不同的“器”,如彝尊、土田、车服、文章等。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拥护并推崇周礼,希望恢复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因此他所说的“君子不器”可以理解为君子不能过分追求和占有不契合自己身份的器物,换言之就是君子言行要合乎“礼”的要求。

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和执着追求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颜回父亲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和儿子去世,孔子虽心痛却不肯卖车为他们置办外椁,究其原因孔子曾经担任过大夫,如果为了金钱卖车而步行,就违背了大夫之礼,这段对话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孔子对礼的尊崇意识和严谨态度。

将“君子不器”解读为君子不能违背礼法,还可以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寻找到依据。《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曾批评管仲奢而忘礼:“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以树塞门作为屏障,在宴会上敬酒后将空爵反置在坫上,这是天子诸侯的礼节,管仲却逾越身份而施行,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实际上就是在批评管仲行事不符合礼节。

君子不器 原文

(四)

君子不固守条框,自强不息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器”与“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周易》有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将“道”理解为无形的,无限的,抽象的哲理、法则和规律,那么“器”就指有形的,有度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君子不器”即要求君子能够突破“器”的限度,不拘泥于形式教条。《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证明了孔子鼓励君子敢于突破束缚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思维,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

“器”是有形的,固定的,处于一种不变的状态,那么相对而言“不器”即是一种可变的状态,《周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事,应效法上天运转不息之象,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止。“君子不器”也是在告诫君子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能自喜于已有的知识,而应该积极获得新知;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应该目光长远;不能局限于固有的陈规和思想,而应该实践创新,勇于追寻更深层次的真理。

君子不器 原文

(附录为编辑加,节选自陈思晗《浅论“君子不器”及其当代价值》一文,特此表示感谢!)

专栏

敬德学苑

供稿 | 刘静静

责编 | 刘静静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