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住民運動

臺灣原住民為爭取身分認同、權益保障而發起的自覺運動。在1980年代臺灣民主化、本土化的社會運動風潮中,以1984年成立的「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為中心,動員南島語系原住民諸族人民參與的一系列跨族群、跨階級、跨城鄉、多重訴求的社會抗爭,強力衝擊當時的黨國威權支配政經體制與漢人中心主義優勢社會文化,並對原住民身分地位與自我認同、國家的族群與文化政策、臺灣社會文化意識產生深遠影響。
原權會起源自1983年原住民知識青年創辦的《高山青》雜誌,以及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關係密切的「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之網絡與推動,原權會發起抗爭的主要動力來自「山胞社會問題」,亦即原住民社會經濟破產與文化語言斷裂的生存危機,結構性的背景則是對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時期不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政策的反彈。
1983-1996年間,原住民運動的重大抗爭事件有:(一)破除吳鳳神話;(二)正名、自治與憲法條款;(三)反蘭嶼核廢料;(四)還我土地運動;(五)反興建瑪家水庫;(六)反亞泥、還土地等。另外海山礦災事件義演、湯英伸(「槍下留人」)事件、反人口(「雛妓」)販賣、東埔挖墳事件、獨立臺灣會事件、反集會遊行法等,都引發社會各界的矚目與回應。
抗爭運動之外,1988年的「臺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是原權會歷年具體訴求的核心;「臺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推動的還我土地運動,主要的3次動員有數千名各族原住民至臺北遊行抗議,是規模與影響極大的抗爭活動;反人口販賣、湯英伸事件等則獲得眾多社團與文化界、學術界人士的積極參與。
1989、1990年相繼創辦的《原報》、《獵人文化》等刊物,與1988年成立的「彩虹婦女事工中心」、1996年成立的「臺灣原住民族部落聯盟」等團體,以及為數眾多的部落、社區組織,使原住民族運動全面而深入。運動過程的巨大衝擊,也引起相關團體的關切,比較顯著的有中國國民黨社工會介入原權會運作的「導正專案」,以及「山地鄉平地人民權益協進會」運作反制還我土地運動。
原住民運動的重大成果包括: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臺等,以及後來的各種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等立法保障,間接但更為重要的成果是原住民族集體身分認同的確立、原住民個人權益與地位的保障,以及臺灣多元族群關係與意識的建立。
撰稿者:張人傑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夷將‧拔路兒主編。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2 蔡明哲等著。2001。《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起   - 迄  族群 主題   

  • 每日新聞
  • 新聞焦點回顧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運3主軸 正名已達標 自治.土地待實踐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法律政治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記者:zermezerman/Takiyu

地點: 全臺 全部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當時的三大主軸有正名、土地、自治,在1994年憲法首度承認了原­住民三個字,而到了1997年,再次修憲,「原住民」提升為「原住民族」,落實原住民­族尊嚴,以及民主價值。

也因為正名成功之後,對原住民族在各項權益上的主張,產生ㄧ些積極催化作用,身份證上­原住民族姓氏,不再只有中國百家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族,慢慢開始不斷進行回­復自己美麗的傳統族名。

但其實當時訴求,不只有正名而已,還包括孕育族群文化緊密相連的土地權,還有喪失已久­的自我管理權利。

在未被正名前,1988年8月,當時原運團體就已經在許多長老教會,舉辦還我台灣原住­民族土地遊行說明會,並在同年8月25號,由原權會及長老教會組成的「台灣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聯盟」,發動第一次的還我土地抗爭遊行,有來自全國的原住民族各族群,兩千­多人參加。

原運經過20年,一直到了2014這一年,族人抗爭土地案件,仍然層出不窮。

狼煙串聯行動來到南投中原部落,賽德克族人藉由狼煙行動,表達土地長期以來被掠奪的控­訴。

族人爭取土地權、自治權,走的比正名來的艱辛,如今原住民族的土地問題,仍被漠視,作­家莫那能就認為,政府歡慶正名原住民族日的這一天,最根本的,應該是要檢視與重視,族­人權益,而非只有歡樂的慶祝活動。

2014年5月,在屏東市,族人舉起抗議白布條,吶喊宣洩不滿情緒,200多位的族人­,遊行到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陳情抗議,向林務局表達不滿。族人爭取土地權、自治權,­走的比正名來的艱辛,如今原住民族的土地問題,仍被漠視,作家莫那能就認為,政府歡慶­正名原住民族日的這一天,最根本的,應該是要檢視與重視,族人權益,而非只有歡樂的慶­祝活動。

正名運動前輩們努力奮鬥,擺脫長期被汙名化的山胞名稱,確實在現今社會當中,原住民族­推動政策上,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讓原住民族的聲音得以被看見,像是在教育、文化上的­推動;不過原運目標,自治、土地,還未完全達成,這一條路途仍然漫長,還需要跟政府單­位不斷對話!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 住民 運動 還 我 土地 正名

原住民正名運動是指臺灣原住民族向中華民國政府所提出的「正名」要求,其運動最早是由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自1984年(民國73年)開始發起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其中運動訴求除了要求修改過去基於中華民族為中心的定義而稱之為「山地同胞」的用法外,還包括有恢復傳統人名使用以及恢復部落地方命名等。最後運動在1994年8月1日,經過國民大會修憲後再憲法增修條文終將具有貶義的「山胞」修正為「原住民」。1997年,進一步的將具有集體權屬性「原住民族」一詞寫進憲法裡。

參見[编辑]

  • (繁體中文) 原住民正名運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社會運動

人權運動↗(勞工運動↗ · 原住民族運動↗ · 農民運動↗ · 性別平等運動↗ · 居住權運動)

政治運動↗ · 司法改革運動↗ · 媒體改革運動↗ · 環境運動↗ · 文化保存運動↗ · 學生運動↗ · 食品安全運動↗ · 體育改革運動↗

政府

原住民族與臺灣新政府新的夥伴關係條約 · 原住民族日

事件、
運動

霧社事件 · 湯英伸事件 · 吳鳳銅像破壞事件 ·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恢復傳統姓名、平埔族正名運動、恢復傳統地名) · 原住民自治運動 · 反東清七號地違法開發 · 反蘭嶼特定區 ·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凱道部落)

運動人士

莫那·魯道 · 高一生 · 樂信·瓦旦 · 湯守仁 · 馬躍·比吼 · 巴奈·庫穗 · 關曉榮 · Uma Talavan · Ako Sawtoy

機構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 ·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 · 魯凱民族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