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語:anuttara-samma^sambodhi,藏語:bla-na-med-pa yan%-dag-par rds ogs-pah!i byan%-chub;舊意譯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真道、無上真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指佛陀所覺悟的無上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佛陀從一切邪見與迷執中解脫開來,圓滿成就上上智慧,周遍證知最究極之真理,而且平等開示一切眾生,令其到達最高的、清淨的涅槃。此種覺悟為言語所不能表達,非世間諸法所能比擬,故稱無上正等覺。以佛陀所悟得之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於成就此種佛陀所證得的平等、圓滿之無上覺悟智慧。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略稱為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

唯識宗二祖慈恩大師窺基於《般若心經幽贊》卷下雲(大正33·541c):「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三又雲正,菩提雲覺,末伽名道,此不名也。無法可過故名無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離妄照真復雲正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大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曇鸞《往生論注》卷下雲(大正40·843c):「『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

《法華經玄贊》卷二釋「無上正等覺」雲(大正34·672a):「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簡二乘但了生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此顯菩提道。」蓋凡夫不覺、外道邪覺、聲聞緣覺偏覺,菩薩因覺,而佛是平等圓滿之正覺,故名為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另外,另一類似之梵語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 係為佛陀的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南宋·法雲所著《翻譯名義集》云:「《肇論》曰:秦言無上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師云:阿,此雲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孤山疏云:極果超因,故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蓋果上三智也。發軫云:無上,是理;正等覺,是智。正謂正中,即一切種智寂滅相也。等謂平等,即行類相貌如實知也。裴相國云:是諸佛所證最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發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慶幸意,當須秉心,對佛像前,燒香散華,三業供養,立四弘誓,發成佛心。故華嚴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發此心者,須識其體。體有二種,一曰當體,二曰所依體。其當體者,所謂悲心、智心、願心,此三種心,乃是當體。所依體者,自性清淨圓明妙心,為所依體。性自具足,號如來藏。惑不能染,智無所淨,虛寂澄湛,真覺靈明,能生萬法,號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認攀緣六塵影像,乍起乍滅虛妄之念,以為自心。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體,如肇師云: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度一切諸佛境界經,文殊言:菩提者,無形相、無為。云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云何無為?無生住滅故。裴相國云: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性含萬德故,在聖不為得;體絕百非故,居凡不為失。然欲發此心者,當運慈悲而為宗要。故華嚴海雲比丘告善財言: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普救一切眾生故;發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間故。一切群匯(音謂),本無生死,妄風飄鼓,汨(音骨)沒苦海。今發大願,黑暗崖下,誓作明燈;生死波中,永為船筏。此起悲心拔眾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淨功德,今迷寶藏,貧窮孤露。今啟洪願,誓與群萌無上佛果究竟之樂,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願舉修途之初步,宜運成山之始簣(求位切)。崇德廣業,不倦終之(余昔住大覺時,有王仁林垂訪,問曰:佛道若雲易成,經雲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雲難成,安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則見本是佛,依自圓修乃易。昧性,則欲求作佛,依他別修乃難。慕圓宗者,起信樂心,才舉念時,已作如來真子;如回向際,便成無上菩提)。」

《瑜伽》七十七卷十六頁載:「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毗缽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毗缽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粗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趣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粗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粗重亦遣。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鍊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

相關文章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佛」與「菩薩」有什麼不同?

2016-11-12

「菩薩」是大乘區別於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對菩薩的尊崇和敬仰並不亞於佛陀。但無論從證悟境界還是度化眾生來看,菩薩與佛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佛的神通智慧與自證境界,即便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覺菩薩,亦無法測度。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菩提心的修習

2016-07-10

何謂菩提心?菩提心有幾種?何謂二道五菩提?為何大乘佛教強調修行人先發菩提心?這裡有答案。*菩提心是大乘法種(錄自:《學佛三要》pp.95~97)學佛法,以大乘法為最究竟,而發菩提心,則為大乘學者先修的課題。特別是在中國,一向弘揚大乘教,重視發菩提心。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常隨佛學,開啟智慧人生

2018-05-31

是指我們要向佛陀學習,以佛陀在因地的修行作為榜樣,不斷使自己的人格升華,德行圓滿。我們學習佛法不僅僅要將佛陀作為人生的依怙,更應該以其德行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其功德作為修行的目標!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金剛經》:真心如何顯現(24)

2017-07-3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舊金山佛教講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妙法蓮華經》之法義精髓

2017-06-29

《妙法蓮華經》之法義精髓呂真觀1979年,我讀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少林寺有一位武功深不可測的掃地僧推薦,佛法的入門經典是《四十二章經》和《法華經》,便到學校的佛學社團借了這兩部經來讀。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讀《法華經》不下數十次。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佛之三深,佛果功德,淨土圓滿

2017-11-09

佛之三身 :法身(佛自性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報身 (法性所流身) ,又稱法性所生身。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化身,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具備這樣的功德才能被稱為「佛」

2016-07-08

「佛」是「佛陀」的漢文簡稱,「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者」。但覺者只是佛陀這個詞的字面含義,它的真正內涵遠遠超過了這個詞義。藏語稱佛為「桑吉」,「桑」是「從無明夢中覺醒」,「吉」是「心智如花開放」,合起來就是「佛陀」。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什麼是佛法呢?

2018-03-11

我們世尊釋迦牟尼佛將如何成就究竟佛道的方法,開示出來教導眾生,使眾生也同樣能夠經由修行來達到成佛的目標;因此,這些能夠使人成就佛道的方法,就稱之為佛法。

善財童子於自在城參謁彌伽

2016-08-11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0年後,遵元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善財童子第四參。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自在城,參謁彌伽,乃見其人,於市肆中,坐於說法師子之座,十千人眾,所共圍繞,說輪字莊嚴法門。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求道者善財童子拜見善住比丘,修習無礙解脫法門

2017-05-28

善財童子向海比丘辭別後,再一次地向南出發。到了楞伽路旁的海岸村落中,看到善住比丘入地大遍一切處三昧,而於虛空中來回走著,虛空中現出一片光明,無數的天人、龍王、阿修羅、夜叉們恭敬地圍繞著他。善財童子看到善知識不可思議的神通力,便滿心歡喜地向善住比丘合掌問訊,說:「聖者!

阿 拗 多 羅 三 藐 三 菩提

以決定說摧伏一切魔外的師子吼菩薩

2017-02-23

師子吼菩薩,於往昔無量劫中,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歷事恆沙一切諸佛,見不思議神通變化,深種善根,福德成就,故常於釋尊諸會,聞佛教言,祈佛說法。尤在《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中作大師子吼,廣論「佛性」義,以此因緣,佛為大眾宣說不可思議甚深佛法。

金剛經講記——19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2017-04-05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釋:這時須菩提就對 世尊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內心應該怎樣住著,怎樣把持自己的心,怎樣降伏自己的心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什么是正觉?

正觉的意思指真正之觉悟。 又作正解、等、等正觉正觉

什么是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佛教语。 谓最高之觉悟境界。 《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苏轼《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