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不公平

分科測驗不公平

2022-03-09 09:00

分科測驗不公平

大學指考改名為分科測驗,但其中的「改革」卻產生不少爭議。圖為去年舉辦的末代指考。(資料照,顏麟宇攝)

大學學測落幕,前身是大學指考的「分科測驗」將在7月登場,不過分科測驗今年首度採用級分制,計算基準屢屢引來爭論,其中大學招聯會定調,國、英將以學測考生人數,而非分科測驗人數作為劃分級分的基準,儘管此舉是希望學生能更早預測自己成績,但10萬學測考生,到分科測驗時約莫僅餘4萬人,以此當作基準讓高中端、家長團體充滿困惑。

風風雨雨下的108(2019)課綱終於走過第三年,首屆高中生已完成學測並於今年(2022)3月初收到成績通知,下一步要面對的,就是申請入學的關卡,不過在學子們趕赴各校面試之前,大學、高中端的各方人馬,仍在為了方才落定的考招制度喧擾不休。

由指考改名的分科測驗有兩大變革

過去高中升大學的考招制度,主要為「申請入學」與「分發入學」,前者是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通過大學第一階段甄試後,至各大學進行面試、筆試等第二階段甄試,而學生如果沒錄取理想科系,則會接著參加指考,並以成績直接填志願序進行分發。

隨著108課綱正式上路,考招制度配合教改腳步也迎來劇烈變化,各個環節無不在近年陸續引起爭議,其中,已在今年改名為「分科測驗」的指考還正在話題上頭。

除了指考改名之外,分科測驗有兩大變革,一是不考國文、英文、數乙3個科目,國文、英文成績直接沿用學測成績,這項決定遭批將重演「一試定終生」情況。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另一變革是,過去指考是以原始分數進行分發,然而分科測驗則將改以級分進行分發。是否使用級分、到底要幾級分,過去1年來不乏爭論,日前終於塵埃落定為各科60級分,然而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計算級分。

分科測驗不公平

過去的指考是以原始分數進行分發今年起改名分科測驗後,將改以60級分進行分發。。(資料照,顏麟宇攝)

目前學測的15級分,是以各科考生成績前1%者的平均原始得分,除以15後劃出級距。來到分科測驗時,鑑於級分制的特性,99分跟95分的學生可能得到同樣級分,有教育團體認為此時已是「最終的考試」,不該讓考生分數模糊;也有大學對此擔憂,無法進一步區分菁英學生,日前也再三爭論是否改以前「0.1%」學生成績當作基準,來劃定60級分。此事幾經爭論,大學招聯會終於在今年2月底才正式定調,鑑於距離分科測驗時間不多,為了避免考生浮躁,今年分科測驗先以1%為基礎劃分級距,不過爭議猶在,其中又以台大反對最為激烈。

確定了使用級分制、談妥了要分幾級分,終於搞定級分怎麼算……不對,級分怎麼算,還沒真的爭論完。

分成60級分,恐怕有些級分會根本沒有學生

儘管定調分科測驗以成績前1%的考生作為基準,但國文、英文的成績,是直接沿用學測成績,所謂的「前1%考生」到底是哪些人,近來又引起紛爭,招聯會則決議為「學測考生的前1%」。

但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秘書長許麗吉質疑,以國文、英文為例,學測到考考生人數約為11萬,這些人裡有6萬多人接下來會在申請入學和繁星推薦時就錄取學校,分科測驗實際的考生只剩約4萬人,「有6成的選手沒參賽,還被列入排名比較,這樣的方式實在太奇怪!」而分成60級分時,更恐怕有些級分會根本沒有學生。

此外,由於分科測驗也跟指考一樣,不是每科都必須應考,剩下7個科目(數甲、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參照去年指考數據,每科僅有1到2萬名考生,許麗吉對此指出,這會變成有幾個科目的母群體是11萬,當中有6萬人已經錄取、根本不存在,其他科目母群體卻只有1到2萬,從規模到屬性都不一樣,令人非常擔憂,「應該同樣以分科測驗的人數當母群體」。

國教行動聯盟家長分會理事長王瀚陽也質疑,學測、分科測驗的學生,兩者不一樣,差距極大卻要混在一起,同時換算之後到底會產生什麼問題,最後都難以評估。

高中校長嘆:不同母群體要一起比較,立論基礎到底是什麼?

成功高中校長孫明峯指出,從學測到分科測驗,不只考生人數不同,屬性上也不一致,「不同母群體要一起比較,立論基礎到底是什麼?」他建議應該以國家層級,推動高中跟大學端合作,透過數據分析學生表現,從過去的考試成績、課業表現等資料,分析與考試之間的關連性,「不然現在大家其實都是用猜的、想的,都沒有答案。」

面對擔憂聲浪,招聯會執行秘書、中央大學教務長王文俊表示,國、英以學測人數為母群體,主要考量是讓學生考完學測後,能馬上把自己的成績換算成分科測驗的成績。他說明,到考人數不同、恐有級分無人的情況,招聯會確實都討論過,但學生考完學測後,會思考是否要考分科測驗,假若使用分科測驗人數為基準,學生要等7月考完試才知道自己的級分,「這樣太慢了」,因此最後決議用學測人數當母數,而因為計算標準都是一致,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

台大教務長丁詩同也指出,即使一科是11、10萬人,另一科只有1、2萬人,但所有人都是按照同一標準換算成績,級分制下,最後換算出來的成績好壞也是相對標準,「不同母數其實只是小事」,如果學測、分科測驗都考國文,卻同時可用這兩者來採計,才會出現問題。

分科測驗不公平

考生在參與學測之後,未必會參與現名為「分科測驗」的指考。(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件事當初在招聯會其實只討論了一下,那天主要都在談1%還是0.1%的問題。」陽明交大副校長陳永富坦言,現行制度下學生要放棄申請入學的結果,才能參加分科測驗,代表這兩個管道是分開的,母群體應該也要分開才比較合理,如今的做法結果究竟如何,現在難以預測,還要觀察才會知道。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則認為,母群體不一樣是沒辦法的事,使用級分會有諸多爭議,尤其在近年學測數學科的爭議可以看出端倪。

各項調整的結果究竟如何,依舊眾說紛紜

回顧近年,在學測數學達到15分滿級分的考生,106(2017)學測時僅有1.41%的比率,往後兩年直接翻級跳為2.75%、5.71%,109(2020)學測時更竟有高達11.22%、共1萬4489考生滿級分,去年(2021)又驟跌10倍,降為僅1.23%,來到今年,數A則僅有789人滿級分,不足全體考生1%,因此大考中心公布的各級分人數分布曲線,在高分群部分也呈現擺盪情況,數學科的難易度屢屢引發爭議。

分科測驗不公平

張耀文認為,像109(2020)學測數學因為題目簡單,滿級分考生有約11%,但110(2021)年題目變成超難後,成績第11%的考生卻只有11級分,同樣的百分位,前後2年差距竟達3、4級分,因為對成績前1%的考生來說,不論難易他們都會考高分,但中後段學生碰到難題,分數就會大降,因此在題目難度較高時採用級分,中後段學生的級分就會大降。

張耀文強調,如果改採取PR值(百分位數,PR值),考生在100人中考第一名、贏過99%的考生,PR值就是99,學生不用賭考題難易,尤其在分科測驗各科僅有1到2萬人報考的情況下,根本不該使用級分制,也不會有後續衍生的爭議,此外也應恢復加考國文、英文、數乙,避免一試定終生。

分科測驗不公平

一步又一步,108課綱紛紛擾擾的各個環節終於陸續拍版,不過面對嶄新的各項變化,結果究竟如何依舊眾說紛紜,沒得選擇的考生們,也只能靜待時間來驗證。

大學考招新制在今年上路,7月首度執行的分科測驗,將不考國文、英文和數學乙。國教行動聯盟今(19)日邀集高中師生召開記者會,批評分科測驗的公平性嚴重不足,甚至讓大學升學走回「一試定終身」的回頭錯路,為此向教育部喊話,自明年起讓分科測驗復考國文、英文及數學乙3個考科。

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表示,分科測驗採計分數為60級分,考生僅1至2萬人,但學測15級分,考生則有10萬人。因此分科測驗在報名前,應先公告學測對照分科測驗的級分算法,有助於學生決定是否要報名分科測驗。

徐建國提到,教育部應傾聽報考分科測驗與社會組考生的想法,不該一試定終身,且復考國、英、數乙可讓高三學習更完整,呼籲教育部從明年起復考這3科考科。

屏東縣大同高中老師黃小芸指出,絕大部分師生都能認同108課綱的理念,也非常用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但最近卻發生考試成績未達標,考生無法以繁星管道順利升學的憾事,代表大學考招新制讓偏鄉或弱勢學生升學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同樣希望重新恢復考國、英、數乙。

台中女中高三生陳惠平則說,分科測驗不考國、英,不利於學測失常的考生,根本無法挽救成績,再加上考試素養題是篇幅很大的閱讀測驗,現在上課也都是考試導向,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根本沒有達成。

台中女中高三生廖宥寧也認為,不考國、英、數乙,對社會組考生非常不利,她身邊已有不少社會組同學決定重考。

國教盟理事長陳鐵虎表示,第一屆108課綱高三的學生已經成為白老鼠了,明明已經知道目前的考招制度有問題,難道還要讓孩子痛苦下去嗎?

陳鐵虎提到,教育政策要以學生為中心,高三下國英課程的調整、大考中心命題規畫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強烈呼籲,對於錯誤的做法就要知過速改,希望明年的分科測驗就能恢復國文、英文、數乙等考科,還學生一個公道的考招制度。

陳鐵虎並指出,建請教育部全面檢討108課綱的執行面,提醒不要只看到天邊美麗的雲彩,而忽略了腳邊的荊棘,「立意良善」絕不是政策錯誤的藉口,該改的就要改,還給學生一個真正能夠落實讓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