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謠流行名

台灣歌謠流行名
  「台湾民歌」重定向至此。关于1970-90年代的民歌運動,请见「校園民歌」。

台灣民謠(排灣語:pinuitaiwan a na taqaljaqaljan a senay;臺羅: Tâi-uân bîn-iâu)是流傳在台灣的眾多民歌謠,集結許多傳統文化與鄉土氣息的歌謠,是由台灣社會文化、生活內涵、與民族習俗所合成的歌謠。多數的民謠都是經由民間集體創作而成,並經由口語代代相傳,因此內容與台灣社會傳統有著相當大的關聯。由於多數歌謠都是經由口傳,所以許多民謠都無從考據作者。

分類编辑

種族與語言编辑

台灣民謠可以依照種族與語言來分為:

  • 原住民族-使用臺灣原住民族語
  • 客家民謠-主要使用臺灣客家語
  • 臺灣話民謠-主要使用臺灣話

原住民族民謠為由臺灣原住民族所流傳的民謠,雖然原住民族人口只約占總人口的2%[1],但是原住民族的音樂量佔有不小的比例。其中以分布於花蓮與臺東的阿美族為首。阿美族的民謠最為豐富,音樂旋律與節奏性格明顯,較多數人為接受,因此平時最常聽到的原住民族民謠便以阿美族民謠為主。

客家民謠亦稱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依照其曲調性質可以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調等三類:老山歌與山歌仔是較為粗野的樸拙古調;平板調則為前兩者改良之後較為美化的歌調。近年則有客語流行音樂豐富了客家民謠的內涵。

臺灣話民謠是在台灣最為風行的民謠,這是因為台灣人口中說臺灣話的人佔最大比例,因此以臺灣話唱的民謠具有最高的可見度,亦被最多人了解傳唱。

傳統與創作民謠编辑

台灣歌曲可粗分為傳統民謠與創作歌謠。

傳統民謠為作者、創作年代、產生緣由都難以加以考據的歌曲,通常帶有濃厚的民族或鄉土性,這些即是台灣民謠的一部分。創作歌謠則是創作來源資料可考的歌曲,而其下又可以細分為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流行歌曲是隨著時代的潮流轉變,以迎合大眾口味的歌曲為主;藝術歌曲則是詞曲皆非常講究藝術上的意境,格局較為嚴肅的歌曲,不過台灣歌曲的這一部分尚未有系統性的建立。

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之中更可分為本土風格與非本土風格,而本土風格的歌曲由於納入了傳統民謠的精神,因此亦帶有鄉土風格,而稱之為「創作鄉土歌謠」,所以與傳統民謠一起稱為台灣民俗歌謠,即台灣民謠。有很多老歌,例如《望春風》、《燒肉粽》、《補破網》、《月夜愁》、《秋風夜雨》、《港都夜雨》、《黃昏的故鄉》等在二戰前後,民眾喜歡聽而開始流行的歌曲,雖非傳統民謠,但是因為歌曲內涵訴說人們當時的心情環境,因此到今天仍受到大眾的歡迎,這些流行老歌亦被大眾視為台灣民謠的一部分。

從日本歌曲改編的台灣民謠编辑

只要是以台灣語言發音的歌曲都屬於台灣民謠,許多套入台灣語言歌詞的東洋歌曲亦是台灣民謠的一部分,稱為台語民謠,例如《心所愛的人》與《一隻小雨傘》、《丟丟銅》等。

註釋编辑

  1. ^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 [200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參考文獻编辑

  • 簡上仁. 說唱台灣民謠. 簡上仁出版. 1987年6月. OCLC 82179706.

參閲编辑

  • 日治時期,致力採集、整理或研究台灣民謠的日人學者,目前已知的有:片岡巖、平澤平七(又名:平澤丁東)、黑澤隆潮、稻田尹。

外部連結编辑

  • 福爾摩沙音樂廳-簡上仁老師主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南賣藥老人演唱歌仔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思想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呂炳川1966年於恆春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牛尾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呂炳川1966年於恆春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史

瀏覽人次:91,566

最近作者:tingyi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11:26;

目錄

  • 1 日本時期到戰後
  • 2 國民政府時期
  • 3 鄉土運動時期
  • 4 解嚴後時期
  • 5 全球化時期

日本時期到戰後

台灣歌謠最早是歌仔戲,當時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為了宣傳,寫下了第一首流行歌謠,其格式就是歌仔戲格式。

1935年台灣歌謠創作達到顛峰,詞曲大多悲傷淒涼,反映了殖民時代文化心靈底層的某種失落,後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結束。「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流傳至今,創作人有李臨秋、鄧雨賢、陳君玉、周添旺等。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當時的台語創 作歌謠產生了大量的「混血歌曲」,所謂「混血歌曲」是將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比如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而後,「南文夏,北洪一峰」的盛名響徹島嶼,「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延續了 30年代那種東方五聲音階的創作,揉合了日本演歌特點,後來更融入西方爵士樂情調,為台灣民謠創造了獨特的綜合風格。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黨政府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強力封殺福佬語,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大部分作家為求自保而封筆,也使 得台灣歌謠陷入空窗期。這個時期,台灣尚無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詞曲主要是延續了上海、香港的風格,比如「蘇州河畔」、「綠島小夜曲」。

1965年,由於美國全面介入越戰,駐台美軍驟增,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行。國內知識份子傾向於聽、唱西洋歌曲,排斥本土流行音樂一直到 70 年代後期,批評國內的流行音樂為經 常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當時連「月亮代表我的心」都被排斥,可見有多深的偏見)。1966、1967年時,台視由慎芝製作的《群星會》節目開播,成為國內流行音樂濫觴,培育出無數華人音樂巨星及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謝雷與張琪的「傻瓜與野丫頭」,青山與婉曲的「杏花溪之戀」,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等。此時, 台灣流行樂壇開始走向巨星風格主導的時期,比如唱紅「小城故事」、「甜蜜蜜」紅遍兩岸三地的鄧麗君,「三月裡的小雨」的劉文正, 及「愛神」的崔苔菁,以及最早產生草根粉思集團的鳳飛飛(當時的「鳳迷」在戒嚴時期可謂之奇觀)。在當年的時空下,很多主題都是禁忌,愛國歌曲盛行,劉家昌製作的歌曲「梅花」、「中華民國頌」、「從民國六十六年起」等歌曲,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樂壇的主流。

鄉土運動時期

1976年,李雙澤在淡江大學一場演唱會,質疑大家都喝可口可樂、唱西洋歌,釀 成知名的「可口可樂」事件。「淡江可口可樂事件」造成了一連串校園內自覺反省的強大思潮。這是70 年代後期民歌發聲的初始,李雙澤當場率先提出「唱自己的歌」,開始將「大聲說話,用力敲鐘」的精神用在音樂上,也引 發當時大學生風起雲湧的創作風氣,影響後來擁有更多的校園民歌作品。李雙澤畢生創作九首歌曲,「美麗島」與「少年中國」仍流傳至今。當時由新格 ( 金韻獎 ) 及海山 ( 民謠風 ) 兩家唱片公司所舉行的創作比賽也促進了民歌運動的普及與深耕。

當時的名曲,比如「月琴」、「恰似你的溫柔」、「橄欖樹」、「如果」、「捉泥鰍」、「龍的傳人」、「光陰的故事」、「童年」……至今仍不斷翻新重唱,當時的明星蔡琴、鄭怡、 齊豫、羅大佑、李宗盛、陳淑樺等仍令人懷念不已。

解嚴後時期

台灣解除戒嚴,社會在長期壓抑下突然解放,產生了「另類音樂」及「新台語歌運動」。 專門進口英美另類音樂的水晶唱片公司,以《搖滾客》雜誌,舉辦「台北新音樂節」,具體鼓吹本地化的另類音樂創作,主張要「開創音樂新元素」,更要「傳達人文意涵」,主要是以台式的藍調搖滾,對台北都市叢林冷嘲熱諷,也有重拾台灣鄉土民俗曲風,由月琴伴奏加上素人歌手的歌聲,唱出有如人文電影的庶民街景,比如「向前行」的林強、伍佰和 China Blue 以及製作「流浪到淡水」的陳明章。

此外,流行音樂商業化顯著,產生了王牌製作人兼歌手的羅大佑、李宗盛、周治平、小蟲、童安格、陳昇、張宇等,他們的詞曲創作成了八〇年代的主流風潮,也締造了華人流行樂壇的領先地位。當時的明星有王傑、洪榮宏、楊林、巫啟賢、張雨生、江蕙……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仿日的第一個偶像團體「小虎隊」出現,影響青少年文化相當深遠。年輕學子受到伍佰現場演出的爆發力影響,一時間組地下樂團使青少年趨之若鶩。1998年 一個以「恨流行」為名的小唱片公司── 角頭音樂,出版《ㄞ國歌曲》,收錄董事長、 五月天、四分衛、夾子等新興地下樂團的創作,開創新階段的獨立唱片公司出版模式。隔年五月天便被滾石簽下,成為新世代最喜愛的台灣流行音樂樂團,媒體稱為「樂團世代」的到來。除此之外,張惠妹以原住民身分受到矚目與肯定,在唱片業衰退之際,異軍突起。周杰倫融合中西文化音樂,及文學性歌詞,引發一股「紅模仿」,成為當今流行樂壇重要的風潮。

全球化時期

九O年代,受到音樂產業全球化的洗禮,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帶進併購風,飛碟走入歷史,本土的大型唱片公司則獨剩滾石及其衍生出的真言社和魔岩。創作音樂進入樂團世代與獨立音樂的發展新階段。

創作歌手伍佰在第一張專輯未成功後, 1992 至 1994 間與其樂團China Blue隱入台北地下pub圈,創造出「星期五、伍佰元、聽伍佰」的現場演唱文化,連文化界人士都蔚為風潮。除伍佰外,在 1994至2001間,陸續發行了張震嶽、順子、楊乃文、陳綺貞、糯米團等性格鮮明的、音樂傑出的非主流音樂,是九十 年代後期台灣創作音樂重要的一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