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前言

為何要談Scrum

我在二十年前和肯.施瓦布(Ken Schwaber)一起開發Scrum,當時的用意是要為科技業設想一套更快速、更可靠、更有效的軟體開發手法。從那時候直到至少2005年,大多數的軟體開發專案都還是採用瀑布法,專案分成多個階段完成,一個又一個階段發展出準備釋出給顧客或軟體使用者的終極版。那樣的流程很緩慢,也無法預知成果,而且往往會做出使用者並不想要或不願付費購買的產品。進度延遲幾個月或幾年是家常便飯。這種事前先把每一步都規劃好的計畫,會把所有細節都畫成甘特圖,也讓管理高層相信開發的過程完全在掌控中,但結果往往是進度很快就開始落後,而且預算嚴重超支。

為了免除這些缺失,我在1993年想出一種做事的新方法:Scrum。它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由上而下、規範式的專案管理手法。相較之下,Scrum可說是一種具備進化能力、有彈性,還能自我修正的制度。自問世以來,Scrum架構已經成為科技業發展新軟體與新產品的一種方式。不過,Scrum固然在矽谷已經有管理軟硬體專案方面的口碑,但在一般商業應用上有何潛能仍是未知數。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會撰寫這本書,為科技業以外的企業揭露並解說Scrum這套管理系統。我在書中提及,Scrum源自於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以及空戰的OODA循環。我會介紹我們如何把小團隊當成專案運作的核心,還有為何它能發揮這麼高的作業效率,也會說明我們如何安排專案的優先順序、如何設定為期一週至一個月的「衝刺」(Sprint),以維持動能並讓團隊的每個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如何進行簡短的每日立會(Daily Stand-up meeting)來追蹤已完成事項,以及在所難免會突然出現的各種挑戰。我也會談到Scrum如何結合「持續改善」與「最低限度可行產品」的概念,藉以從顧客那裡獲取即時的回饋意見,而不是等到產品完成後才做這件事。你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看到,從開發價格實惠、每加侖汽油能跑一百哩的車子,到協助美國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建立21世紀的資料庫系統,任何東西都可以用Scrum來打造。

請繼續閱讀,我想你會看到Scrum可望協助貴公司在工作、開發、規劃及思考等層面轉換為新方式。我深信Scrum幾乎能在任何產業中促成企業革新運作機制,正如Scrum已經為眾多新公司的創新與產品上市速度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也促成矽谷及科技世界裡諸多新產品的問世。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情是一本介紹Scrum緣起的書,作者Jeff Sutherland是Scrum發起者之一。書中并沒有談Scrum的運行方法,主要是著墨在Scrum的歷史和背後的思維。適合想看Scrum故事,跟跑Scrum後想更了解歷史背景和理論的人,如果要看如何跑Scrum,看Scrum Guide或Scrum Primer都有很具體的說明。

至於產生效益有那麼驚人嗎?可以一下子提高哪麼多。我覺得是可能的,但是要靠很厲害的Scrum Master,并不是靠Scrum本身。就像一個好的部門主管,也可以大幅提升部門績效一樣。但【用一半時間做兩倍的事】這句話是不對的,照書中所指應該是用一半時間創造兩倍【價值】才對。

根據統計軟體只有20%做出來的功能會常常被用到,等於其他80%是做心酸沒人用的。所以Scrum的解法是每次只花20%時間,只做常被用到的那功能,其他功能捨棄。第二個循環後,就是花40%做160%的價值,四捨五入後,就勉強算是一半時間創造兩倍價值咯。

所以書名不算完全騙人,只是他有兩大前提:
1. Product Owner依據資料和直覺,做出正確的決定開發那20%有人用的功能,把時間花在刀口上。
2. 開發團隊有技術能力,把Product Owner決定的那20%功能End to End做出來。

而按照書中家大業大的組織,像FBI,要達成以上兩點相對一般公司要容易很多。猜想Jeff Sutherland應是在短時間內提升價值,開發團隊工作產出是在陣痛期后慢慢提升。


【想了解 Scrum 更多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在台北的課程】

想要對Scrum有更深一層了解、或想要知道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朋友,在2017年2月年後,歐意 Odd-e 在台北有難得的公開班訓練課程,不用再千里迢迢飛去新加坡、上海或香港上課了。更多課程資訊請看 Certified ScrumMaster (CSM) 認證課程,早鳥票到12/1號結束。

講師呂毅不但是中國第一位Scrum Trainer,更有十多年幫助企業導入Scrum的經驗,包含阿里巴巴、百度、IBM等企業。

(歐意 Odd-e 好耳熟是誰啊?就是超萌版Scrum示意圖的原作者啦)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內容摘要

用Scrum裝修:視覺化進度,提早發現可能的問題,促進溝通

多工是浪費,Context Switching 的範例:練習寫1-10,A-L,一到十(或One to Ten),第一次同類別(1-10,A-L…),第二次跨類別(1,A,One,2,B,Two)。比較時間差異。

快樂會依序從員工,顧客,管理層,股東展開。

Scrum會讓人快樂,但不是整天無所事事,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樂,而是幹勁十足追求進步,享受成就感的快樂。很多團隊在感受到進步後,就停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樂中,他們會說:我們已經夠好了。這時需要Scrum Master來戳破他們虛幻的快樂泡沫。Scrum Master要看到問題,與團隊討論,促成團隊反省,特別是提出難以啟齒的問題。其他方法還包含加入新血,管理層介入,都是要讓團隊正視自己不想看到的現實。

幹勁十足的定義:都很有活力,充滿熱情,致力於精進技能。

如何創造幹勁十足的環境:讓部屬自己做出工作的決策,藉以鼓勵他們培養自主性。讓員工都知道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才有工作的動力和趣味。永遠不允許員工霸凌或不尊重別人,不允許缺乏禮節的行為。最後,管理者應迅速提供直接的回饋意見給員工。同事隊友間的友誼,應要能轉換為產出才有意義。

衡量每次Sprint團隊的快樂,快樂是產出和產品品質的領先指標:

  1. 你是否滿意自己在公司裡扮演的角色,請以1-5分打分數。為何你會這麼覺得?
  2. 你對公司整體滿意度如何,請以1-5分打分數。為何你會這麼覺得?
  3. 在下次Sprint,有哪些事能讓你感到更滿意?

找出最重要的關鍵後,把他列為下個Sprint中最重要的任務,並且包含衡量標準,來驗證到底有沒有完成改善。光快樂還不夠,快樂必須用來創造成果。自我感覺良好是成功的死對頭。

關於Product Owner(PO)

Scrum一開始并沒有Product Owner,只有Scrum Master來同時主導怎麼做(How)跟做什麼(What),但是對技能的要求太高,至少要三十年經驗才能做好,所以才分成PO來負責做什麼(What)跟Scrum Master來負責怎麼做(How)。PO要是團隊願意相信,願意信任由他來為Product Backlog安排優先順序的人。

PO要有四大特質

  1. 具備專業領域的知識
    1. 團隊的流程,知道團隊做的到跟做不到那些事
    2. 知道哪些東西可以轉換為實際有意義的價值
    3. 對使用者和市場了解,知道產品哪裡可以差異化
  2. 擁有決策權
    1. 決定產品願景和如何實現願景
  3. 必須讓團隊找的到,並向團隊說明應做事項
    1. 經常與團隊溝通
  4. 為價值負責
    1. 負責要把團隊的生產力轉換成價值
    2. 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營收,如一點Story Point可以轉換成多少營收

大型的團隊或許需要PO小組,一個專門負責策略與客戶互動,另一位負責戰術與產品每次衝刺

Scrum如何減少風險

  1. 市場風險
    1. 更快把產品呈現在顧客眼前,得到快速回饋
  2. 技術風險
    1. 多選項式同步工程:建立幾種不同原型,看那個最管用
  3. 財務風險
    1. 可以快速回答和調整版本:做這個顧客願意付錢嗎?

合約簽訂

簽20個月,但顧客可以在覺得產品價值足夠時就停止合約,只要付剩下金額的20%。如提早停止,對雙方都是雙贏。

圖片: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5/04/synchau/Scrum/

Trying being agile in the fun way. 喜歡并相信敏捷,期許能帶入一些不同的思維,能讓華語圈不只軟體產業,都可以更敏捷。 檢視「Yves Lin」的全部文章

文章導覽

這本書在說什麼?

掀起專案管理革命的工作技術,打造高效能團隊的新思維。第一本由開創者親自完整剖析的權威專書!

閱讀這本書的動機,的確是因為書本封面上的一段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這本書的作者是 Scrum 的開創者,我想要從書本中,得知作者是如何解讀 Scrum,以及 Scrum 到底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起初,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抱著想要了解 Scrum 工作法的具體內容與實踐方法。那麼,你可能要失望了。這本書不是告訴你 How 與 What,更多的是著重在 Why 的部分。

他不是一本偏向教學的書籍,告訴你如何使用 Scrum 工作法。如果你想了解 Scrum 的具體內容,可以直接參考 Scrum Guide,或是尋找是市面上其他的參考書籍,這些書籍各自提供不同角度與精細度,幫助你了解 Scrum。

這本書主要是傳達 Scrum 工作法可以如何幫助你,改善你的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整本書透過大量作者親身的經驗與許多的案例,從「為什麼」這樣設計 Scrum 的方式來理解。就如何書名ㄧ樣,如果我們都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就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了。

Scrum 的起源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History of Scrum

Scrum 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工作法,它也不是來自什麼艱深的新學問,而是大家以前都談論過的東西。有一些研究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作者只是找出一些比較出色的做事方式,把這些發現加以組合起來。

作者與他的團隊閱讀好幾百篇討論團隊組織與產品開發的論文,發現一篇 1986 年刊載在《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作者是兩位日本企管教授「竹內弘高」與「野中裕次郎」,文章的標題是〈新新產品開發遊戲〉(The New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

他們檢視全球一些最具生產力與創新的企業團隊,兩人認為,瀑布法系統基本上是有瑕疵的。相對的,最出色的企業會使用更快速也更有彈性的疊合式開發流程。其團隊是跨部門的、是自主的,可以自行做決定的權利與追求卓越的目標。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爭球(圖片來源)

作者對於這種新的管理手法非常興奮,在 1995 年時,與 Ken Schwaber 在計算機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achinery) 發表一篇名為〈SCRUM Development Process〉的論文,整理出實際的做法。

Scrum 這個名詞來自於 Rugby(英式橄欖球)的「爭球」,指的是全隊通力合作把球往後場傳的一種方式。這必須結合細膩的團隊合作、一致的意念,以及明確的目標才能做到,把這個詞用於隱喻團隊,非常的適合。

產品負責人與 Scrum 大師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熟悉 Scrum 的朋友,肯定很熟悉 Scrum 中的三個角色:開發人員(Developers)是主要負責做事的人;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是決定該做什麼事,盡可能最大化產品價值;Scrum 大師(Scrum Master)是負責協助團隊找出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一直以為一開始就有「產品負責人」與「Scrum 大師」這兩個角色的概念。作者在書中有提到一個小故事,關於這兩個角色的靈感來自於豐田汽車的「總工程師」。

豐田的總工程師要負責的是一整條產品線,像是 Corolla 或 Camry。要做好這樣的工作,總工程師必須從團隊中找人組成足以生產汽車的跨功能團隊。總工程師不能只是要求員工用某種方式做某件事,他必須說服或勸誘員工,並且證明他的做法是對的、是最好的,一個人通常要有三十年的經驗才能扮演這種角色。

作者認為 Scrum 團隊裡需要這樣的人,但是他也知道只有少數人擁有這種水準的技能與經驗。因此,他把總工程師分成兩個角色:一個是主導「做什麼」的產品負責人;另一個則是主導「怎麼做」的 Scrum 大師。

產品負責人有四個主要的特質:第一,必須具備專業領域的知識;第二,必須擁有決策權,他應該為成果負責,但是也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決策權;第三,必須讓團隊找得到人,向團隊說明應做事項與做法;第四,必須為價值負責。

Scrum 大師這個角色要的不是管理者,團隊中需要有人負責確保流程本身能運作得有效率,這個人比較像是扮演隊長與教練之間的「僕人領袖」。它負責促成會議的召開,確保團隊運作的透明度,還有最重要的是協助團隊找出影響進度的阻礙。

美觀但不實用的甘特圖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行銷活動甘特圖(圖片來源)

甘特圖是在 1917 年由 Henry Gantt 所發明的。它的概念很簡單,基本上是一條線條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活動,線條表示在整個期間上計畫和實際的活動完成的情況。管理者可以藉由視覺化的方式評估任務是提前還是延遲,是一個理想的管理工具。

最早使用甘特圖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擔任陸軍軍械部部長的 William Crozier 將軍,應用在規劃壕溝戰。但是,有網友指出這一段敘述可能不完全正確,最早應該是用於軍火兵工廠的生產製造,接著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儘管甘特圖是 100 年前發明的工具,但是它到現在卻依然很流行。作者表示不以為然,認為甘特圖是傳統過時的工作方法,它具有許多的缺點。精美的甘特圖看了真的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往往是錯誤的。

這份精美的甘特圖一碰到現實,馬上就會瓦解。當圖表與事實出現落差時,反而還會否認事實,圖表反倒變成對的。在大部分的時候,這份圖表的用途純屬模擬虛構。

作者對於甘特圖的觀點我十分同意,在我過去任職的公司裡,每一年產品團隊都會提出年度路線圖,這份路線圖的製作是基於甘特圖的原理,但每年年終回顧時,我從來沒看過圖表與現實是相符的,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堅持使用過時的甘特圖呢?

不過作者在論證甘特圖是否有效時,把工作方法做了二分法:第一種是使用甘特圖的瀑布方法;第二種是作者推廣的 Scrum 方法。只要是用瀑布方法的公司或是團隊,都被作者認定是沒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唯有使用 Scrum 方法才是正確的。

這樣的錯誤歸因方式,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除了這兩種方法外,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的工作方法,而且很有很多的因素會影響工作效率。我很難認同只有 Scrum 方法才是最棒的這種說法,我認為在不同的文化與環境下,都可能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工作方法。

守破離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守破離(圖片來源)

Scrum 就像合氣道或者像跳探戈一樣,是一種你真的只能從做中學的學問,你的身體、思維及性靈可以透過經常的實踐與改善而趨於一致。在武術中有一種概念稱為「守破離」,分別是指三種不同的精通層次。

「守」的狀態指的是你懂得所有的規則與動作。你不斷重複動作,好讓身體學會,就像你在學習舞步時那樣。守就是能做到不能出錯。

「破」的狀態指的是,你在精熟動作之後開始懂得創新。像是跳舞時在地板上一踏後自己多加一甩。

「離」的狀態指的是,你已經不受既有動作的限制,能夠真正融入其中,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新動作。因為對於合氣道或探戈的知識與意義已經了然於胸,你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展現出精髓。

我在兩年前開始醉心學習 Scrum 開始,一直到現在, 心境的轉變大致上就是如此。

一開始,我看了許多書籍、聽了很多專家分享,一直在追求形式上的 Scrum,以為 Scrum 一定要怎麼做才符合 Scrum。過程中,團隊成員會覺得會什麼需要遵守 Scrum 原則,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玩法。

一路上上跌跌撞撞以後,我才真得體會出「守破離」為什麼這麼的重要。大部分的團隊在第一階段的「守」就失敗了,這階段最重要的是盡可能遵守 Scrum 的基本原則,當你還不了解設計背後的原理時,太快客製化會導致你無法獲得 Scrum 帶給你的好處與價值。

Scrum 用 一半 的 時間 做 兩 倍 的 事

「守破離」的意境讓我聯想到禪宗《指月錄》裡有一段話,青原惟信禪師給弟子們講課時,有一段話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老僧30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待到後來,參禪悟道後,見山反不是山,見水也不是水。而今30年過去了,身心已老,該休歇時,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諸位,這三段簡介,是相同呢,還是有差別?如有人能分得出黑白來,請當面跟老僧說說,我可為他印證。」

「見山是山」是指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就如同一般人認為知道了答案,但他所看的只是表面,也許事實跟他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見山不是山」是指經過困惑、懷疑,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階段,要仔細推敲,思考,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卻又不敢肯定的過程。

「見山還是山」是指事物本來很簡單,只要看到問題的關鍵、核心。一切就迎刃而解,但這是必須經歷觀察、閱讀、思考的過程,才能進入到直指人心的層次。

很肯定的,我已經脫離第一階段了,正在逼近第三階段中。而這本書,正好可以幫助處於第一第二階段的讀者們。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 Scrum 到底是怎麼進行、怎麼做的,更多的是告訴你 Scrum 背後的道理,以及為何 Scrum 是這樣的結構。這本書可以解答在學習 Scrum 過程中,內心深層處的諸多疑問。

後記:Scrum 帶給我們的價值

Photo by Sarah Shaffer on Unsplash

Scrum 從 1995 年開創以來,到現在也超過 25 年了,在軟體業已經不是一個很新鮮的名詞了,即使如此,實際上採用 Scrum 工作法的台灣公司,其實也不是那麼常見(我指的是 Scrum,而不是 Scrum But)。非軟體業的情況,就更加慘烈了,可能只停留在認識與學習 Scrum 的階段。

正式接觸 Scrum 大約兩年的時間,觀察到很多人對於 Scrum 都有很多的誤解。首先,大家會以為它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的工作法,以為又是哪個直銷團體要對大家洗腦。

看過這本書後,可以得知作者參考很多論文與高績效團隊的工作方法,從他帶領的團隊中實際運用後,慢慢形成的一個輕量級的框架。這個框架中包含角色、價值觀、會議與一些實踐。

我們想像一個場景,當公司成立一個新的團隊時,你身為團隊領導人,你要怎麼打造出高績效的團隊呢?你可能有管理與實務經驗,你可以自己打造理想的團隊風格。但是大部分的團隊領導人,應該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己設計工作方法,公司的期待是可以盡快看見產品交付成果。

因此,當我們採用 Scrum 工作法以後,每個人都會有相同的共識、相同的語言,知道怎麼互相彼此合作。它是一個輕量化的框架,在遵守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很簡單把目前團隊的工作模式融入 Scrum 工作法中。

大體來說,Scrum 帶給我們的價值就是:它是一個經過無數團隊驗證過的可行工作法;以使用者為中心,盡可能交付最有價值的產品給客戶;幫助團隊有一個好的開發節奏,維持交付的速度與品質;面對複雜不確定的環境中,有更好的適應性。

最後,這本書的推薦指數讓我猶豫了很久。整本書作者敘述很多過去的事蹟:越戰戰鬥飛行員、癌症中心研究員、西點軍校訓練官等,會誤以為他贏得了越戰,發現戰勝癌症的方法。他也提到多次加入企業導入 Scrum,讓整間公司起死回生,這多半是有點誇大的成份在裡面。

對於不熟悉 Scrum 的讀者,很可能都會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小於三顆星。對於熟悉 Scrum,想要深入理解 Scrum 的朋友,這本書的價值應該會在五顆星。最後,內心掙扎了許久,我給予四顆星的肯定。

參考資料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偶得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手」給我支持,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的優質文章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