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 之 處


水深 之 處

水深嚴選

時事感言|【日本311大地震,一位基督徒蒙拯救的故事。在各樣環境中,你都能跟主耶穌禱告!】水深之處

2021‧03‧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進而引發海嘯,稱為日本311大地震,至今10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進而引發海嘯,稱為日本311大地震,至今10年!期間1.6萬人因而罹難。凡是看到災難畫面的人,都不由得有同樣的悲慟。摘編自: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06478  一位基督徒說到,當時海嘯來臨的經歷,他所教的學校,因著海嘯完全被摧毀了。在訪問中,我們聽見David說...

水深 之 處

水深嚴選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進而引發海嘯,稱為日本311大地震,至今10年!...

水深 之 處

專題文章

面對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感染科醫師的建議(二)文長!必看!

水深之處編輯群2020‧01‧28

p.p1{margin:0.0px0.0px0.0px0.0px;font:12.0...

p.p1{margin:0.0px0.0px0.0px0.0px;font:12.0px'PingFangTC';color:#000000}p.p2{margin:0.0px0.0px0.0px0.0px;font:12.0pxCalibri;color:#000000;min-height:14.0px}p.p3{margin:0.0px0.0px0.0...

水深 之 處

專題文章

p.p1{margin:0.0px0.0px0.0px0.0px;font:12.0...

水深 之 處

人生的意義

【福音ㄅㄆㄇ】何必受浸呢?(二)

董育中2010‧11‧19

【可能會問:既然信了主就得救,何必受浸呢?】許多剛開始進入召會生活的朋友們,都會聽見...

【可能會問:既然信了主就得救,何必受浸呢?】許多剛開始進入召會生活的朋友們,都會聽見這個問題:『你受浸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不久,你可能就會聽見下一個問題:『你願不願意受浸?』或許,許多的朋友都會有以下的問題。我們要從聖經的真理,對這些問題有一些基礎的認識。常見問題三:既然信了主就得救,為什麼還要受浸?看以色列人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使徒...

水深 之 處

人生的意義

【可能會問:既然信了主就得救,何必受浸呢?】許多剛開始進入召會生活的朋友們,都會聽見...

水深 之 處

最新文章

福音見證│【我在你的喪禮上遇見了耶穌】水深之處福音網

水深代發2022‧10‧06

倒也不是跟你特別熟識,只是曾經受過一些照顧。我知道你是個虔誠...

倒也不是跟你特別熟識,只是曾經受過一些照顧。我知道你是個虔誠的基督徒,當知道葬禮在教會中舉辦時。『是這樣啊』,我並沒有特別驚訝。會中沒有看到你的照片,倒是有盆花放在台上,樸素的樣子我覺得挺不錯的。許多『弟兄姊妹』,到台上致詞。特別的是,沒看到什麼人落淚。大家的表情都很平靜安詳,講說並紀念你的為人處事。你是如何在教會中照顧人,你又是如何...

水深 之 處

最新文章

倒也不是跟你特別熟識,只是曾經受過一些照顧。我知道你是個虔誠...

(路五4)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路加福音五章記述使徒彼得一次蒙主呼召的經歷。耶穌借用彼得的船向群眾講道。講道過後,祂忽然轉過來叫彼得把船駛至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在不太情願之下下網,卻意外地圈住了許多魚。神蹟過後,彼得慚愧地俯伏在耶穌跟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8)耶穌卻在此時再一次呼喚彼得跟隨祂。結果「他們(彼得和同伴)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五11)

耶穌向彼得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五4)這話成為這次船中經歷的轉戾點。耶穌說這話的時候,當然是吩咐彼得把船開往水深處,然而借用這話的意思,耶穌基督的確在引導彼得的門徒生涯中,把西門彼得逐步帶進靈命的「更深之處」,使彼得在跟隨主的事上逐漸進步、逐漸進深。我們可以從這句話起首,默想彼得跟從耶穌的幾個片段,看看西門彼得在信仰上怎樣一步一步的「開到水深之處」。

一)信仰搖擺不定(約一40-42、太四19、路五10

(約一40-42)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繙出來就是基督)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繙出來就是彼得)

(太四18-19)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路五10)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這幾處聖經大致上是耶穌基督對門徒(包括彼得)的幾次相遇及呼召。在兄弟安得烈的介紹之下,彼得與耶穌有了第一次相遇(約一40-42)。當時耶穌並沒有明顯呼召西門彼得作門徒,但替他起了一個名字:「磯法」(即「彼得」,他原名「西門」),彼得又與耶穌同住了一天。後來彼得和兄弟安得烈在加利利海邊下網打魚,耶穌來到海邊呼召他們成為門徒(太四18-19)。因著某些緣故,他們沒有持續跟隨耶穌,卻再次重操故業。所以耶穌第三次對彼得作出呼召(路五1-11)。在彼得跟從耶穌的日子裡,耶穌曾經四次呼召彼得跟隨祂。剛才讀的幾處經文已是其中三次。

在這剛起步跟從耶穌的日子,耶穌接二連三的向門徒作出呼召。再加上耶穌復活之後還有一次對彼得作出呼召。當時彼得在加利利海邊,耶穌三次問他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作了回應,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約廿一18-19)因此這就是耶穌「四召彼得」的經歷。

耶穌對同一位彼得「三番四次」作出呼召,原因很簡單:在剛剛起步跟從耶穌的時候,彼得跟隨主的腳步常見「搖擺不定」。第一次蒙主呼召,我們尚不可斷定彼得在跟隨主的事上「後退」了,因為耶穌並沒有很清楚明白地吩咐彼得放下打魚的生活,當時聖經也沒有記載彼得「捨了船」來跟隨耶穌。到第二次,當彼得在海中撒網,耶穌前來呼召他,他便和兄弟安得烈一同「捨了網,跟從了祂」。到第三次呼召(路五章),彼得對跟從主的事很明顯大不如前,甚至耶穌向群眾講道時,他竟然去了洗網;後來耶穌借用他的船,講道完畢,叫他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竟然說出頗為不尊重耶穌的話:「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路五5)這正像很多初次起步跟從耶穌的人一樣,常常都是「前進兩步、退後一步」;時而心裡火熱去跟從主,時而冷淡不堪。每個跟從主的人都應該竭力脫離這種信仰上「搖擺不定」的狀態!

為何我們在跟隨主不成熟的階段會如此「搖擺不定」呢?因為我們常常都「心懷二意」。主的弟弟雅各說:「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一8)所以才會有時意志堅定,有時灰心喪志。他們不是對主無心,也不是不愛主,但就是「心懷二意」,所以又想愛主,又不能有堅定愛主、跟從主的心。

我們信耶穌,總有一個較為「搖擺不定」的階段。

  1. 想信又想退:最起初可能是相信了耶穌,有別人在旁多說兩句就想退回去。信耶穌後又不太敢對人承認自己已經決志信主,害怕讓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這可能是想為自己「留條後路」,因為若身邊的人都知道自己信了耶穌,將來不信就很難交代了。我們要記得耶穌所說的話:「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2-33)要麼我們不要相信耶穌,但既然知道耶穌愛你甚至「為你死」,你就該義無反顧地去相信祂,在人前承認祂。
  2. 懷疑父的愛:另一種「搖擺不定」的表現,是很容易懷疑天父的慈愛。所以我們很難按照聖經真理的話去相信及體會天父的慈愛。聖經明明的說「神愛你」,甚至整本聖經六十六卷都在說明天父對你的豐盛慈愛。聖經並不是單單以「道理」告訴我們神的慈愛,更是藉著漫長的歷史把神的愛記錄下來。神從創世以來樣與人彼此相處,怎樣救贖及建立以色列,怎樣忍耐地引導他們,怎樣以為父的心教訓及管教,甚至從以色列中興起了耶穌基督作為世人的救主,藉著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把父神的慈愛完完全全地表明出來。神不是希望我們從我們的生活順暢與否去發現神的愛,更不是期望神的兒女像未信世人一樣以「講感覺」的思維去斷定神是否慈愛。聖經說:「神就是愛。」(約壹四8、16)「慈愛」本是神的本性,不管人是否經驗到及感受到。同時神已經藉著耶穌基督的救恩把祂的慈愛清清楚楚地展示出來:「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祂的兒女。」(約壹三1)因此既為神的兒女,我們因著聖經的啟示,已經可以對神愛我們的心有十足的把握!
  3. 忽冷忽熱:因著懷疑天父的慈愛,我們對主也是會忽冷忽熱。我們在信仰上的一切體會,完全繫於我們對神的慈慈是否有十足的信心。若真真實實認識父神的慈愛,我們絕不會「心懷二意」。然而我們有時經歷很深的平安,平安過後周遭出現少許混亂便滿心憂慮;我們追求認識主的心會時而殷勤,時而懶散;每個主日回到教會敬拜神的心靈都不同,一時很熱心熱切,一時冷淡如冰。這是因為我們對天父的慈愛不常有真切的體會,因此亦叫我們跟隨主、愛主的心搖擺不定。

這種「搖擺不定」的光景,又像在曠野的以色列民。「搖擺不定」,是因為他們「心懷二意」,他們的確在跟從神的事上「心懷二意」。他們既不喜歡埃及的奴役,希望要離開埃及,但當他們真正跟從耶和華走到曠野,又屢次回想起埃及地的「黃瓜、韮菜」,走至瑪拉就抱怨那裡的水苦,在曠野沒有食物就對摩西和亞倫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出十六3)後來在利非訂沒有水喝,他們又來向摩西抱怨:「你為甚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出十七3)

他們離開了埃及,跟從了耶和華,卻常常覺得跟從耶和華之前的埃及生活比較好。這種想法其實很不合理。然而基督徒若果未能因為認識主的愛而堅定自己的心,在信仰上「心懷二意」,便與他們一樣。他們會跟著耶穌,卻常常戀慕主以外的東西。其實大衛早已經驗過神的美好,向神說:「祢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十六2)所以我們也當除掉「心懷二意」的心思,擺脫這種信仰上「搖擺不定」的光景,開到水深處。

二)認識主有「永生之道」(約六68

(約六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思想彼得,從開始有「搖擺不定」的情況,但讀經讀到這話便給我們安慰:原來我們也能像他一樣「不再搖擺」。彼得說「我們還歸從誰呢?」這話的意思當然是指:「我們只歸從祢,不再歸從別人了。」

加上彼得不是在一個容易的光景說這話。當時耶穌面對著一大群百姓,本來好好的跟他們講道,但後來看見百姓原不是要尋求永生之福,他們只不過因為見過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男丁的神蹟,希望前來求「吃餅得飽」。所以耶穌轉了態度,要用一些「難聽的話」使他們知「難」而退。因此耶穌說:「我的肉是可吃的,我的血是可喝的。」且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六54)結果如祂所願,很多人(甚至門徒)聽見這些話都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約六60)如此便多有退去的。彼得卻是在一個「大退潮」中講出這話:「主啊,祢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可以說:眾人跟隨,我也跟,已是不容易的事;在眾人退去時我仍跟,就顯出他有與眾不同的心志了。

這就如迦勒和約書亞,當然尤其指迦勒而言,聖經說他「另有一個心志」,因為他是「專一跟從耶和華」的。這句話由摩西寫下,但第一次出現時是耶和華親口說的:「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民十四24)在十個探子報惡信說不要進迦南地之時,他沒有「搖擺不定」,堅持必須進入迦南地;當以色列全會眾(單計算成年男丁已有超過六十萬人)提出要重返埃及地之時,他仍然堅定行神旨意。

在彼得而言,他何以從起初「搖擺不定」的光景開始有專一要歸從主的想法呢?因著他看見「在祢有永生之道」。當然從他後來跟隨主的過程,他仍有不完全、不完美的地方;但在「搖擺不定」的日子裡,他漸漸看見耶穌帶給他的乃是「永生之道」,認識到跟從耶穌所要得著的原來是關乎「永生」的福份,耶穌所教訓的乃是關乎「永生」的教導,主耶穌教訓門徒不要單為今生今世而活,更是要為「永生之福」而活。

這亦是耶穌在這章較早之前向群眾所作的教訓。當時群眾以為只要跟著耶穌便常可吃餅得飽,所以他們從各省各處追隨而來,甚至想立耶穌為他們的王。然而耶穌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六27)

又如耶穌另外講過的比喻,是耶穌在「登山寶訓」(即耶穌出來傳道非常早期的時候)講的。「登山寶訓」原是門徒信仰的根基真理。耶穌在其中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19-20)這些都是教導門徒要為永生、為永恆而活,要為積攢天上的財寶而勞力。

基督徒不怕不聽道,怕的是聽了許多,卻體會不到耶穌所講的是「永生之道」,結果仍然每天只為「今生今世」而生活,只顧「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即使信徒生活在今生今世,但我們領受主的「永生之道」後,主幫助我們用永生的目光來過今世的日子。我們認識永生之道以前,以為自己生命很長;但若以永生目光看今生,就知道原來自己有永恆生命,立時發覺自己人生原來不長,而且今世事物原來不如想像之中重要。

使徒保羅怎樣帶著永恆的心思過活?他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他看今天所受的乃是「至暫至輕的苦楚」,並且這些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既是這樣,今生受苦也不足介意了(林後四16-18)。

保羅又說:「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五1)所以今天的肉身不過是「地上的帳棚」,是會損壞的,必然會被拆毀的。到帳棚被毀之時,帳棚和帳棚內的一切已不再重要。因為帳棚過去,我們就要得著「天上永存的房屋」。為此,神更賜我們聖靈為憑據,好讓我們有十足把握,使我們有肯定的信心,以盼望「天上永存的房屋」的態度度過在世寄居在「帳棚」的日子。

三)認識自己心裡自義(路廿二61-62

(路廿二61-62)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第三處思想的經文,乃是彼得在耶穌被捉拿當夜「三次不認主」的事。彼得經過這次跌倒,他才算真的在信仰中「進深」。在此之前,彼得的信仰可能也有進展,但可能可以說是信仰上的「進步」;但彼得面對挫敗、曾經跌倒,這才讓他在跟隨主的事上有所「進深」。因為在信仰上大多數的主動建立及學習,往往都是人在其中主動作許多的事,人在其中大大的忙碌。但其實神不一定能在人心中有「深入的工作」。然而當人面對挫敗,雙手就會停下來,神才能在人的心裡作工。

摩西四十歲時以「救世主」一樣的心態走進以色列同胞中間,殺了苦害弟兄的埃及人,怎料卻面對挫敗,被弟兄頂撞,又被埃及法老追殺,逃往曠野住了四十年。這四十年,神在摩西身上有許多工作。

彼得也類似,當他自以為大,見過耶穌在山上變像,又常常緊貼著耶穌,是三位親密門徒之一,不知不覺變得自高自大,與眾門徒常常爭論誰為大。彼得聽見耶穌預言眾人都要跌倒時,彼得說:「眾人都要跌倒,我總不跌倒。」又說:「我就是與你一同下監,也總不能不認你。」彼得這樣的自誇,也是因著他自高自大,要在十二門徒中「為大」之故。怎料當晚彼得就三次不認耶穌了。彼得的手再沒有為耶穌作甚麼,但神卻在彼得的心中作了很大的工。

這就像耶穌所說「蓋房子」的比喻,房子的根基若建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根基不穩,房子就倒塌了。然而聰明人蓋房子,耶穌卻說:「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路六48)這種「深深的挖地」便是一種讓神在內心挖掘的工夫。

因此坦白說,我們常說信仰追求是「讀經、祈禱、親近神」,其實這只是最表面的工夫,我們所能作的就只有這些。然而較深入內心的工夫,亦是我們信仰要真正「進深」的工夫,不是人的手所能作成,乃是神作在人心裡的。人若常在自己的靈性生活上留心,即常有「讀經、祈禱、親近神」等工夫,只不過是較多的向神開放自己,讓神能作工在心裡。

雅各是一個很有方法的人,但他靈性上真正的進深卻是離開拉班之後在毘努伊勒遇見神的時候才發生。他到巴旦亞蘭時該已有七十多歲,住了二十年,九十多歲時返回迦南地才發生了毘努伊勒遇見神的事情。他年老時才有第一次真正讓神在心中作工的經驗。雅各向來是這麼有方法,但在毘奴伊勒遇見耶和華的時候,才感到自己毫無辦法面對哥哥以掃。他抓著耶和華的使者不放,務要得祂的祝福。當神引領我們進深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對神、對自己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就如約伯,他本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人(聖經客觀是如此記載,耶和華也親口說),無論從哪一角度看,他與神關係也是很理想的。然而當他受試煉,耶和華親自向他顯現時怎麼說?他說:「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伯四十4)他自覺卑賤,不配再在神面前有任何分訴。他又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3-4)

所以主真正引導我們靈命進深,往往就是引領我們遇上一些力不能勝的事情,甚至往往就是一些我們不願意遇見的難處。在這困難的關頭,我們才認識到自己的本相到底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主卻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作成我們自己所不能作的「進深的工夫」,使我們在信仰及跟隨主的心志、志向上「更加進深」。

(四)總結:「你跟從我吧!」(約廿一17-19

(約廿一17-19)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最後我們以耶穌復活後向彼得的顯現及呼召作結。在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向彼得和幾位門徒顯現。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麼?」在此之前,彼得三次不認主;如今耶穌三次查問他的愛心,彼得怎能再像昔日一樣自誇?然而昔日出於血氣的「肯定答案」不能滿足耶穌,今天出於謙卑心靈的「不肯定答案」卻讓耶穌的心滿意。因為今天的「不肯定答案」是因著真正認識自己而發的。

西門彼得三次說「主啊,祢知道我愛你」之後,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廿一18)對於此時這位因認識自己而對自己沒有把握的彼得,耶穌的話安慰了他的心,讓他知道自己終能夠愛主、跟隨主到「年老」。昔日向主誇口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他失敗過,耶穌預言他最終必能如此。

客西馬尼園中,耶穌伸出手來讓人捆綁,彼得卻伸手拿刀,斬了大祭司僕人的耳朵,因為他自義。到年老的時候,人要捉拿彼得,他會能像昔日耶穌一樣「伸出手來」,為主死,榮耀神。這是因為神在他身上作過「靈性上進深的工夫」,他也的確在靈性上、在跟隨主的事上「開到了水深之處」。

因此,耶穌再說:「你跟從我吧!」主耶穌沒有因彼得一次跌倒而放棄彼得。這句「你跟從我吧」也是向我們說的。不管我們過去跟隨主的日子成功與否,我們都總要從今天重新開始。耶穌隨時也向我們發出這個呼召:「你跟從我吧!」我們理應對主有信心:我們跟從主,主必一直引導我們,把我們帶至水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