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he 磨豆 机

Niche Zero磨豆機: 這是目前不少咖啡玩家趨之若鶩的新玩具。我之前在另一個部落格簡略介紹過,當時它還在Indigogo眾籌。一般上我對這種依靠眾籌的新公司產品沒什麼信心,眼高手低到最後出不了貨的例子還看過不少。一眨眼,這台磨豆機從當初眾籌到現在成功出貨,連James Hoffmann都特意拍了一條產品測試短片,今天就來看看他怎麼評論(所有圖片來自Niche Zero官方網頁和James Hoffmann短片截圖)​:

外觀 

之前說過,在眾籌時Niche Zero價格是385英鎊,約900新幣或2000馬幣。這台磨豆機與其他相同價位的磨豆機比起來,體積小得多。它的出發點是以“家用電器”為主,所以體積小也是無可厚非。小歸小,感覺卻很堅實,許多細節都做得很到位如木製的平台和腳架,配搭純白和黑的機身顏色,看起來很討喜。沒有復雜的使用界面,隻有調整粗細度的轉盤和開關,所以用家得先秤好所需咖啡才研磨。 

Niche 磨豆 机

使用心得 

Niche Zero主打的功能就是“零殘留粉”,這歸功於它的底層刀盤設計(63mm刀盤是Mazzer製造)和磨豆途徑。雖然實際來說沒有一台磨豆機能夠做到“零殘留”,但是Niche Zero研磨後殘留的粉末非常少,少到不足以影響下一次研磨。 James給了一個例子:他從朋友咖啡館買了一包新豆,照理來說應該就是要校準風味。他發現使用Niche Zero校準的話,他不需要在每次調整刻度後清除殘留粉(purging),直接用新的刻度來研磨。省卻了purging的步驟,也就減少咖啡豆的浪費。 

Niche 磨豆 机

Niche 磨豆 机
圖上,研磨前;圖下,研磨後。留意豆子重量(已調整圖片亮度)

缺點 

根據James,這台磨豆機還是有幾個缺點:

第一,豆倉(hopper)不大,只能裝載50-55克的豆子;

第二、會產生彈跳的“爆米花效應”(pop- corning),當豆子快被研磨完時,豆子上方沒有重量,導緻豆子彈跳造成切割不均勻。 

結語

總的來說,我個人覺得這台磨豆機還是很有市場:錐刀刀盤,20秒左右可以磨18-20克,更重要的是(接近)零殘留粉,這都是很好的賣點(2021更新:这款磨豆机长期缺货,因为太好卖)。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英國設計的產品都很貴,先有Ikawa Roaster和PUSH tamper,現在是Niche Zero。身為窮玩家的我還是維持之前的想法:在這個價位上,我想可以有更多選擇。 

你可能喜歡:

售后保障

卖家服务
京东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正品行货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权利声明: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试用

Niche 磨豆 机

惠家(WPM)磨豆机Niche Zero意式手冲锥刀电动咖啡豆研磨机器 复古高颜值 WELHOME Niche63-白色

提供 份 | 已有 人申请

2019-04-09 13:29:33 27点赞 148收藏 127评论

对于追求单份磨豆冲煮(Single Dosing)的用户,要求咖啡磨豆机同时兼顾品质和家用亲和力时,有效选项其实并不多,Niche Zero作为一款新产品值得一试。

购买理由-单份磨豆冲煮(Single Dosing)

单份磨豆冲煮的特点是,咖啡豆只有在研磨的时候才会放入豆仓,并且是定量称重之后再放入,目的是在低出杯的条件下,最大化地追求每次冲煮时最先的1、2杯新鲜度和风味,避免咖啡豆在豆仓内的风味散失。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单份磨豆冲煮要求磨豆机内的残粉尽可能地减少,尽量避免影响下一日(甚至数日之后)冲煮的咖啡风味,因为家庭用户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去频繁清理和维护磨豆机。这些要求都与大部分商业磨豆机的使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残粉量评测的一些信息,我已经选择了1件mmg specialita做espresso,最近又觉得做手冲和滴滤也挺省事儿的,在同一台磨豆机上频繁调整研磨度也比较麻烦,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再买1个sigle dosing家用磨。除了270wi之外,选择真不多。偶然发现了这个歪脑袋的,看着挺Q的,开始没注意,后来查了一下,在海外最近还挺火的。

最初的众筹:Desing & Made in GB: GBP499.00

现在改由WPM惠家组织代工和经销,不用海淘了,省心省力;就是新品的价格有些贵,性价比先不做评论,等等党可以观望一下。

Niche 磨豆 机
淘宝网 - 淘!我喜欢s.taobao.com去看看

上图上图...

外观展示

包装

Niche 磨豆 机
厂家直出的外包装

Niche 磨豆 机
拆开第二层包装箱,国货的包装水平不用担心

上场

Niche 磨豆 机
小白(左, Niche Zero) & 小红(右,MMG Specialita)

Niche 磨豆 机
逆时针旋转顶部银色上盖,打开刀仓,拆掉外刀盘

Niche 磨豆 机
看型号是Mazzer Kony同款,用壁纸刀没有划痕就是真品?

Niche 磨豆 机
接粉桶底部表明了58mm口径

使用感受-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

除了咖啡豆生豆本身的素质和烘培过程的影响,磨豆机往往是能显著影响咖啡液口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通过磨豆机把咖啡豆切割研磨成咖啡粉之后,才能真正解锁咖啡熟豆内部蕴含的风味和特色,而这就取决于咖啡粉颗粒的形态和特性。

口感这项是往往是专业用户或者发烧友最在意的事情,经常具有争议性,即便是关于Niche Zero,在HB和coffeeforum这些较早的用户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负责任的说,决定口中咖啡液口感的因素很多很多,磨豆机只是相对比较重要比较靠前的一个环节,所以单独要说Niche Zero比其他磨豆机如何如何,我没有这个水平,考虑一下我倾向于把咖啡当功能饮料使用的观念,以及我自认为比较高的口感宽容度,再加上设备和原材料的局限性,我只能做个定性的评价:我个人非常满意。

不说咖啡液的口味,仅仅是单份磨豆(single dosing)本身就具有争议性。使用这种方式魔豆,与装满500g、800g甚至更大豆仓的研磨环境参数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向下给处于刀盘上正在被切割研磨的咖啡豆的重力压力是显著不同的。甚至是,single dosing时,该份出粉的前段出粉与后端出粉都存在着差异性,因为后进入磨刀的咖啡豆几乎没有重力“压制”甚至出现跳豆。有一种方式可以验证这种影响,对同一种咖啡豆取3份single dosing的份量,分别做3次shot,每次shot的前1/3、中间1/3,最后的1/3分别用3个杯子分开接收,最后把这3份single dosing各自的前1/3组合在一起成1杯shot,3份中间的1/3组合在一起成1杯shot,3份最后1/3的出品组合在一起成1杯shot,这样就会得到3杯各自代表前、中、后3段萃取的出品,而前中后萃取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被x3放大化,而3个shot之间的差异则被均值化,最终会反映出single dosing萃取不同阶段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可以认为是细粉和粗粉在各自萃取阶段时对最终出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因为使用实验的时间很少,目前只是使用我的惠家KD210S2和smzdm“白菜价”时不时推送的新寨促销9元豆,这台Niche Zero做espresso比Specialita的口味更加醇厚和丰富,符合锥刀的一贯特性。惠家KD210S2是@爱喝咖啡的胖子 推荐我用的,对于家用来说温度和压力还有功能和可靠性都已经够用了,手残党的我很容易的就满足了。有些评测是基于GS3或者类似E61的机型,但也许以后还会有基于Slayer和Vesuvius这些新型profiling高端意式机的评测。在我这里,只是说明了Niche Zero这款磨豆机对于咖啡豆和咖啡机都有一定的宽容性。从海外用户的评测看,做单品的效果也并不差,标尺上从意式到滴滤手冲法压全兼容的all purpose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home-barista上的评测。我做滴滤粗粉使用的是本地pure espresso制作的“樱花玫夏”拼配,原豆鲜明的花香气息在这种快速简便的冲煮中也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谈磨豆机的出品免不了要讲刀盘,普遍的认识是锥刀适合意式,平刀适合单品。一般认为平刀相对于锥刀是用单一的切割和研磨方向,这有助于控制粒径分布(particle distribution,也就是经常说的粗细粉比例)和粒径形状(particle shape),此观点的拥护者普遍是首推EK43和使用ditting刀盘系统的各种机型。现在,也有一些人认为某些有益的细粉可以增强口味的饱和度和复杂性,使得入口不那么强烈,这种观点的用户往往都是认同咖啡制作过程中的整体复杂性,相对地主观一些。

总的来说,口感是一种很主观的评价,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有各的道理。对于Niche Zero,在刀盘上采用了Mazzer Kony同款的高品质锥刀,先不说出品口味如何,起码让使用者看到了堆料不将就的态度,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据说,十年前kony和robur这类大口径锥刀研磨机的市场接受度还不高的时候,售价仅仅为现在的一半,而现在平刀真正能显著区别锥刀的,也只有精密调试后ditting刀盘。我不知道这种说法的依据在哪里,但普通用户用起来其实区别并不大,尤其是我这种的手残党,对于出品都不会差太多的情况下,看重的是其他一些卖点。

Niche 磨豆 机
我直接用调整研磨度的废粉做滴滤了,口味还不错

Niche Zero的卖点

对于我个人而言,或者像我一样在家做咖啡,家用磨豆机的下面三个特点或许是不能轻易忽视的选购因素:

(一)残粉少

家用的出杯量很少,对口感有追求的用户会比较在意残粉。机器内部的全部残粉(total retention)可以分为旧粉(exchange)和死粉(dead)两个部分,旧粉是每次都可以用新研磨的咖啡粉替换出来的,这个是大部分用户能直接体会到对咖啡液出品有一定影响的,比如出粉口通道的静电导致残留的,或是刀盘两侧的;相对而言,死粉是残留在机器犄角旮旯比较深的地方,比如刀盘/刀架的下面、出油多的豆子造成粉块儿粘在刀盘表面的、或者塞进各种缝隙和螺丝螺纹弹簧里面的,平时这些死粉如果不把刀盘全部拆掉,很难清理出来,更不要说能推到粉碗里影响口感。

目前家用磨豆机减少残粉主要是从设计上和加工组装精度上这两方面进行控制,设计为代表的就是sette270系列,外刀盘旋转的设计,理论上讲,残粉还是相对比较少的,但是据说早期型号的会有个豆子停留在刀盘上纹丝不动不参与研磨,好像现在已经改进了。另一个残粉较少的就是2018新出的这代mmg,包括 Silenzio/Perfetto/Specialita,加工和组装精度改进了上一代残粉的问题(喷粉和静电也几乎消失了),至少我每次称量single dosing的吃豆和出粉之间最多不超过0.1g。(也许是赠送的香山牌电子称不够准确哈?!)

Niche 磨豆 机
请记住这张图:新机一粉不染的刀仓

回到这款Niche Zero,在我磨了6、7份粉量之后清理了上刀盘和刀架,不超过0.5g,估计能exchange的最大量不超过这个数字了。另外,从海外评测的演示记录看,把刀盘全部拆解出来并清理,加上通道和刀架等,全部残粉量(total retention),旧粉+残粉不超过0.7g。对于63mm刀盘来说,我认为是比较满意的了。海外其他用户的体会也提到了头几次磨豆时会出现出粉量比投入的咖啡豆要少0.5~0.6g,看来这个范围基本都是用来堵死螺丝孔和刀架缝隙了。

Niche 磨豆 机
外刀残粉看着还挺多,但真正能exchange的不多

Niche 磨豆 机
内刀的残粉也还能接受

Niche 磨豆 机
内刀清理之后的效果

Niche 磨豆 机
空桶119.6g

Niche 磨豆 机
理论上可以exchange的最大旧粉是0.4g,跟DaveC的评测差不多

一般的印象是,刀盘越大,残粉的粉量越多,毕竟大刀盘的实际应用往往是要求连续高效大量出粉的商用环境。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刀架空间,可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因为当大量咖啡豆与刀盘接触摩擦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更大的刀盘空间也有利于热量能更快溢出,通过磨豆机内部风扇导入的冷空气也更容易在刀盘附件流动,

家用磨豆机的使用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需求,例如这款niche zero。即便是采用63mm锥刀,通过倾斜粉道的创意,和精准的刀架空间设计,配以严谨的装配工艺,明显减少了残粉。集合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和创意,配合中国愈发成熟的制造工艺和水平,这是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形象的捷径之一。

(二)低噪音(全金属机身+大口径锥刀+低转速电机)

有几处关键的设计实现了这个目标:

1、机身是整体铝合金压铸成型,封闭性和抗共振的效果好;

2、采用mazzer原厂63mm较大口径的锥刀,配以低速直流电机,在提高研磨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转速,显著减少了噪音的产生。不谈口感的差异,同口径下锥刀的研磨效率普遍要高于平刀,这基本是共识。而家用对于出粉速率出粉量的要求不高,可以适当降低驱动刀盘的电机转速,低转速+高效率的刀盘=安静的而合格的出粉速度。

3、只能同时容纳最多50g(说明书上的阐述)的所谓“豆仓”,圆锥形金属豆仓配合透明的塑料豆仓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频噪音。

家用环境下,背景噪音远比咖啡馆要低,极端一点儿的,比如想象一下伴侣还在熟睡的清晨,你爬起来打开磨豆机或者使用剃须刀时产生噪音的恼人场景。从我的感受来说,Niche Zero研磨时低沉的声音甚至比Specialita还要低很多,完全是得益于优秀的设计和严谨的物料及装配。

(三)精致小巧

外观这事情各有所好,但是我敢说所有家庭用户不仅喜欢物美价廉的电器,更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能尽可能地占地小(small footprint),甚至高度和体积也要有一定控制,用Gail在评测的Specialita时的原话讲,"for home in city, it is an issue"...令我感到满意的是,Niche Zero甚至比Specialita还要小还要矮,设计师的初衷就是能设计一款可以在橱柜中进行操作的磨豆机,使用高度(包括打开舱盖)被严格控制在50cm以内。

相比mmg系列时髦的直瀑式和立面切削感,相比sette系列的科技感和立体感,niche zero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平庸。实用时,这种略显简朴的外型更容易与家用环境融为一体,有些类似于汽车的"小钢炮"概念,同时也在结构上方便了机型的后期拆装维护。

Niche 磨豆 机
三维比mmg还小的家用高端磨豆机

以上三点都是的家用显著区别于商业用户的需求,希望对一样追求不高的家庭用户来说能有帮助。

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初这款产品的原型机是2014年就出现了,经过原创工作室手工组装与用户互动之后,几代小批的进化已经让这款机型可以投入量产了。其中home-barista的DaveC所做的深度评测对这款机型的推广功不可没,我这里只谈用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说明书上提及的,当机器上盖(银环)拧到最紧的时候,也就是磨豆机的刻度处于calibrate校准的状态下,千万不要打开磨豆机或着给磨豆机通电,因为这个时候是内外刀盘(我习惯说上下刀盘)几乎咬合在一起的位置,一旦刀盘通电,内外刀盘将会互相接触转动,导致刀盘磨损;校准完成后,一定要把上盖银环逆时针转上半圈,比如让白点转到30的位置上,这样让内外刀盘离开一定距离再通电调试。

第二:调整研磨刻度的时候,需要用户手指捏住上银环转动,注意不要同时捏住银环下面的黑色圆形塑料环,该黑色塑料环是标识刻度的标尺,移动它并不能改外刀盘的上下位置或者研磨的粗细度。银环顺时针转动的时候,是把外刀盘向下压,使得内外刀盘的间隙变小,从而获得更细(finer)的研磨度。DaveC为此还专门做了个开箱新手的视频...在最初的机型里,黑色圆形塑料标尺环比较容易滑脱(creep),也就是当上盖银环转动的时候,黑环标尺并没有转动,导致标识错误。现在这个问题通过给黑色圆形塑料标尺环添加楞槽和胶水已经得到了改善,如果用户不小心转动了黑色圆形塑料标尺环,但是没有转动上盖银环的话,那么将会听到清脆的“咔”“咔”声,不要担心不要怀疑,你只是用力用错了位置,只要按照说明书重新calibrate校准刀盘刻度即可(也就是让黑色圆形塑料标尺环上的白色金属标记点重新回零)。记住,处于校准位置的刀盘,千万不要通电,校准完成后,把上盖银环逆时针转上半圈,让内外刀盘离开一定距离再通电调试。

第三:关于一个使用的技巧,就是口径为58mm接粉桶的应用。我原先也像其他用户一样,刚开始也是不太习惯先把粉接到桶里,然后把粉碗手柄倒扣在粉桶口,再把粉桶和粉碗手柄360度上下倒过来,让咖啡粉落进粉碗里。起初看chiphell的评测也是跟版主一样,感觉好麻烦,实在是多此一举。等到了多次使用才发现,这个作业流程workflow,真的是只为家庭用户,而且是对口感有要求的用户,所做的特别设计。首先,喷粉是大多数机型不可避免的问题(感觉出粉更快的锥刀喷的更严重?),除非有专门的设计,比如我这台Specialita。所以接粉桶或者接粉环之类的配件就成了必备品。粉桶接粉完成后,可以通过左右晃动粉桶(类似鸡尾酒式的动作)或者用(金属)筷子搅拌粉桶里的咖啡粉,目的是打散因静电而聚集在一起的粉团(clump),同时还可以让粗细粉均匀混合(homogenize)。这种布粉叫做韦斯布粉技巧(WDT,Weiss Distribution Technique)。看到HB的评测总说WDT,一脸茫然,查了一下,原来是这个意思,大佬们看到这里不要笑。由约翰·韦斯(JohnWeiss)开创的WDT有两个好处,打碎结块并且对整个粉堆进行重新布粉。但是忙碌的咖啡馆可没有这个时间做这个动作。当完成WDT之后,就可以把粉碗手柄倒扣,然后压住粉碗粉饼和粉桶再翻过来,晃一晃拍一拍,轻轻上提移开粉桶,接下来对粉碗走正常的磕粉布粉压粉萃取的流程。其实用不用WDT各有各的看法,我这种不太在意的,干脆就不用,直接扣粉到粉碗,或者以后试试粉碗套上接粉环直接接粉看看什么是不是可行,道理我都懂,但是有时候操作起来就马马虎虎了哈。我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ibmz61的连续几篇干货长文,尤其是磕粉布粉压粉的环节,包括打散静电团的技巧,都是从他的描述里学习到的。

有待改善的部分:

作为一款从众筹走过来,经过几次小批和家庭组装,到现在由专业化自动化的工厂定型组装,量产的前几批肯定会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欣慰的是,这款机型已经有很高的完成度了,能够完善的地方并不多。

1、整体的粉漆工艺很高,几乎毫无瑕疵,据说黑色的更加亮眼。只是上盖边缘的阳角部分存在不均匀的问题,要么提高粉漆喷涂工艺,要么像宜家一样采用圆弧过渡,减少磨损掉漆和不均匀的情况,但这也许会增加压铸金属机身的成本。

Niche 磨豆 机
边缘部分的喷漆工艺有待提高

2、从商家的图片看,木制底板和4个支角(带橡胶防滑)是橡木的观感,实际到手感觉像是竹制的。因为北方冬夏季的湿度差异比较大,不知道这个木制(无论是实木还是竹板)会不会开裂,我的感觉是,如果换成工程塑料外喷木制图案的,效果会更好。当然有自己手工制木,或者3D打印这种配件的,也是个不错的选项,我这样的手残党就不考虑了。

补充一点,开箱的时候,电源线是完全盘在底盘里的安置方式,我只能费力地一点点从里面拽出来,最后担心拉断了,直接按照说明书拆掉了木底板,结果发现厂家贴心地在里面安置了两个外刀盘使用的弹簧...其实也不能说电源线盘在底座里面是个问题,否则我也不会发现这个重要的备件。出厂时电源线在机身外然后卡在泡沫塑料里,装箱时就需要注意一下。

Niche 磨豆 机
拆掉木板,发现贴心的弹簧备件

3、研磨度的刻度用手摸上去是有凹凸感的,应该是印刷上去的,耐久性有待检验。如果分度环能使用激光印字或者完全是金属刻字,肯定就没有这个担心了

Niche 磨豆 机
研磨刻度是印字上去的,表面有凹凸感

4、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国货的共性问题:略显简陋的说明书...(当然那个mmg Specialita也没好到哪里去)说明书是帮助打消客户拿到机器后最初怀疑的第一印象,是建立消费者对厂家信任的第一个环节。日本的小家电无一例外的都是以高品质高可靠性为主要的形象卖点,即便有时候功能多样性与国货有差距,但有些消费者还是愿意埋单,这就是品牌形象的溢价。国货要想攀登高端市场,追求品牌形象,甩掉低质低价的旧帽子,第一步就是提供松下电器那样的说明书,使用大字体和更多的图片,甚至是彩色铜版纸印刷的说明书,提高可读性、逻辑性和易用性,让内容深入浅出,消费者看得明白舒服,即提高了产品形象和顾客满意度,还能减少售后服务和代理商的工作量,这是一种隐形的增值服务。随着网络的普及,如果能在公司官网提供详细的电子版说明书和上手/维护视频,也是非常贴心的服务,例如baratza在新媒体这方面是做的最好的。惠家的天猫旗舰店也很有意思,现在每周都会利用淘宝的直播平台进行经验介绍和分享,对用户很实用,圈粉很快很容易。

Niche 磨豆 机
”校准“这页最重要,所以是带手绘图片的

产品本身素质之外的一些不确定性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量产机型面世不久,样本数量不足,可靠性有待检验;之前的几批是工作室手工组装,已经发现的问题,比如类似刻度指示环滑脱的情况,都应该在量产前解决了。但从设计上看,这款磨豆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家庭用户对于易用性和维护性的独特要求,用起来自然顺手,清洁时拆卸也比较简单。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性价比的认识,不带触控液晶屏、不带接粉支架、不带定时或高精度称重,还要在价格上比肩甚至高过mmg specialita或是sette 270wi,有些消费者不一定能接受。

总结

Niche Zero是针对家庭用户而开发的咖啡磨豆机。该机尤其适合单份定量,对咖啡新鲜度和口味有一定要求的家庭用户,但是又追求小体积和形象外观的用户,正如其名,这是一个典型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该机型简单易用,设计精妙,主要功能特性显著突出,是在500美元~1000美元这个价位上不可多得的家用选项,配合国内大厂WPM Pro惠家的品控和行销渠道,国内用户也能尽早体验到行业最前端的设计智慧。

Niche 磨豆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