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构成主义

1919-1925年威玛时期编辑

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掀起“十一月革命”改制威玛共和,知识份子们面对战败的屈辱,怀抱狂热的社会改革理想,沃尔特·格罗佩斯在这股思想潮流下,欲建立一所崭新的建筑与设计学校,以实现他对团队合作精神、发扬手工艺传统训练及乌托邦式的理想。

1915年,位于魏玛的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威廉·恩斯特创办)校长亨利·范德费尔德退休,推荐格罗佩斯为继任人选。之后学校被强制解散,此举受到魏玛部份官员反对,并在魏玛艺术学院院长弗列兹·麦肯逊的支持协商下,将工艺学校缩小为艺术学院的一个科系,同时自行开办建筑学校,格罗佩斯则担任这所拟议中的建筑与工艺联合学校的主管,然而计画细节模糊,格氏也不满职位权责不明确,加上正处于战时,此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战后经过格罗佩斯多次与魏玛官员商谈与阐扬目的,1919年3月16日,格罗佩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3月20日,格罗佩斯正式建议并获准将这所合并的学校更名为“国立建筑学院(即包豪斯)”(des Staatliches Bauhaus),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

1919年3月20日,发表了由格罗佩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部份宣言“…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1],展现了包浩斯教育的崇高理想与目标。包浩斯宣言的木刻版画封面是由德裔美籍表现主义画家利奥尼·费宁格创作的“大教堂”[2]。

起初格罗佩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分别是利奥尼·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尼斯·伊登以及德国雕刻家格哈德·玛克思,和格罗佩斯本身共四人组成教职员阵容,直到后来才陆续有瑞士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自1920年起),奥斯卡·希勒姆尔(自1921年起),俄国表现主义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自1922年起)与匈牙利构成主义艺术家拉斯洛・莫侯利-纳吉(自1923年起)的加入。

1923年,包浩斯成立后第四年,德国图林根政府正式要求包浩斯举办一次综合展览,事实证明在短短4年间,包浩斯在设计上的探索与尝试所建立的自信与风格,可以说非常成功,包浩斯第一次展览会共吸引了一万五千多名观众,受到整个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评论家的热烈赞扬。在德国本身,赞成派与反对派时常在报章上发表评论,争执十分激烈。1924年,包浩斯参加德国莱比锡展览会(Leipzig Exhibition),其参展作品获得极高评价,有英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五十馀家厂商向包浩斯订购设计作品,但由于当时学校设备与资金有限,以致全体师生忙碌五个月也未能完成全部订单。

由于魏玛时期的任教教师与魏玛共和有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包浩斯表示赞扬的人,往往被视为是左派或国际主义人士,也因此刚开始时右派政府一直抱持著反对包浩斯的态度。在1924年2月图林根议会选举后政治形势转变,左派的执政党相较于Richard Leutheußer所领导的右派DVP党,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席位,政治局势丕变。在这种局势下,其他城市建议包浩斯的老师及学生们换一个新的地方让学校继续运作,再加上图林根政府亦感受到财政与政治上的现实压力,最后魏玛的包浩斯终于在1925年时结束运作,并搬到德绍继续教学。

教学编辑

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
世界遗产
 

德绍的包豪斯教学楼

官方名称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英文)
Bauhaus et ses sites à Weimar, Dessau et Bernau(法文)
位置  德国(欧洲和北美地区)
标准文 (ii)(iv)(vi)
编号729
登录年份1996年(第20届会议)

包浩斯的目的是成为结合建筑、工艺、与艺术的学校,按照格罗佩斯的理想,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将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抹除,方能提升德国的工业水准。使得包浩斯的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同样重视,基本上是以艺术家、工艺家为中心所建构的工作坊(Werkstätten)形式教学,教师学生之间以“师傅”(master)、“技工”(journeyman)与“学徒”(apprentice)的中世纪行会(Medieval Guilds)用语互相称呼,倡导中世纪建造大教堂般,建筑师、工匠与艺术家集体协调工作的精神。

在当时并没有一位艺术家或工匠是理论与技术兼具的,因此包浩斯在前几年都采双轨教学制,由教导艺术形式、色彩、绘画的“形态教师”(Form meister)与传授技术、手工艺、材料的“技术教师”(Handwerks meister)共同教授。然而看似有道理的制度实际执行上却是困难重重,形态教师的教学影响力常大于技术教师,两种教师所受教育的不同、教学方向我行我素与薪资待遇差别等问题,使得包浩斯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两派教职员分裂的情况。一直要到1925年,包浩斯有了第一届理论技术兼备的毕业生留下担任教师,才结束了双轨教学。

新生在进入包浩斯必需接受6个月的基础课程预备教育,以解决初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来自各国的菁英留学生与战后德国涌现的新劳动阶层,年龄遍布19岁至40岁),通过训练后依据所长被分配到不同的实习工厂中,接受3年的工作坊专业教育,结业合格者授以“技工证书”(journey diploma),可选择就职或继续攻读建筑师专业教育,参与不设年限的实习与高等养成训练,经考查成绩满意后才能授以“包浩斯文凭”,一般需时4至5年。

约翰·伊登(1887-1944)在基础课程训练的教学上,摆脱传统学院派的束缚,强调对材料的观察、研究与实际运用,使学生从经验中获得工艺技术上的启发,然而比起理论,他偏好应用直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脱离现实,去追求“未知”与“内在的和谐”,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对格罗佩斯与包浩斯的立场带来强烈的矛盾。

风格编辑

在前工业时期产品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将罗马式设计风格转化并结合现代组构方式操作。[来源请求]

包浩斯风格起初为表现主义,尤其受到约翰·伊登的个人直觉式、神秘主义的教学影响很大,与格罗佩斯理想中的“集体创作”大相迳庭,也偏离了包浩斯与工业生产结合的宗旨,学生在伊登神秘、权威的偶像式教育下,所展现出的自然崇拜与自我表现的神秘主义,已经与当时工业设计训练的理性立场违背。

1921年,在柏林郊区,由木材商人阿道夫·桑玛菲尔德(Adolf Sommerfeld)委托包浩斯木工工厂的私人住宅建筑案,是表现主义时期的揭幕作品夏日屋(Haus Sommerfeld),室内所有设计皆为包浩斯木工部门学生作品。

1921年,荷兰风格派运动精神领袖特奥·凡·杜斯伯格造访魏玛,对于同样追求知性与秩序、工业发展导向的包浩斯,被伊登的神秘主义风格所垄断感到震惊,并提出严厉批评,1922年杜斯堡在魏玛举办“风格派新艺术演讲”,主要批判表现主义的弊病,以及阐述构成主义的理论,规律富有秩序、非个人的、理性化的设计风格,与包浩斯的工业生产、面向实际的宗旨相吻合。风格派开始影响包浩斯,同时也让格罗佩斯慎重地考虑往后的走向,他开始放弃战后初期的乌托邦理想与手工艺倾向,提出应该从工业化倾向来发展设计教育的理念。

为了挽救包浩斯的方向与误解,1922年6月,格罗佩斯聘请了瓦西里·康定斯基,借由他理性的科学理论课程让教学重新走上轨道。1922年10月,格罗佩斯公开劝退伊登辞职,并在1923年由拉士罗·摩荷里·那基(László Moholy-Nagy)取代他的职务,在保罗·克利、康定斯基与那基的教学努力下,包浩斯风格逐渐走向理性主义与构成主义。

1923年,在包浩斯第一次展览会上展出的模型屋非洲号角由乔治·穆切设计,简单的立方体外观,利用钢筋与混凝土结构建成,每个房间都有明确不可取代的功能,室内灯光由那基设计,家具皆为马塞尔·布劳耶的作品,具新即物主义的组成与荷兰风格派运动的特色,有著“冷,极简,机械”的意象。

1925年德绍时期编辑

1925年包浩斯迁校至德绍。此时期可谓包浩斯发展重要的转捩点。为了建立起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与介绍现代美学思想与成就,格罗佩斯与那基担任编辑,聘请包浩斯教授与具领导地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撰写,出版了一套规模宏大的设计理论丛书“包浩斯丛书(Bauhaus Books)”。

1926年12月4日,由格罗佩斯亲自设计的包浩斯德绍校舍全面落成,延续法古斯工厂的设计理念,大片玻璃立面和曲折的校舍增加采光面积,各种构造的灵活运用,各立面皆有独自造形特色的律动感,校舍简洁却又整合多功能,表现了崭新的建筑空间观念,成为格罗佩斯不朽的“建筑宣言”。较特别的是全体师生皆参与建筑过程,集会厅、金属管家具、室内装饰均由师生设计。同时格罗佩斯设计的包浩斯教员宿舍(Meisterhäuser),以住宅手法操作,将包浩斯建筑示范性地结合,表达了住宅创作发展意向。第一批以新钢管材料设计的家具在此设置,这些家具由马歇尔·布鲁耶,马特·史坦(Mart Stam)及密斯·凡德罗所设计——第一个悬臂椅(Freischwinger)。并开始以工厂实习作团体操作。

1927年,在教学基础成熟、新校舍的建筑参与经验,以及德绍市议会委托的建筑案等背景,格罗佩斯顺水推舟成立了建筑系,并聘请瑞士建筑师汉那士·梅耶(汉斯·迈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完成了格罗佩斯成立包浩斯的原始目标。

1928年4月1日,格罗佩斯在为包浩斯校务奋斗了9年之后,辞去了领导人职务,并推荐梅耶成为新的领导人。梅耶对包浩斯的期望不只是以全民需求取代奢华需求(Volksbedarf statt Luxusbedarf),而且是密集地结合工厂一起操作。在梅耶的领导下,包浩斯终于有了第一笔的盈收,然而梅耶的极左派、泛政治化与反艺术立场,使他与教职员、德绍政府的关系开始恶化,布鲁耶、拜耶、那基相继辞职。他更积极鼓吹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将政治带进教学的举动,特别是与德绍政府相左的政治立场,终使包浩斯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1930年6月,在政府与学校的舆论压力下,格罗佩斯逼迫梅耶辞去校长职务。

格罗佩斯期待能有一位公正客观、立场中立的人物来挽救包浩斯的声誉,便邀请密司·凡·得罗接手领导包浩斯。密司·凡·得罗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终止学校内所有政治运动,并积极推动建筑教育研究,才使教学逐渐上轨道,然其方向已转变为机能主义,课程也与原先的包浩斯大不相同。

1931年纳粹党在德绍大选获胜,包浩斯在纳粹主义下被认定为“非德国的”事物(包括共产主义的政治纪录、被冠上“犹太式”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下令关闭学校,密司·凡·得罗于1932年10月关闭德绍包浩斯,带领包浩斯师生前往柏林。

1932年柏林时期编辑

1932年,包浩斯迁至柏林的史得可立兹(Berlin-Steglitz)一处废弃电话工厂继续教学,此时基本上算是苟延残喘,经济已陷入困境,仅由包浩斯本身的设计专利费用、魏玛政府答应支付至1935年的经费,和师生们的作品收入来支持教职员的薪资。

1933年1月,纳粹政府取得国家政权,4月德国文化部下令关闭包浩斯,4月11日师生被盖世太保强制驱离并占领学校,密司·凡·得罗多方奔走交涉,仍不敌纳粹的全面封杀。8月10日,密司·凡·得罗以经济困难为由,宣布包浩斯永久解散。

包浩斯的主角,如约瑟夫·阿伯斯,沃尔特·格罗佩斯,拉斯洛·莫合利-那基及密司·凡·得罗之后流亡至美国,在美国黑山学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有著重要的转折点,让这些包浩斯的教师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与设计理念。尤其在建筑领域,与产品-平面沟通设计,快速地建立包浩斯的方法与理论。

格罗佩斯于1934年前往英国短暂居住,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马歇尔·布鲁耶也跟随格罗佩斯前往美国。

密司·凡·得罗于1937年赴美,任教于伊利诺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摩荷里·那基193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创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即芝加哥设计学院前身。

约瑟夫·阿伯斯被聘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山学院讲授艺术及耶鲁大学教育平面设计。

1945年以后编辑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包浩斯校友马克斯比尔(Max Bill)领导,以包浩斯为典范,设立乌尔姆造型学院。

1970年初,一组已认证修订之家具与现成物上市,这些包浩斯风格规格化的意向到今日还是深具影响。

1996年在德绍与威玛的包豪斯建筑物,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7年该世界遗产扩展增加位于贝尔瑙的德国贸易联盟联合学校的包豪斯建筑,合称为:“魏玛、德绍和贝尔瑙的包豪斯建筑及其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