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尿 管 護理

留置導尿管照護須知

By 居家護理 | June, 2022

留置導尿管目的

當病人無法自行排尿或尿液解不乾淨,則需要經由尿道口插入導尿管至膀胱,幫助引流尿液排出。

尿管照護注意事項

  • 每天需清潔尿道口(男性需撥開包皮清洗後推回,避免龜頭水腫/女性需撥開陰唇清洗)、會陰周圍皮膚及肛門,若分泌物增加或排泄物沾污時,應增加清潔次數,避免使用消毒溶液。
  • 以中性肥皂或沐浴精清洗(不建議使用抗菌劑),再用清水洗淨。
  • 如尿管與尿袋交接處有鬆脫時,需以優碘消毒接管交接處後,再予以接上。
  • 鼓勵病人多攝取水份_____CC以上(依病人的病情需限水者,則依醫師指示攝取水分),避免導尿管阻塞。
  • 每日至少擠壓導尿管3次,以避免沈澱物阻塞導尿管;擠壓時注意不可牽扯導尿管。
  • 翻身活動前後應檢查導尿管位置避免受壓及扭曲,以維持導尿管通暢。

尿袋護理注意事項

  • 倒尿前後需洗手。
  • 維持密閉引流系統,避免管子扭曲造成回流,尿袋位置應低於膀胱,以預防尿液逆流造成感染。
  • 尿袋應至少每隔8小時傾倒一次,當尿袋內尿量超過1/2時,需馬上傾倒。
  • 導尿管與尿袋接頭處應保持密閉,尿袋出口處應隨時關閉,不可碰觸地面或倒尿容器,以避免汙染。
  • 協助病人移位或下床時,需先將尿袋內尿液倒乾淨,避免重力牽扯滑落。
  • 尿袋不需常規更換,原則上應與導尿管同時更換即可。

尿管更換時機

  • 當病人欲移除留置導尿管,可至泌尿外科門診,安排尿動力學檢查,追蹤尿管置放必要性,以縮短不必要導尿管的導尿管留置時間,病人一旦不需留置就應拔除。
  • 病人居家照護時,需每日評估尿管變化,當出現泌尿道感染徵兆(尿液沈澱物多、混濁、異味重、膿尿、血尿、發燒.....等);或滲漏、阻塞,應通知居家護理師或返院重新更換導尿管。
  • 導尿管需長期留置者,存留導尿以14-30天為限,矽質尿管30天,橡膠尿管14天。

管路固定方式

  • 男性將導尿管固定於下腹部、女性固定於大腿內側,導尿管固定時需在尿道口與大腿間留足夠長度,以利活動,避免尿道、膀胱出口受牽扯,尿管不可直接壓迫皮膚,可在尿管與尿袋接合處用3X3紗布包覆,以免造成壓傷。

異常狀況處理

異常狀況處理方式
泌尿道感染的徵兆
  • 需觀察尿液、體溫變化,並返院就醫,若醫師開立抗生素治療時,應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不可自行調藥或停藥。
  • 每日攝取足夠水分,可補充蔓越莓汁、小紅莓汁、洛神花茶來達到酸化尿液,預防感染。
滲尿或阻塞
  • 觀察尿液排出情形並觸摸下腹部是否有脹尿。
  • 每日攝取足夠水分及加強擠壓尿管,預防阻塞。
  • 若滲尿阻塞未改善,需返院重置管路。
尿管脫落 勿將滑脫的尿管放回尿道,需返院重置尿管。
血尿 需增加水分攝取,觀察管路有無阻塞情形,觀察體溫變化,如有感染徵象或持續血尿,需就醫處理。

以上參考107 年度「護理機構實證應用之臨床照護及指導培訓計畫」-護理機構個案鼻胃管和導尿管的置放評估與衛教方案指引

~諮詢電話~

Thank you to our sponsors

AboutKidsHealth is proud to partner with the following sponsors as they support our mission to improve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Canada and around the world by making accessible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available via the internet.

Our Sponsors

導 尿 管 護理


 導尿管照護技巧 


年長者的抵抗力較低,且身上有管路者更容易引起感染,所以若長者有留置管路的話,務必要每天進行1到2次的消毒清潔工作;有腹瀉或分泌物過多的情況,則需加強清潔照護,以免引發管路感染。


留置導尿管照護:

1.  準備用物:肥皂或是易清洗的沐浴乳、沖洗壺(裝溫水)、水盆、便盆或尿布/看護墊、毛巾、大小棉棒、優點/生理食鹽水(視需要準備)、3M布膠。
 

2.  進行清潔時先以清潔液洗淨雙手,並戴上清潔手套。
 

3.  將長者的褲子退到膝蓋以下,若是室溫舒適,可將下身褲子先脫去,臀部置於尿布/看護墊正中央,將便盆至於臀部下方,尿布/看護墊上方。
 

4.  觀察尿道口有無不正常的分泌物或異味。
 

5.  先以沖洗壺沖會陰部及尿道口→塗抹肥皂/沐浴乳於尿道口及尿管靠近尿道口處→再以清水沖洗乾淨。
 

6.  用手指分開回縮包皮(男)/陰唇(女),再將中型棉棒以生理食鹽水或優典(若有感染情況者)沾濕,清潔靠近導尿管口端的導尿管(約2.5公分),每次使用一枝棉棒,切記不可來回擦拭,使用過即需丟棄。

 

導 尿 管 護理

7.  移除便盆後,用毛巾擦乾,尿道口需保持清潔及乾燥。
 

8.  去除原有固定之膠帶,皮膚上若有殘膠,輕輕去除即可,切勿大力搓洗,造成破皮。
 

9.  使用透氣膠帶,將導尿管以「井字貼法」固定在下腹部(男)/大腿內側(女)。每天須更換黏貼的部位,以防止因長期黏貼或導管壓迫,而造成皮膚破損。膠帶口可反摺一小角,以方便下次清洗時容易去除。

導 尿 管 護理
      
導 尿 管 護理

<男性長者固定在下腹部>                  <女性長者固定在大腿內側>


10.  導尿管與集尿袋接口處用紗布包起來,避免壓迫皮膚。
 

11.  需留意管路是否暢通,避免折到或是壓迫到尿管。


▼ 可參考以下示範影片:
(影片來源:嘉義長庚胸腔科病房衛教影片) 

導尿管照護-女性

導尿管照護-男性


請注意以下事項:

✤ 集尿袋需低於膀胱位置,且不可接觸地面。(例如圖示)

 

導 尿 管 護理

 集尿袋裡的尿液超過一半時即須倒除。 

 集尿袋需每周更換。 

✤ 尿管留置時,為避免感染及尿管阻塞,鼓勵長者每日至少攝取2,000~2,500㏄的飲水量,或是鼓勵長者攝取富含維他命C之新鮮果汁(糖尿病患者須留意血糖狀況),並紀錄下排尿量,每日至少1,500cc。


 若有以下狀況請就醫處理:

◉ 尿管無尿液流出且膀胱脹滿。

 有血尿或是混濁有沉澱物、分泌物或是異味。

◉ 導尿管滑出,且無法自行解尿。

◉ 尿道口紅腫,或是有發燒情況。

 膀胱訓練 
 

膀胱訓練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訓練、強化膀胱逼尿肌的功能,使長者能自行解尿及控制排尿,或透過膀胱訓練後,能夠移除導尿管自行解尿。
 

介紹以下兩種在家照顧可做的膀胱訓練:

導 尿 管 護理

(圖片來源:pixabay) 


1.  誘尿:
 多聽流水聲。
 

✤ 以冰塊冰敷刺激下腹部。
 

 手置於水中或握冰塊。
 

✤ 會陰處沖水。

 
2.  存留導尿管者:
 先將集尿袋排空,以管夾或橡皮筋將尿管夾緊或對折。
 

✤ 提醒或協助長者飲水:每小時至少飲水 100 ㏄。
 

✤ 共訓練三天,定時鬆開管夾或橡皮筋,每次鬆開 15 分鐘再綁緊。第一天每2小時鬆開一次;第二天每3小時鬆開一次;第三天每4小時鬆開一次。
 

✤ 訓練期間如長輩有尿意感或有尿液外滲的情形,應立刻鬆開尿管。
 

✤ 尿管反摺過程中,2~4小時間內,若長者有尿意感或小便外滲,重複2~3次,表示膀胱訓練有效,則可移除導尿管。
 

✤ 導尿管移除後,當天需提醒長者喝水約 500 ㏄,之後每小時至少飲水100 ㏄。
 

✤ 約1小時後,照顧者以手握拳往膀胱方向擠壓,幫助長者自行解尿後,再測餘尿量。
 

 如果餘尿量能小於100㏄,表示膀胱訓練成功!

*合適訓練時間:請於白天~睡覺前進行,晚間睡覺時切勿執行訓練。

❤ 溫馨小提醒:

導尿管清潔及護理時,請務必留意環境的溫度以及隱密性,避免讓長者心理感到害怕及不舒服,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清潔護理。

在膀胱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多多鼓勵長者,切勿給予過多的壓力與指責,造成長者因心理因素降低了膀胱訓練的成效。

導 尿 管 護理

(圖片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李允吉、劉建衛(2010).導尿管相關的菌尿和尿路感染.感染控制雜誌,60(3),163-172。
紀美滿、陳瑛瑛(2011).泌尿道感染之相關危險因素及感染管制政策.榮總雜誌,25(3),294-298。
 


WASHLET溫水洗淨便座 免費諮詢請前往:https://bit.ly/3jd8I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