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蒙娜丽莎》
義大利語:Gioconda、​Monna Lisa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以數位修飾以減少老化影響的《蒙娜丽莎》。未修飾的圖像則顯得較暗。[1][2][3]

藝術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年份西元1503–1506年,也許持續至1517年
媒介板面油画
肖像画
主題麗莎·喬宮多
尺寸77 cm × 53 cm(30英寸 × 21英寸)
收藏地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法國巴黎羅浮宮

《蒙娜丽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發音:[dʒoˈkonda]Monna Lisa,發音:[ˈmɔnna ˈliːza];法語:La Joconde,发音:[ʒɔkɔ̃d])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肖像画與其代表作。[4][5]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也被視為世上最負盛名、訪問量最大且最常被寫、唱、模仿的藝術作品。該画中描绘了一位表情内敛的、微带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称作是“神秘的笑容”。

這幅畫所描繪的模特被認為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喬宮多[6]。它被塗在白色的倫巴第白杨木版上[7]。达芬奇從未將這幅畫交給焦孔多家族,後來據信他在遺囑中將這幅畫留給了他的學徒达奥雷诺[8]。它被認為是在1503年至1506年之間所繪製;然而达芬奇可能一直到1517年才完成該作。最後,《蒙娜丽莎》被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买下,現在則為法國的財產。自1797年以來便在巴黎羅浮宮永久展出。 [9]

《蒙娜麗莎》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畫作之一。它擁有1962年歷史上保險估值最高的金氏世界紀錄[10],價值1億美元(相當於2021年的8.7億美元)。

命名[编辑]

蒙娜丽莎是从英文的“Mona Lisa”音译过来的,来自于达芬奇去世31年后由乔尔乔·瓦萨里著成的《艺苑名人传》。在其中,乔尔乔·瓦萨里认为这位模特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喬宮多。蒙娜在意大利语為Madonna,簡稱Monna(或作Mona),中文翻译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当于英语中的“Madam”。所以,蒙娜丽莎的意思是“丽莎夫人”。

这幅画的另一个名称是意大利语“La Gioconda”,这是焦孔多(Giocondo)的女性化拼写。意大利语中,“gioconda”的解释是“轻松的,无忧无虑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无忧无虑的妇人”。由于她的微笑,此名称便有了两层含义。法语名称“La Joconde”同样可以这样解释。

19世纪以来,“蒙娜丽莎”(Mona Lisa)和意大利语名称“Gioconda”已经成为了这幅画固定的名称。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幅画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称,如“某个佛罗伦萨女士”、“带着纱巾的情妇”等等。

历史[编辑]

16世纪[编辑]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拉斐爾的《蒙娜丽莎》(1505年),現保存於羅浮宮。

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蒙娜丽莎》,和《聖葉理諾在野外》、《三博士来朝》及《最後的晚餐》是少數其真實性從未受到嚴重質疑的作品。 达芬奇在1503年10月开始创作《蒙娜丽莎》,有些學者認為,《蒙娜丽莎》是在1503年或1504年在佛羅倫薩開始製作。[11]儘管羅浮宮聲稱它「毫無疑問在1503年至1506年之間繪」但藝術史學家馬丁·坎普表示:《蒙娜丽莎》具體的創作時間並無法完全確定。 亞歷山德羅·維佐斯則認為這幅畫擁有达芬奇生命的最後幾年之前的風格特徵。其他學者則爭辯表示鑑於歷史文獻,达芬奇是在1513年開始畫《蒙娜丽莎》。[12][13]

根據瓦薩里的记载,「这幅画雖耗时4年完成,但[他]並沒有完成它」。151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去位於国王的昂布瓦斯城堡附近的克劳斯·吕斯城堡工作。据说他也将《蒙娜丽莎》一起带去。達文西去世后,他的画作便归學徒们和助手沙萊所有。[14]藝術史學家卡門·巴姆巴赫得出的結論是,在1516年或1517年达芬奇仍持續繪製《蒙娜丽莎》。[15]但鑒於达芬奇的右手大約在1517年癱瘓,也可能表明达芬奇為什麼沒有完成《蒙娜麗莎》的原因。[16][17][18][19][20]国王花了4000埃居买下了它,并把它保存在枫丹白露宫,直至路易十四时期將它移到凡爾賽宮。在16世紀《蒙娜丽莎》被塗上了清漆。法國大革命後。1797年開始,《蒙娜麗莎》在羅浮宮永久展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裡,人们认为这幅画在达芬奇死后曾被人剪裁过,画的两边被切割掉一部分。在《蒙娜丽莎》的早期版本中,画的两侧有两个柱子,但这只在原稿中出现过。法籍科學工程人員帕斯卡爾·科特(Pascal Cotte)曾使用多光譜相機拍攝《蒙娜麗莎》。他運用紫外線及紅外線拍攝取得的高畫質影像,證明《蒙娜麗莎》早年是畫在白楊木畫板上,且經過畫作分層範圍及前置作業(石膏底)顯示這幅畫並未被切割過。

《蒙娜麗莎》失竊[编辑]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1911年《蒙娜麗莎》失竊後的牆面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小巴黎人报》在1913年12月13日的頭條新聞「發現蒙娜麗莎」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Excelsior》1914年1月1日的頭條新聞「蒙娜麗莎回來了」

《蒙娜麗莎》被移至羅浮宮後,曾展示在杜樂麗宮的拿破崙臥室,最初《蒙娜麗莎》在藝術界之外並不廣為人知,但在1860年代開始,一部分法國知識分子開始稱讚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傑作。在普法戰爭期間,《蒙娜麗莎》從羅浮宮搬到了布雷斯特兵工廠接受保護。

1911年8月20日,曾在羅浮宮內擔任油漆匠的溫琴佐·佩魯賈於閉館時躲入儲藏室,趁隔天周一休館取下畫作,藏於大衣內竊出博物館。館方在22日發現《蒙娜麗莎》遭竊,於是進行一周閉館調查,並祭出高額懸賞金。由於持續沒有畫作的下落,在各家報紙的報導下,《蒙娜麗莎》逐漸有了知名度。

法國警方一度懷疑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偷了畫作,並將其逮捕。因為紀堯姆和畢卡索有來往,畢卡索也被帶到警局問話。不過二人最後都被無罪釋放。[21]

兩年後,佩魯賈覺得風頭已過,想要將《蒙娜麗莎》賣給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遭警方逮捕。被捕後佩魯賈聲稱《蒙娜麗莎》是義大利的財產,理所當然該回到義大利。由此佩魯賈獲得義大利國民廣泛同情,而義大利象徵性地將佩魯賈只拘禁六個月,但因為他是在判刑六個月之前就被逮捕,所以當庭釋放。

近代[编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躲避戰火《蒙娜麗莎》與其他文物從羅浮宮搬置昂布瓦斯城堡接受保護,隨後被轉移到禄迪修道院和香波尔城堡,最後則是帶到蒙托邦的安格尔博物馆,直至戰爭結束後才回歸羅浮宮。

1956年12月30日,來自玻利維亞的乌戈·昂加萨·维勒加斯(Ugo Ungaza Villegas)向《蒙娜麗莎》扔擲石頭。導致畫作左肘附近的一粒顏料脫落。[22]幸運的是當時這幅畫早已受到玻璃的保護,因為在幾年前曾有一名自稱愛上《蒙娜麗莎》的人,使用剃須刀片試圖將它切開並偷走它[23]。從那之後,羅浮宮則改而使用防彈玻璃,避免《蒙娜麗莎》受到任何進一步的攻擊。

1974年4月21日,《蒙娜麗莎》巡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一名婦女因不滿博物館內缺乏無障礙坡道,試圖朝著這幅畫噴灑紅漆而被當場逮捕。[24]

當代[编辑]

近幾十年來,《蒙娜麗莎》曾三度被臨時搬遷以適應盧浮宮的翻修:分別為1992年至1995年、2001年至2005年以及2019年。[25]其中在2019年引入的新排隊系統,有效減少了博物館參觀者必須排隊才能看到這幅畫。排完隊後,一組人有大約30秒的時間觀賞《蒙娜麗莎》。[26]

2009年8月2日,一名俄羅斯婦女因被剝奪法國公民身份而惱怒,向《蒙娜麗莎》投擲陶瓷茶杯;然而茶杯容器撞到防彈玻璃後則摔碎了,女子當場被捕。[27][28]

2022年5月29日,一名男性活動家偽裝成坐在輪椅上的女性,向《蒙娜麗莎》的防彈玻璃投擲蛋糕,表示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29]但該幅畫沒有被損壞。[30]

主題與畫中人[编辑]

麗莎·喬宮多理論[编辑]

15到16世纪初,为忠贞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界比较常见,達文西所繪製的這幅畫標題名為《蒙娜丽莎》,然而圖中女子的身份則眾說紛紜,据与弗朗切斯科家族的部分成员相识的畫家和建築師乔尔乔·瓦萨里於1550年记载[31]:4:“列奥纳多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的夫人蒙娜丽莎画了一幅肖像”[32][34],麗莎·喬宮多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和托斯卡納的格拉迪尼家族成員,後人對麗莎的一生所知甚少。她生於佛羅倫斯,十幾歲時就嫁給了布料和絲綢商人,丈夫之後還當上地方官員,並生有5個孩子,在丈夫死後,麗莎成為修女,並於1542年7月15日去世,終年64歲。《蒙娜丽莎》的意大利语名称“La Gioconda”和法语名称“La Joconde”都是丽莎婚后从夫的姓氏,也是她的昵称,意思是“幸福的人”[35]。

瓦薩里對《蒙娜丽莎》的描述來自他於1550年出版的《列奥纳多傳記》,也就是達文西去世31年後。長期以來,該本傳記一直是有關列奥纳多作品出處和委託人身份的最之名的資料來源。此外列奥纳多的助手薩萊在1524年去世前,擁有一幅肖像,在他的個人文件中名為《la Gioconda》,是列奥纳多遺贈給他的。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在海德堡大學的一本書中發現的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在1503年所写的边注。日期為 1503 年,它指出達文西正在為麗莎·喬宮多創作肖像。

2005年,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一位专家在图书馆收藏文献中发现由達文西摯友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在1503年所写的边注,其中确认画像中正坐的女士就是丽莎,达·芬奇当时正在为丽莎·德尔·焦孔多繪製肖像。[36]而羅浮宮的代表文森特·德利尤文(Vincent Delieuvin)在回應發現這份文件的聲明時表示:「李奧納多·達文西確實在1503年畫了一位名叫丽莎·德尔·焦孔多的佛羅倫薩女士肖像。不幸的是,我們不能絕對確定羅浮宮的畫作是丽莎·德尔·焦孔多的肖像畫。」

伊莎貝拉·埃斯特理論[编辑]

除了麗莎·喬宮多外,還有伊莎貝拉·埃斯特被視為《蒙娜麗莎》原型的推測性理論。[31]伊莎貝拉·埃斯特(1474-1539)是曼圖亞的侯爵夫人,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最著名的藝術贊助人[37]。列奧納多是她的姐姐貝亞特麗切·德斯特在米蘭公國的宮廷畫家,根據達文西所留下來的紀錄中。1499年,達文西在斯福尔扎家族被驅逐後來到了佛羅倫斯。並在隨後的三個月的時間裡繪製了幾幅伊莎貝拉的肖像畫[38] ,其中一張鉛筆素描圖現保存在羅浮宮,並和《蒙娜麗莎》畫中的女子具有相似之處。[39]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此外,根據1501年到1506年所撰寫的幾封手信顯示,伊莎貝拉曾直接或通過代理人委託達文西,要求繪製其本人的油畫肖像,而《蒙娜麗莎》的創作年代恰好屬於這一時期。[40]不過到了1504年,此時的伊莎貝拉卻被肖像畫以外的主題更感興趣,這與《蒙娜麗莎》後續仍保存在達文西手中的情況也為一致。[41]

儘管盧浮宮的研究認為伊莎貝拉的髮色爲金髪[42] ,與《蒙娜麗莎》女子的形象不符。[43] 然而部分保存至今的伊莎貝拉肖像,尤其是彼得·保罗·鲁本斯以模仿提齊安諾·維伽略為範本的《紅髮伊莎貝拉》複製品,畫中具有棕色頭髮的伊莎貝拉本人被認為與蒙娜麗莎有著相似的特徵。不過至今這種推論現今已被視為爭議性,因為該畫作的頭部既沒有顯示出美的理想化,更與其他伊莎貝拉的彩色肖像毫無任何相似之處。[44]

其他理論[编辑]

學者們也對《蒙娜麗莎》的畫中人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觀點。有观点认为,至少有四幅画作所画的是丽莎,对她身份的猜测涉及至少十人[45][46][47][48][49][50][51]他們爭辯麗莎·喬孔多是達文西另一幅肖像的主題,畢竟在瓦薩里的紀錄中,至少有四幅畫被推測可能是蒙娜麗莎。其他幾位女性曾被提出視為蒙娜麗莎的形象來源,包括亞拉岡的伊莎貝拉、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弗蘭卡維拉公爵夫人、卡特琳娜·斯福爾扎等人,甚至薩萊和達文西本人也都在蒙娜麗莎的假想模特名單之列[52][53][54] 。但萊昂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2019 年)的目錄則否定其他觀點,即表示《蒙娜麗莎》畫中的人物可能為麗莎·喬孔多,而伊莎貝拉·埃斯則是唯一的推測人選。[31]

审美[编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著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芬奇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芬奇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芬奇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55]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著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会随著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恆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芬奇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芬奇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象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遺產[编辑]

《蒙娜麗莎》在完成前就已開始影響佛羅倫薩畫派。拉斐爾曾多次去過達文西的工作室,迅速在他的幾部作品中使用了《蒙娜麗莎》肖像的構圖和格式元素,例如《抱着独角兽的年轻女子》(約1506年)和《瑪達琳娜·多尼肖像》(約1506年)[56]。拉斐爾後來的畫作如《戴頭紗的女子》(1515-16年) 和《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肖像》也繼續借鑒達文西的畫作。藝術史學家弗蘭克·佐爾納曾表示:「蒙娜麗莎流派的演變比達文西的其他作品產生更大的影響。更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典範,也許出於這個原因,《蒙娜麗莎》不僅被視為真人的肖像,而且還作為理想的體現。」。[57]

包括乔尔乔·瓦萨里和安德烈·費利比安等早期史家稱讚《蒙娜麗莎》的真實感,到了維多利亞時代,此時的作家們開始認為《蒙娜麗莎》充滿了神秘和浪漫的魅力。如在1859年,泰奥菲尔·戈蒂耶曾寫道「蒙娜麗莎宛如『美麗的獅身人面像』,她的笑容是如此神秘”,在所表達的形式之下,人們將對於畫作感到一種模糊、無限、無法表達的思想。 一個被感動,被困擾……被壓抑的慾望,讓人絕望的希望此刻正痛苦地攪動著。」,華特·佩特在1869年的文章中也對於《蒙娜麗莎》有所評論,並表示其 「比她所坐的岩石還老;像吸血鬼一樣,她已經死了很多次,並且學會了墳墓的秘密……」。[58]


到了20世紀初,評論家開始認為《蒙娜麗莎》已成主觀詮釋和理論的寶庫,同時也令對於不喜權威,典雅的人士感到厭煩[59]。在1911年發生失竊案後,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伯納德·貝倫森承認「很高興擺脫了它」。[59][60]讓·梅金傑的《下午茶時間 》在1911年的秋季沙龍展出,並被藝術評論家路易·沃克塞爾在《吉爾·布拉斯期刊》諷刺地描述其為「la Joconde à la cuiller(拿勺子的蒙娜麗莎)」[61] ,安德烈·萨尔蒙隨後將這幅畫描述為「立體主義的蒙娜麗莎」。[62][63]


然而,隨著前衛藝術界開始注意到《蒙娜麗莎》不可否認受到歡迎的程度。使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藝術家開始不斷地重新解讀《蒙娜麗莎》,1883年,由法國畫家歐仁·巴代伊創作過蒙娜麗莎吸著煙斗的圖像《Le rire》在巴黎的不連貫展覽上展出。評論家都把這幅畫看作是對傳統藝術的嘲諷[64]。1919年,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家之一杜象,依據《蒙娜丽莎》改造一系列而成的作品《L.H.O.O.Q.》,在這幅畫作上的人物,則是以用鉛筆加了兩撇小鬍子,其標題《L.H.O.O.Q.》則是一個雙關語,在法語中發音類似“Elle a chaud au cul”,意即“她有一个性感的屁股”[65]或“她的屁股很熱辣”,以隱喻性慾旺盛、坐立難安的女性。杜象隨後用不同的材料製作了多個版本的《L.H.O.O.Q.》,它們的大小也不盡相同。


薩爾瓦多·達利以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他於1954年將自畫像描繪成蒙娜麗莎。 [66]安迪·沃荷在1963 年《蒙娜麗莎》來到美國展覽之際創作了多幅蒙娜麗莎的絲網版畫,被稱為《三十勝於一(Thirty Are Better than One)》。[67]

當代,街頭藝術家尹瓦德使用馬賽克風格在巴黎和東京的牆上創造了蒙娜麗莎的版本。[68]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早期版本和副本[编辑]

普拉多蒙娜麗莎[编辑]

《普拉多蒙娜麗莎》(Prado Mona Lisa)是達文西學派的畫作,這幅畫自1819年以來便一直被收藏在西班牙的普拉多博物館[69]。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一個相對來說重要性不高的複製品[70]。然而在2012年對畫作進行了復原之後,普拉多版蒙娜麗莎被認為是由達文西學派創作的最早的蒙娜麗莎複製品[71]。作者被認為可能是達文西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或沙萊[69][72]。其他一些觀點則不贊成上述假設,他們覺得作者或許是達文西的其中一位西班牙學徒(比如費爾南多·阿爾梅迪納赫爾南多·洛斯亞諾斯)[73]

修復後的畫作與原版《蒙娜麗莎》的視角略有不同,因此有人猜測它是世界上第一幅立體畫的一部分。[74][75][76]然而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普拉多蒙娜麗莎》實際上未有可靠的立體深度。[77]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编辑]

一個早期版本的蒙娜麗莎被稱為《艾爾沃斯蒙娜麗莎》,該畫作於1778年由一位英國貴族購買,並於1913年被英格蘭美術收藏家休·布拉克爾(Hugh Blaker)發現。布拉克爾把畫買下後,帶到他在倫敦艾爾沃斯的畫室,這幅畫作因此被命名為「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在畫作歷經易手後,新主人Henry Pulitzer於1975年把放在瑞士一家銀行的金庫中[78],直至2012年9月由蒙娜麗莎基金會向媒體展示。[79]

儘管該幅作品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當相似。然而目前對於畫作原作者的定論,在學術界尚未有共識,尚支持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真實性的人們堅稱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就是「未完成的蒙娜麗莎」。[80][81][82][83]

冬宮蒙娜麗莎[编辑]

一個被稱為《冬宮蒙娜麗莎》的版本現收藏於冬宮博物館,它是由一位不知名的16世紀藝術家繪製的。這幅肖像與羅浮宮的蒙娜麗莎較為不一樣;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女人的臉比羅浮宮畫中的女士較為年輕。[84][85]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普拉多蒙娜麗莎》

  •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冬宮蒙娜麗莎》

參見[编辑]

  • 暈塗法

注释与参考文献[编辑]

來源

  1. ^ The Mona Lisa's Twin Painting Discovered. All Things Considered. 2 February 2012 [2022-05-31]. National Public Radi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The original Mona Lisa in the Louvre is difficult to see — it's covered with layers of varnish, which has darkened over the decades and the centuries, and even cracked', Bailey says
  2. ^ Theft of the Mona Lisa. Treasures of the World. [2022-05-31]. PB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time has aged and darkened her complexion.
  3. ^ Sassoon, Donald. Mona Lisa: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HarperCollins. 2001: 10 [2022-05-31]. ISBN 978-0-00-71061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It is actually quite dirty, partly due to age and partly to the darkening of a varnish applie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4. ^ The Theft That Made Mona Lisa a Masterpiece. All Things Considered. 30 July 2011 [February 15, 2019]. NPR.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7).
  5. ^ Sassoon, Donald. Why I think Mona Lisa became an ic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1 September 2001 [2022-05-31]. (原始内容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存档于2022-07-15).
  6. ^ Mona Lisa – Heidelberger find clarifies identity. University Library Heidelberg. [15 Januar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8).
  7. ^ 德尼·克伊朗. 《羅浮宮參觀指南》. 黎絲藝術出版社. 1997. ISBN 2854950992.
  8. ^ Was the 'Mona Lisa' Leonardo's Male Lover?. Artnet News. 2016-04-22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美国英语).
  9. ^ Carrier, David. Museum Skepticism: A History of the Display of Art in Public Galle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31 May 2006: 35 [2022-05-31]. ISBN 978-0-8223-369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10. ^ Highest insurance valuation for a painting.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英国英语).
  11. ^ Wiesner-Hanks, Merry E. An Age of Voyages, 1350–16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6. ISBN 978-0-19-517672-8.
  12. ^ Vezzosi, Alessandro. The Gioconda mystery – Leonardo and the 'common vice of painters'. Vezzosi; Schwarz; Manetti (编). Mona Lisa: Leonardo's hidden face. Polistampa. 2007. ISBN 978-88-596-0258-3.
  13. ^ Asmus, John F.; Parfenov, Vadim; Elford, Jessie. Seeing double: Leonardo's Mona Lisa twin.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28 November 2016, 48 (12): 555. S2CID 125226212. doi:10.1007/s11082-016-0799-0.
  14.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61–262 [10 October 2010]. ISBN 978-0-19-28072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15. ^ Leonardo, Carmen Bambach, Rachel Stern, and Alison Manges (2003). Leonardo da Vinci, master draftsman.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 234. ISBN 1-58839-033-0
  16. ^ Lorenzi, Rossella. Did a Stroke Kill Leonardo da Vinci?. Seeker. 10 May 2016 [5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17. ^ McMahon, Barbara. Da Vinci 'paralysis left Mona Lisa unfinished'. The Guardian. 1 May 2005 [2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8).
  18. ^ Saplakoglu, Yasemin. A Portrait of Leonardo da Vinci May Reveal Why He Never Finished the Mona Lisa. Live Science. 4 May 2019 [5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19. ^ Bodkin, Henry. Leonardo da Vinci never finished the Mona Lisa because he injured his arm while fainting, experts say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The Telegraph. 4 May 2019 [6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22).
  20. ^ Thomas, Henry; Lee Thomas, Dana. Living biographies of great painters. Garden City Publishing Co., Inc. 1940: 49.
  21. ^ R. A. Scotti. Vanished Smile: The Mysterious Theft of the Mona Lisa. Vintage Books. April 2010. ISBN 978-0-307-2783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2).
  22. ^ Mona FAQ. Mona Lisa Mania. [7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une 2009).
  23. ^ Tourist Damages the 'Mona Lisa'. The New York Times. 1956-12-31.
  24. ^ 'Mona Lisa' Still Smiling, Undamaged After Woman's Spray Attack in Tokyo. Sarasota Herald-Tribune. 21 April 1974 [9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25. ^ Guenfoud, Ibtissem. 'Mona Lisa' relocated within Louvre for 1st time since 2005. ABC News. 17 July 2019 [23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26. ^ Samuel, Henry. Will new Mona Lisa queuing system in restored Louvre gallery bring a smile back to visitors' faces?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The Telegraph. 7 October 2019 [12 Octo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22).
  27. ^ Mona Lisa attacked by Russian woman. Xinhua News Agency. 12 August 2009 [12 August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 March 2012).
  28. ^ Russian tourist hurls mug at Mona Lisa in Louvre. Associated Press. 11 August 2009 [11 August 2009].[失效連結]
  29. ^ Man in wig throws cake at glass protecting Mona Lisa. Associated Press (ABC News). May 30, 2022 [May 3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30. ^ Hummel, Tassilo. Stonestreet, John , 编. Mona Lisa left unharmed but smeared in cream in climate protest stunt. Reuters. May 30, 2022 [May 30,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31. ^ 31.0 31.1 31.2 Zöllner 2019,第241頁
  32. ^ Clark, Kenneth, quoting a translation of Vasari. Mona Lisa.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 via JSTOR). 1973-03, 115 (840): 144–151. ISSN 0007-6287. JSTOR 877242.
  33. ^ Vasari, Giorgio. 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ori IV. Gaetano Milanesi. Firenze: G.C. Sansoni. 1879: 39 [1550, rev. ed. 1568]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34. ^ 原文为義大利語:Prese Lionardo a fare per Francesco del Giocondo il ritratto di mona Lisa sua moglie.[33]
  35.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ia Google Books limited preview. 2006: 261–262 [2014-10-01]. ISBN 0-19-28072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36. ^ 《蒙娜麗莎》主角身分揭曉. Yahoo! 新聞. 2008-01-1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37. ^ Note: The position of court painter there, however, was occupied (by Andrea Mantegna).
  38. ^ Francis Ames-Lewis: Isabella & Leonardo — The Art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sabella d’Este and Leonardo da Vinci, 1500-1506.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12, Appendix Letters to and from Isabella d’Este concerning works for her by Leonardo da Vinci, pp. 225f (letter 13 March 1500), pp. 227f (letter 27 May 1501), pp. 235f (letter 14 May 1504).
  39. ^ Leonardo da Vinci, Portrait d‘Isabelle d’Este, 1499/1500, Louvre. Museum Database Louv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05.2022)
  40. ^ Ames-Lewis 2012, pp. 223-240 (letters 27 March 1501, 14 April 1501, 31 July 1501, 14 May 1504 (2 x), 3 May 1506).
  41. ^ Ames-Lewis 2012, pp. 235f (letter 14 May 1504).
  42. ^ Sylvie Béguin (ed.): Le Studiolo d’Isabella d’Este, exhibition catalogue Louvre, Édit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1975, p. 4.
  43. ^ Wikimedia Commons graphic (with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See the doubts in the catalogue raisonné Titian (incl. divergent naming in inventory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1659) [Francesco Valcanover: L‘ opera completa di Tiziano, Milan 1969, pp. 108f.] and the doubts in the scientific exhibition review in 1994 [Jennifer Fletcher: Isabella d'Este, Vienna i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36, 1994, p. 399.]. In parallel, the characteristics would match her successor Margherita Paleologa and portraits with balzo were later marketed as Isabella. All three portraits are in the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in Vienna.
  45. ^ Stites, Raymond S. Mona Lisa--Monna Bella. Parnassus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via JSTOR). 1936-01, 8 (1): 7–10+22–23. JSTOR 771197. doi:10.2307/771197.
  46. ^ Littlefield, Walter. The Two "Mona Lisas". The Century: A Popular Quarterly by Making of America Project via Google Books scan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py. 1914: 525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47. ^ Wilson, Colin. The Mammoth Encyclopedia of the Unsolved. Carroll & Graf via Google Books limited preview. 2000: 364–366 [2014-10-02]. ISBN 0-7867-079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48. ^ Debelle, Penelope. Behind that secret smile. The Age (The Age Company). 2004-06-25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5).
  49. ^ Johnston, Bruce. Riddle of Mona Lisa is finally solved: she was the mother of five. Telegraph.co.uk (Telegraph Media Group). 2004-01-08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50. ^ Nicholl, Charles (review of Mona Lisa: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by Donald Sassoon). The myth of the Mona Lisa. Guardian Unlimited (London Review of Books via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2002-03-28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3).
  51. ^ Chaundy, Bob. Faces of the Week. BBC News (BBC). 2006-09-29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3).
  52. ^ Chaundy, Bob. Faces of the Week. BBC. 29 September 2006 [5 Octo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 August 2014).
  53. ^ Nicholl, Charles. The myth of the Mona Lisa. The Guardian (London). 28 March 2002 [6 Octo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5 September 2008).
  54. ^ Kington, Tom. Mona Lisa backdrop depicts Italian town of Bobbio, claims art historian. The Guardian (London). 9 January 2011 [202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55. ^ 《怪咖心理学: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学实验,让你彻底看穿人心》理察·魏斯曼(Richard Wiseman)作,洪慧芳译
  56. ^ Zollner gives a date of c. 1504, most others say c. 1506
  57.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 161.
  58. ^ Clark, Kenneth. Mona Lisa. Farago, Claire J. (编). Leonardo Da Vinci, Selected Scholarship: Leonardo's projects, c. 1500–1519. 1999: 214 [2022-05-31]. ISBN 978-0-8153-293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59. ^ 59.0 59.1 The myth of the Mona Lisa. The Guardian. 28 March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uly 2017).
  60. ^ Samuels, Ernest; Samuels, Jayne. Bernard Berenson, the Making of a Legend. 1987: 215 [2022-05-31]. ISBN 978-0-674-0677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61. ^ Gil Blas / dir. A. Dumont. Gallica. 30 September 1911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62. ^ Salmon, André. L'Art vivant. Paris : G. Crès. 15 September 1920 –通过Internet Archive.
  63. ^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 Collections Object : Tea Time (Woman with a Teaspoon). www.philamuseum.org.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64. ^ See, for example, Andreas Huyssen, After the Great Divide: "It is no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Leonardo that is mocked by moustache, goatee, and obscene allusion, but rather the cult object that the Mona Lisa had become in that temple of bourgeois art religion, the Louvre." (Quoted in Steven Baker, The Fiction of Postmodernity, p.49
  65. ^ Kristina, Seekamp. L.H.O.O.Q. or Mona Lisa. Unmaking the Museum: Marcel Duchamp's Readymades in Context. Binghamt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2004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2).
  66. ^ Dalí, Salvador. Self Portrait as Mona Lisa. Mona Lisa Images for a Modern World by Robert A. Baron (from the catalog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73, p. 195). [24 Octo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October 2009).
  67. ^ Sassoon, Donald. Becoming Mona Lisa. Harvest Books via Amazon Search Inside. 2003: 251. ISBN 978-0-15-602711-3.
  68. ^ The £20,000 Rubik's Cube Mona Lisa. metro.co.uk. 29 January 2009 [18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ly 2014).
  69. ^ 69.0 69.1 Mona Lisa Prado museum version on display. 2012-02-21 [201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70. ^ Earliest Mona Lisa claimed by Spanish museum. CBS news. 2012-02-01 [201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71. ^ Earliest copy of Mona Lisa found in the Prado. The Art Newspaper. 2012-02-01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72. ^ Spain's Prado Museum claims to have Mona Lisa copy. Herald Sun. 2012-02-03 [2013-02-03].
  73. ^ 蒙娜麗莎基金會. Mona Lisa: Leonardo's Earlier Version. 蒙娜麗莎基金會(The Mona Lisa Foundation). 2012: 201–202 [2013-07-28]. ISBN 978-3-033-0314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74. ^ Carbon, C. C.; Hesslinger, V. M. Da Vinci's Mona Lisa Entering the Next Dimension. Perception. August 2013, 42 (8): 887–893. PMID 24303752. doi:10.1068/p7524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75. ^ Carbon, Claus-Christian; Hesslinger, Vera M. Restoring Depth to Leonardo's Mona Lisa. American Scientist. 2015, 103 (6): 404–409. doi:10.1511/2015.117.1.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76. ^ Tweened animated gif of Mona Lisa and Prado vers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7 February 2017. by Carbon and Hesslinger
  77. ^ Brooks, K. R. Depth Percep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ree-Dimensional Art: Who Produced the First Stereoscopic Images?. i-Perception. 1 January 2017, 8 (1): 204166951668011. PMC 5298491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PMID 28203349. doi:10.1177/2041669516680114.
  78. ^ Younger Mona Lisa Lacks Leonardo's Look. Martin Gayford. 彭博.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79. ^ Second Mona Lisa Unveiled for First Time in 40 Years. ABC News. [201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英语).
  80. ^ Did Leonardo paint another Mona Lisa?. Harry Mount. 每日郵報. 2012-09-24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81. ^ Lorusso, Salvatore; Natali, Andrea. Mona Lisa: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ir Copies.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January 2015, 15: 80 [2022-05-31]. doi:10.6092/issn.1973-9494/6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82. ^ Asmus, John F. Computer Studies of the Isleworth and Louvre Mona Lisas. Optical Engineering. 1 July 1989, 28 (7): 800–804 [July 26, 2017]. Bibcode:1989OptEn..28..800A. doi:10.1117/12.7977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83. ^ Kemp 2018: "Alessandro Vezzosi, who spoke at the launch in Geneva, and Carlo Pedretti, the great Leonardo specialist, made encouraging but noncommittal statements about the picture being of high quality and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84. ^ Portrait of Gioconda (cop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rmitagemuseum.org.
  85. ^ read section: Gioconda di San Pietroburgo-la differenza più importante riguarda il volto della donna: qui la protagonista è molto più giovane rispetto a quella mostrata nel celebre capolavoro.. [2022-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書目

  • Bartz, Gabriele; König, Eberhard. Art and architecture, Louvre. New York,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2001. ISBN 978-0-7607-2577-1.
  • Bohm-Duchen, Monica. 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ISBN 978-0-520-23378-2.
  • Chiesa, Angela Ottino della. The Complete Paintings of Leonardo da Vinci. Penguin Classics of World Art. Lond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67. ISBN 978-0-14-008649-2.
  • Farago, Claire J. Leonardo's projects, c. 1500–1519. Oxford, England: Taylor & Francis. 1999. ISBN 978-0-8153-2935-0.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Marve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280725-0.
  • Kemp, Martin. Living with Leonardo: Fifty Years of Sanity and Insanity in the Art World and Beyond.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2018. ISBN 978-0-500-77423-6.
  • Kemp, Martin. Leonardo da Vinci: The 100 Milestone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Sterling. 2019. ISBN 978-1-4549-304-26.
  • Marani, Pietro C. Leonardo da Vinci: The Complete Painting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2003 [2000]. ISBN 978-0-8109-3581-5.
  • Turudich, Daniela. Plucked, Shaved & Braided: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Beauty and Grooming Practices 1000–1600. North Branford, Connecticut: Streamline Press. 2003. ISBN 978-1-930064-08-9.
  • Vasari, Giorgio. 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d architettori 4. Florence: G.C. Sansoni. 1879 [1550] (意大利语).
  • Wilson, Colin. The Mammoth Encyclopedia of the Unsolved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New York, New York: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0. ISBN 978-0-7867-0793-5.
  • Woods-Marsden, Joanna. Portrait of the Lady, 1430–1520. Brown, David Alan (编). Virtue & Beauty. Lond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64–87 [2022-05-31]. ISBN 978-0-691-0905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2).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2nd. Cologne, Germany: Taschen. 2015. ISBN 978-3-8365-0215-3.
  • Zöllner, Frank. Leonardo da Vinci: The 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 Anniversary. Cologne, Germany: Taschen. 2019. ISBN 978-3-8365-7625-3.

外部链接[编辑]

  • Kobbé, Gustav "The Smile of the Mona Li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otus Magazine Vol. 8, No. 2 (Nov. 1916), pp. 67–74
  • Mona Lisa, Leonardo's Earlier Version. Zürich, Switzerland: The Mona Lisa Foundation. [5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ne 2015).
  • True Colors of the Mona Lisa Revealed (新闻稿). Paris: Lumiere Technology. 19 October 2006 [5 Nov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ne 2015).
  • 法國博物館研究和修復中心 (C2RMF) 進行的科學分析 Compare layers of the painting as revealed by x-radiography, infrared reflectographya and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 "Stealing Mona Li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rothy & Thomas Hoobler. May 2009. excerpt of book. Vanity Fair
  • Discussion by Janina Ramirez and Martin Kemp: Art Detective Podcast, 18 Jan 2017
  • Leonardo's Mona Li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arthistory (video)
  • Secrets of the Mona Li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scovery Channel documentary on YouTube
  • Roni Kempler: Who the Mona Lisa Is 2017, TXu 2-064-715, Google Site. Mona Lisa, View article history, Roni Kempler's contribution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列奥纳多·达·芬奇

  • 作品列表
  • 科研与发明
  • 私人生活

绘画

  • †《美杜莎
  • **《圣母领报》
  • **《基督受洗》
  • 《圣母的康乃馨》
  • 《吉内薇拉·班琪》
  • 《柏诺瓦的圣母》
  • 《三博士来朝》
  • 《聖葉理諾在野外》
  • **《哺乳聖母》
  • 《音樂家肖像》
  • 《抱银鼠的女子》
  • 《岩间圣母》(兩個版本:卢浮宫版、**伦敦版)
  • 《最后的晚餐》
  • *《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
  • *《救世主》
  • **《圣母像》(两个版本)
  • 《圣母子与圣安妮》
  • 《蒙娜丽莎》
  • †《安吉亞里戰役》
  • *《女子頭像》
  • †《麗達與天鵝》
  • 《施洗者圣约翰》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雕塑

  • 達文西的馬(未完成)

纸上作品

  • 《维特鲁威人》
  • *《美丽公主》
  •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 《自画像》

手稿

  • 阿伦德尔手稿
  • 大西洋古抄本
  • 鸟类飞行手稿
  • 萊斯特手稿
  • 馬德里手稿
  • 提福兹欧手稿
  • 绘画论(乌尔比诺手稿)

其他设计

  • Architonnerre
  • ­達文西的弩
  • 达芬奇机器人
  • 達文西的自動車
  • Viola organista

学生

  • 喬瓦尼·安東尼奧·博塔費奧
  • 切薩雷·達·薩斯托
  • 賈姆皮特里諾
  • 喬瓦尼·阿戈斯蒂諾·達·洛迪
  • 伯納迪諾·盧伊尼
  • 切薩雷·馬尼
  • 奧焦諾的馬可
  • 弗朗西斯科·梅尔兹
  • 喬瓦尼·安布羅吉奧·德·普瑞迪斯
  • 沙莱
  • 安德里亞·索拉里

死后名声及影响

  • 文化参考
  • 蒙娜丽莎的复制品及衍生物(艾爾沃斯蒙娜麗莎、蒙娜麗莎 (普拉多)、L.H.O.O.Q.)
  • 达·芬奇命名列表

维基媒体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达·芬奇在维基共享资源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达·芬奇在维基语录

  • 标注: *存疑作品
  • **与其他艺术家合作
  • †已遗失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达·芬奇相关页面分類  ·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人物主題  · 艺术主題  · 义大利主題

规范控制
蒙 娜 麗 莎 的 微笑 達文 西

  • WorldCat Identities
  • BALaT: 40006392
  • BNF: cb11944800v (data)
  • GND: 4074156-4
  • Joconde: 000PE025604
  • LCCN: n98092274
  • NDL: 001103889
  • NKC: aun2006372368
  • NLA: 35300571
  • NSK: 000724248
  • RKDimages ID: 302327
  • SUDOC: 027396797
  • VIAF: 18075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