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泼 斯坦 中国国籍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块书页状的石碑上,有这样一行文字。

    说过这句话的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长着外国面孔的中国人。

    1915年4月,爱泼斯坦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居住在哈尔滨,后在天津定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爱泼斯坦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战地记者生涯。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香港——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前线,他成长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始终坚定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向世界揭露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战争暴行,讴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壮举。

    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参加了记者团前往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所写的20余篇通讯在《纽约时报》发表,并收入《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该书于1947年在美国出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延安,他积极主动帮助那里的中国同行们。新华社的第一条英文电讯,就是经他改写后播发的。从此,世界开始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应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邀请,爱泼斯坦回到中国,参加新中国对外宣传杂志《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办工作。

    爱泼斯坦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他共事几十年的《今日中国》杂志社原第一副总编辑张彦曾这样总结说,爱泼斯坦为中国对外宣传所作的贡献远不止改好一篇文章或者办好一本刊物,而是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为新中国外宣事业建言献策。

    “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爱泼斯坦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2005年5月,爱泼斯坦在北京病逝。妻子黄浣碧至今仍保存着爱泼斯坦当年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书和入党申请书。泛黄的纸页上,一个个英文单词背后,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他一心向着中国,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允许任何人损害中国的名誉。”黄浣碧说,爱泼斯坦一辈子写的就是中国,他似乎就是为中国而生的,对中国爱得深沉、爱得清澈,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中国人一般从爱国主义走向国际主义,而我是从国际主义走向爱国主义。”爱泼斯坦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潘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爱 泼 斯坦 中国国籍

这是黄浣碧家中怀念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的一角。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李鲲、张宇琪)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59号、现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的校园内,一座从空中俯瞰如飞机形状的楼静静地矗立着。

这是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的旧址。一个世纪前,一个犹太男孩曾在此就读,并从那时起逐渐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此后的岁月里,这位记者逐渐成长并投身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中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并于1957年和1964年先后加入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中国记者。

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位从国际主义战士成长为爱国主义者的中国公民。

清明节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探访了爱泼斯坦生前去过的一些地方,并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他的遗孀黄浣碧女士,共同追忆这位伟大的同行。

“以前每年清明节,我都会跟前来拜访的人一起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艾培。到那时,我会挑一块好看的石头放到他的墓碑上,这是犹太人祭祀的传统,跟献花是一样的,摆上石头就仿佛在告诉他‘我来过’一样。”黄浣碧说。

艾培是爱泼斯坦的昵称。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清明节黄浣碧先不去看艾培了,她打算稍过几天,等艾培生日(4月20日)时再去和他好好聊聊。

“艾培墓碑上的石头,有时会被不明就里的人们拿走,于是我就写了一张纸条告诉人们摆放石头的渊源,于是就没有人再动了。”说起自己缅怀丈夫的一些细节,今年88岁的黄浣碧总是露出笑容。

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2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住在哈尔滨,3年后又来到天津,在此生活了18年,先后居住在意租界、德租界、英租界。

爱泼斯坦曾经说过“我从记事起就想当一名记者”。天津市档案馆整理的资料显示,爱泼斯坦在英国文法学校就读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纽约《前进报》的“儿童专栏”上。后来,他还在父亲创办的商业月刊《东方皮货贸易》帮过忙,也曾在俄文《晨报》从事翻译工作。1931年,不满16岁的爱泼斯坦加入《京津泰晤士报》,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上世纪30年代,因在为埃德加·斯诺的《远东战线》一书撰写评论时深受触动,爱泼斯坦专门去北京拜访了斯诺夫妇。此后,爱泼斯坦逐渐接触进步人士,更有幸阅读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手稿。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后,斯诺护送三位爱国人士躲过日军封锁从北京来到天津,并请求爱泼斯坦帮助他们离开天津。爱泼斯坦没有犹豫,成功帮助三人买到船票,并亲自上船护送他们乔装离开。

事后,爱泼斯坦才知道三人中有一人正是邓颖超,但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此事。

“直到1973年,斯诺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上,邓颖超同志主动找艾培说话,这段往事才被人知晓。”黄浣碧说。

后来,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真实地记录了卢沟桥事件的第一声枪响、南京武汉政治军事事态的发展、台儿庄战役鼓舞人心的胜利,1944年还去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爱泼斯坦一生为中国革命创下四个第一:1939年,爱泼斯坦为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英文定稿并将其广泛传播到海外;1944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同年,爱泼斯坦与人合作,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歌词译成英文;新中国成立后,在爱泼斯坦等人士推动下,美国刊物(《远东之光》)第一次刊登了有五星红旗的照片。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创办中国第一本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黄浣碧后来也来到这家杂志社工作。1985年,均已丧偶多年的两人组成家庭。

在黄浣碧眼中,丈夫工作特别认真,经常到很晚。“夜深了,我会常常陪着艾培坐在书房里,静静听他在打字机上打字的声音。遇到一些他看不懂的中文文献,我会解释与他听。”

作为记者,直到2005年5月去世,爱泼斯坦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人民之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中国劳工状况》《西藏的转变》《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等优秀作品。

2019年,爱泼斯坦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我陪艾培走过很多地方,在我看来,他骨子里早已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共产党员。”黄浣碧说。

正如爱泼斯坦墓碑前的一座书形雕塑上镌刻的那样:“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2005年5月26日),又名艾培,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

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病逝于北京。 [1] 

爱泼斯坦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为数不多的几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裔人士,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被中国官方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中文名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别    名 艾培 国    籍 中国民    族 犹太 出生日期 1915年4月20日 逝世日期 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 职    业 国际著名记者、作家 出生地 华沙 信    仰 马克思主义

目录

  1. 1 人物生平
  2. 童年生涯
  3. 青年历程
  4. 中国生涯
  5. 去世
  1. 2 人物作品
  2. 3 人物贡献
  3. 传播事业
  4. 传播思想
  5. 战事经历
  1. 保盟共事
  2. 评价中国
  3. 4 人物荣誉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童年生涯

爱泼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当时波兰正在俄罗斯帝国的控制范围内。他的父亲曾因领导劳动者起义而被俄罗斯帝国的当权者关押,母亲则被放逐到了西伯利亚。爱泼斯坦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他所在的公司派往日本;当德军逼近华沙时,爱泼斯坦和他的母亲逃亡到亚洲投奔了他的父亲。在历经了一些地区的反犹歧视后,他的家庭最终于1917年迁往中国,并于1920年定居在了天津。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青年历程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爱泼斯坦于15岁(193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其时他在一家设立于天津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报社担任新闻工作。他亦在抗日战争中与美国合众国际社和一些西方新闻社参与了掩护中国平民的行动。在1938年的秋季(一说是1939年),他在香港参加了孙中山遗孀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宣传并募集国际援助。1941年,他制造了自己死亡的假新闻以欺骗试图逮捕他的日本政府,这则假新闻甚至被以短消息形式印刷到了《纽约时报》上。但是他仍然在香港被抓入集中营。1942年3月18日,他在后来成为其妻子的邱茉莉(Elsie Fairfax-Cholmeley)的帮助下越狱成功。

在校订作家埃德加·斯诺的一本书的过程中,爱泼斯坦和斯诺得以相互认识。斯诺在出版前给爱泼斯坦看了他后来的经典之作——《西行漫记》。

1944年,爱泼斯坦第一次访问了英国,然后与邱茉莉在美国居住了5年。在这段时间内,他担任了《联合劳动新闻》(Allied Labor News)的总编辑并于1949年出版了《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一书。邱茉莉亦是一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被广泛使用的汉英辞典的贡献者,在许多年后,逐渐被中国和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一代学生所知。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生涯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墓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杂志《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的创刊工作,他在70岁以前都是《今日中国》的总编辑,70岁退休后成为杂志的名誉总编辑。在担任《今日中国》编辑的时期中,他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国籍并于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去世

爱 泼 斯坦 中国国籍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

《人民战争》,1939年

《突破封锁访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1955年 [3]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沈苏儒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415页,ISBN 780187241X

《历史不应忘记》(沈苏儒,贾宗谊等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230页,ISBN 7508506936

《见证中国:一个中国籍犹太人的诉说》,2005年

英文版

《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力图布朗公司(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47年),精装442页

中文版后英文版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56年),精装146页

《 西藏的转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平装563页,ISBN 0835110877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新世界出版社(北京,1993年),精装本,ISBN 780005161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传播事业

1944年,中国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这是十分艰难又显露胜利曙光的时刻。这年5月,中外记者团突破国民党的多年封锁访问陕北。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参加了记者团,深入延安及晋西北采访。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以及许许多多为抗战而奋斗的军民,写了十几篇通讯,在国外重要报刊上发表,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传播思想

1945年至1951年初,爱泼斯坦在美国担任《联合劳动新闻》总编辑,妻子邱茉莉主办进步月刊《聚焦远东》。他们夫妇不顾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积极投入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增进美中两国人民友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1年他们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杂志(今更名为《今日中国》),为执行编辑。后于1979年被任命为杂志社的总编辑,至今还是刊物的名誉总编辑。几十年来,《今日中国》已发展成为有中、英、法、西、阿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他为这本杂志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也蒙受过冤屈,被囚禁狱中五年,但他没有动摇过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1973年初,获平反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作为记者,他仍然追踪与记录新中国和世界的变迁。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战事经历

战事经历

1937年,中国爆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随战局变化,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采访。特别是在1938年4月,奔赴前线采访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他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战》,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头两年的战绩。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保盟共事

1938年9月,爱泼斯坦在广州爱国游行队伍中,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不久应宋庆龄之邀参加了她在香港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这是宋庆龄邀请部分中外著名人士建立的国际性统一战线组织,主要从事战时的医疗救济工作和国际传播。爱泼斯坦在保盟中央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英文半月刊《新闻通讯》,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特别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以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评价中国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中国建设》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同志70寿辰和在华工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参与了参政议政活动。他珍重友谊,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特别是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他更致力于传承宋庆龄的精神与事业,热情支持中国福利会(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及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他受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完成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也亲临祝贺他80寿辰。

2004年,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2] 

参考资料
  • 1    十大国际友人评选   .国际在线.2009年[引用日期2014-03-19]
  • 2    (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09-25]
  • 3    “这里就是中国的未来”——读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突破封锁访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