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茲 卡 邦 起 司

馬斯卡彭奶酪是鮮奶油加酒石酸形成的,該反應不及發酵反應穩定,所以保質期不長,也因此一旦高速攪拌會發生乳液分離,所以打發該奶酪時應手打。除了提拉米蘇,在製作披薩,重奶油奶酪蛋糕和意大利燴飯時用它可以提高口感的濃稠度。

參考文獻[編輯]

  • Judy Ridgway (1999). The Cheese Companion. London: Quintet Publishing Ltd.

商品介紹

品名:安佳馬茲卡邦乳酪500g

Anchor Mascarpone 6 x 500g

成分:殺菌乳脂(來自牛乳)、調味劑(檸檬酸)

淨重:6 x 500g

廠商名稱:新加坡商永紐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號碼:(02)2658-8658

廠商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02號4樓

原產地(國):義大利

保存期限:110天

有效日期:生產日期及有效日期標示於包裝上,西元日/月/年(dd/mm/yyyy)

過敏原:依「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本產品含牛奶製品

馬 茲 卡 邦 起 司

馬斯卡彭起司的名稱由來和瑞可塔起司(Creamy ricotta)有關,這兩種起司的製作方式頗為相近,因此有一說是馬斯卡彭起司的原名「Mascarpone」為後者的「Mascarpia」所轉變而來。而市面上常見的馬斯卡彭起司多進口於發源地義大利,其有著豐富脂肪所打造出的經典濃郁感,想製作最正統的提拉米蘇即可優先選購。

但除了義大利之外,其實在鄰近台灣的日本也有生產相關產品,且為了符合亞洲人的飲食習慣,而在脂肪含量上做了調整,相較之下卡路里的含量也較低。只是馬斯卡彭起司是一種未完全發酵的食材,考量到其較無法長期保存,購買進口產品時務必注意其賞味期限。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 Rabīndranātha ṭhākura,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英属印度诗人、音樂家、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則兩者皆是,因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泰戈尔出生于英属印度时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是家中的第14子。

泰戈尔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国倫敦大學學院(UCL)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各級學校必选的文学教材[2]。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英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2]:p209-。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3]。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1941年,泰戈爾在其生日留下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演講《文明的危机》[4],數個月後与世长辭,享壽80岁[5]。

文學成就[编辑]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6],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尔的诗[7][8]。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9]。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太陽與烏雲》、《飢餓的石頭》、《妻子的信》都是永遠受人喜愛的名篇。世人一致認為長篇小說《沈船》、《戈拉》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孟加拉语最偉大的小說。《沈船》通過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曲折複雜的戀愛、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許見面的陋習。《戈拉》則通過著力塑造愛國知識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見,實現各民族解放才是愛國主義的課題。兩部小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印度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0]

泰戈爾的思想植基於古印度的泛神論,吸收了《奧義書》和《神贊》裏人神一體、人我交融的哲學,用詩的語言,對生命加以肯定和禮讚。[11]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以他的詩集聞名,不過他也寫過小說、評論、短篇故事、遊記、劇本以及上千首歌。在泰戈尔的散文中,短篇故事是最受大家重視的。他的作品以其節奏、流暢及樂觀著稱。許多的故事都是來自看似簡單的題材:平民。泰戈尔非小說的作品中包括了歷史、語言學及性靈層面的事物。泰戈尔也寫過自傳,他的遊記、評論及演講彙編成幾卷,包括Europe Jatrir Patro(來自歐洲的信)及Manusher Dhormo (人的信仰)。他和愛因斯坦的談話 "Note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放在附錄中。在泰戈爾誕辰150週年時,他所有的作品依年代順序以孟加拉語出版,總共約八卷[12]。2011年時哈佛大学出版社和維斯瓦·巴拉蒂大學一起出版了《The Essential Tagore》,是泰戈尔作品英文選集中最完整的一份[13]。

作家冰心:“泰戈尔是贵族出身,家境优越,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语调明快,用辞华美。格调也更天真,更欢畅,更富神秘色彩。而纪伯伦是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14]

中印边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與印度共和国之间的邊界,是中印关系中的敏感议题。中印邊界总长近2000公里,有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涉及西段、中段和东段三个部分[1]。中印边界锡金段为已定边境,但附近的中不边界存在争议,因不丹的外交和国防被印度控制,中不邊界爭議也受印度关注。中印原则上都同意和平解决争议[2]。

历史背景[编辑]

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东段大体上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中段大体沿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主张“驱逐鞑虏”,引发驻藏清军哗变[13]。流亡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借机策动事变,发布《告民众书》,宣称要将汉人“驱除净尽”[14]。1914年3月24日,西藏地方与英属印度划定“麦克马洪线”,将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划归英属印度。但参与西姆拉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陳貽範未签署《西姆拉条约》,历届中国政府也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15]。印度1937年版官方地图以“麦克马洪线”显示其“边界”,但注明“边界未经标定”。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建国[a][17];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1949年正式成立。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建交初期,中国和印度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印度总理尼赫鲁推广了泰戈尔提出的“中印是亲兄弟”口号(“Hindi-Chini bhai-bhai”)。但随着中国政府进入西藏,中印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印度不断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并建立据点。1951年,印军占领达旺并强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达旺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地。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后并建立行政区。1954年印度在控制区设立“东北边境特区”。至1959年,印度将东段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并在西段建立据点43处。195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更使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其后,中国政府在西藏开始实行直接管辖,更为有力的控制西藏地区。而印度政府至今仍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及西藏独立运动的庇護者。

1960年4月,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谋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但未取得共识[18]。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19]。战争之后,中印外交关系发生较大转变,在冷战期间,印度一直坚定地站在苏联阵营,与中苏分裂之后的中国对立,而中国则与其宿敌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并在冷战后期与美国合作站在苏联及其盟友的对立面。虽然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恢复友好,至今印度军方内部仍将中国视作最大假想敌。1982年,印度将實際佔領的“东北边境特区”升为中央直辖区,1987年成立“阿鲁纳恰尔邦”。1987年两国在边境发生一次边境冲突,并差点导致两国再次开战。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访问后,中印关系得到改善。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雙方首次順利議定疆界並簽署,中方的西藏邊境段獲得印度承認,從此西藏屬於中國一事再無爭議,[20]同时两国开始着手解决東西部分的边界争端。2005年双方签署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这是古代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通道。两国官员表示边界贸易的重新开放将帮助缓和该地区的经济孤立。2007年5月,中国拒绝了一名来自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行政官员的签证申请。

2013年4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西段边界实控线附近斗拉特别奥里地东南部约30公里的天南河谷(Raki Nala)建了一个营地。印度军队随即在中国军队营地约300米外建立了自己的营地。中印双方进行了长达3个星期的对峙,被称为2013年斗拉特别奥里地事件。自2014年起印度對這類的問題以「一個印度」政策來敘述,認為中方應該對印方的國界採取承認的態度[21][22]。這樣的觀點至2017年逐漸影響到印度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態度與承諾[23]。2017年6月18日至8月28日,中印军队在洞朗地区发生长达71天的紧张对峙。[24]2020年5月,中印於錫金北部發生衝突。2020年6月16日,中印在拉達克的加勒萬河谷爆發軍事衝突,引起人員傷亡。 [25]。

2020年5月,中印雙方在邊境問題上,雙方緊張氣氛日益增高[26],於同年6月發生衝突,造成至少20名印度軍官死亡,之後雙方也不時傳出增派兵力與軍事武器[26][27][28];該年9月,中國指責印度軍隊非法越過有爭議的喜馬拉雅山一處邊界,並對中方巡邏士兵「鳴槍威脅」,印度方面對此予以否認,並反指中國軍隊先鳴槍[29][30][31]。

争议地区[编辑]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在西段班公错部份

The Contested LAC in Pangong Tso
Ane La
Chinese border point near Ane La
Chinese border point near finger8
Chinese border point near Helmet
Helmet
PT5167
Bump (PT5524.5)
Table Top
Camel's Back
Gurung Hill
Spanggur Gap 斯潘古爾山口
Magar Hill
Mukhpari Peak
神炮山 (PT5160.9)
Rechin Pass 热钦山口
Rezang La热赞拉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在東段藏南地區部份

The Pass the Contested LAC
Thag la Ridge - Hathung la Ridge LAC
Bum La Pass 邦拉山口
Bum La (historical)
Thang La (Pass)
Tulung La
Kangto 康格多山 7060m
Chiumo
Takpa Shiri
Jammu Pass 5485m
雪堆拉
Tung La
博色拉山5746m
Dom La
Tunga La
Kepang_La 更巴拉山口
石阳山口
Kangri Karpo La
Zhabu La Pass 扎布拉山口
Andra La 安扎拉
Yonggyap La 永加拉 3876m
Tsang Kang La
Mulong La / Mulung La 木龙拉
Diphu Pass 底富山口

馬 茲 卡 邦 起 司

克什米尔的地理范围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33][34]。

阿克塞钦地区总面积4万2685平方公里,其中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占中印西段边境争议地区总面积的3万3500平方公里的绝大部分。中国认为阿克塞钦作为固有领土存在,并不属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对此存在异议。目前,阿克塞钦绝大部分属于新疆和田地区管辖,南部很小一部分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

喀喇昆仑走廊约5800平方公里,主要是沙克思干谷地[35]。根据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达成的《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巴方承认喀喇昆仑走廊(巴方原划归北部地区)属于中国。

巴里加斯地区总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巴里加斯西南角,位于典角村以西即狮泉河(森格藏布)与卓普河以西大约450平方公里。中国认为该区域位于传统习惯线中方一侧,属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印度方则将其划归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列城县。

印度对中国控制的两片地区声称拥有主权。1962年,中印在阿克赛钦爆发了一场小规模战争。在1993年和1996年,两个国家签订协议表示尊重实际控制线。[36]

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西北部另有两块较小的争议区:楚木惹、斯诺乌山争议区。印度认为其属于拉达克列城县,前者的印方要塞现已回應中方請求拆除。

中印边界中段争端共有四块,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中国亦控制小部分。

锡金段[编辑]

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王国,次年出兵西藏。清政府派驻藏帮办大臣昇泰前去议和。1890年3月17日,昇泰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蘭斯頓(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爾各答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以及劃定了中国西藏和錫金的邊界。双方在1893年12月5日又簽訂了《中英藏印續約》,解決游牧、通商等問題。1950年印度建国后,锡金王国成为印度的保护国。1975年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43],同时印度亦正式承認中华人民共和国對西藏的主權。中国在2005年版的地图上已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44][45]。

由于不丹的外交和国防受印度控制,中不边界争议也受印度关注。中国与不丹之间有争议的洞朗地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位于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与印度锡金邦交界[46]。2017年6月18日,印军称“接不丹政府求助”,進入本来中印之间并无争议的洞朗地区,并和中国边防部队形成长达71天的紧张对峙,雙方至8月28日撤军。[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