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 膜 切片 注意事項

你:醫師我一直有陰道點狀出血,持續好幾個月了
醫:超音波看起來內膜很厚,要做「子宮內膜刮搔術」
你:好....... 

其實這樣子的場景是十幾年前的場景,從2000年開始全世界的婦產科醫師已經慢慢的不做「子宮內膜刮搔術」了。現在歐美國家近十年來都建議做門診的子宮內膜切片,來了解是否子宮內膜有病變。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醫學的發展,「門診子宮內膜切片」的方式慢慢也要被挑戰了。

如果各位想看看,回顧所有體腔管道的檢查,現在都已經變成內視鏡檢查了。

舉凡:
胃鏡、大腸鏡、直腸鏡、氣管鏡、喉鏡、鼻鏡、膀胱鏡等都變成該器官的標準檢查方法。需要切片的部位一律都是在攝影鏡頭監控下直接準確的採取檢體!

蘇軒醫師:唯一的管腔還在用「盲切」的方式在採集檢體的就是子宮腔,這是非常不理想、非常落後的。

因此子宮鏡檢查慢慢的應該要取代舊式「盲切」的切片方式,讓檢查更準確。

過去「子宮內膜刮搔術」「門診子宮內膜切片」都是憑感覺盲切的。這樣子的切片結果不是準確度不高、就是用大範圍破壞式的切片來提升子宮內膜切片的準確度,徒增子宮腔沾黏的風險。

現在醫療的趨勢走向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過去都是依照大數據法則、經驗法則在治療,但「大部分人」應該會是什麼問題,跟「你」是什麼問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說真的就是有些人會中樂透,精準醫療的概念就是找出「哪一位」中了樂透。

因此做子宮鏡檢查就是一種精準醫療,直接看每一個人的子宮腔變成如何,不用再用過去的經驗猜裡面是如何,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內膜切片。

門診子宮鏡檢查可以不用麻醉,在幾乎沒有疼痛的情況下,用3-4mm的細小鏡頭伸到子宮腔內,檢查整個子宮腔,整個檢查只需5-10分鐘,簡單又快速。可以直接看到子宮內膜,直接看到病灶。如果有懷疑異常的病灶除了可以直接在子宮鏡目視下做切片,然後送顯微鏡下的病理化驗。

現在除了用「子宮鏡切片」判斷內膜是否病變以外,還能更細微到看內膜基因是否有癌症的病變。我們在做子宮鏡精準病理切片的時候,可以同時做基因檢測來篩檢子宮內膜癌。傳統病理切片是用顯微鏡分析是否有病變的細胞。現代基因切片檢測是分析細胞的基因片段是否有癌症的可能(DNA甲基化),讓診斷從細胞等級進階到分子生物等級。這樣診斷更科學、更微觀化。醫生判斷起來會更有個人化的依據。

所以
你還要接受「子宮內膜刮搔術」嗎?

最理想的還是做一個門診子宮鏡檢查,一次看清楚您的子宮腔,如果有懷疑的病灶,子宮鏡下直接切下病灶送「病理切片」,甚至做基因切片,看看內膜是否有DNA甲基化異常。這樣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內膜的狀況。早期精準發現,早期治療!

如果你也是深受肌腺症所苦的朋友,問8在臉書開了一個子宮肌腺症腺民的討論社團,裡面有很多網友提供他們的心得以及方法,由此進

去年11月一次去婦科做例行檢查,醫生得知我在洗腎,很細心的幫我多做了抽血檢驗,結果發現我的腫瘤指數有點高,於是建議我做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因為我的子宮內膜有增厚現象,且洗腎的人很容易得癌症,最好還是檢查清楚比較安心,因為是門診手術,大概半天就可回家,我沒有猶豫,過兩天就到醫院報到。術前要做麻醉諮詢,我很容易緊張,也不知道這樣的手術需不需要做全身麻醉,總之,我就是要求要讓我「不醒人事」,聽說就是半身麻醉+讓你睡著的藥,也差不多是全身麻醉了;手術當天醫生看我那麼緊張,還是讓我全身麻醉了。

腹膜透析的腎友就醫時一定要注意的事-任何入侵性檢查或手術(含拔牙等可能感染的手術),一定要先諮詢醫生,若你覺得醫生好像不大懂洗腎病人的狀況(尤其是腹透)最好回去找你的主治,詢問要注意什麼,抗生素要吃幾天,一定要照吃,不然很可能就此感染腹膜炎。之前就有腎友去做大腸鏡沒吃抗生素(她不知道)結果腹膜炎只好改洗血液了。

這方面我比較謹慎,不論大小症狀,包含要吃什麼品牌的益生菌、葉黄素等小事我都會問過顏醫生再去買,所以這次手術前我也先問了顏醫師各種可能的狀況,顏醫師開了三天抗生素,讓我術前一天開始吃。隔天一早,我在家裡排掉肚子裡的透析液,空腹進手術房,因為是簡單手術,我換好衣服,由護士帶領直接走到手術房,因為沒帶眼鏡,什麼都模模糊糊的,因為很緊張就一直找話跟護士聊,結果沒說兩句我就昏過去了,手術大約30分鐘吧,但是我很久才醒過來,而且在醫生的堅持下,我又多休息了半小時,比我晚來的人都走了....因為醫生覺得腎友代謝較差,怕我的麻藥沒退完全就回家會危險,真的非常感謝這位婦科羅醫師,非常細心又特別照顧我的需求,還怕我回家後頭腦不清楚,忘了把止血紗布取出來,會感染,就在醫院直接幫我拿掉(大概是麻藥沒退全,我看起來呆呆儍儍的吧?哈哈)

總之,身體是自己的,小心再小心總沒有錯,我不論看哪一科醫生,進去診間第一句話一定是:「我在洗腎,洗腹膜透析」。還真的有醫生說,我不敢開藥給你,我幫你退診,你回去找你的主治開藥比較好。若有需要什麼手術或檢查,也一定要告訴主護或主治醫師,以防萬一真的出了什麼狀況,他們也知道要怎麼救你。我在長庚的看診模式是:舉凡我有任何狀況,一律跟顏醫師說,再由顏醫師幫我代掛各科門診,這樣他就會清楚我所有的狀況,感覺總是比較安心。

最後報告,所幸檢查後是OK的,放下了一顆心。

不過,下周我又要再去做2個檢查...哎,洗腎+年紀大了,身體問題真的會一一出現,我不怨,這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就只是狀況比別人多一點而已啦~

名列婦癌第一位且發生率持續攀升中的子宮內膜癌,因子宮頸癌的鋒芒而未受到女性重視。婦產科醫師提醒,若陰道出現持續反覆的不正常出血就應該留意,其實子宮內膜癌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子宮內膜癌‧名列三大婦癌第一位

一般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cancer)」的瞭解不多,只知道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篩檢子宮頸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從民國99年開始竄位成為婦科癌症的第一名,並在女性十大癌症之中佔第七名。


位於骨盆腔的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地方,子宮腔內有一層內膜細胞稱為子宮內膜,是受精胚胎著床的位置,在此形成胎盤,發育成胎兒。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楨瑞指出,對於一般女性來說,在青春期之後,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增厚,倘若子宮內膜並未接受到受精胚胎,且子宮內膜增厚至一定程度,就會掉落,造成出血,形成女性的月經周期。因此,有些女性處於月經周期間在衛生棉上除了有經血之外,還可看到黏稠物,就是脫落的子宮內膜了。

當子宮內膜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就是子宮內膜癌,因為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不斷增生、掉落,是身體之中生長快速的組織,就容易出現癌症變化。而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稱為子宮內膜型的腺癌,二則是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

延伸閱讀:死亡率比子宮頸癌高,卵巢癌 婦癌中的「沉默殺手」…

第一型‧子宮內膜型腺癌

子宮內膜型的腺癌是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所造成,主要是女性雌激素的過度刺激,子宮內膜細胞過度分化之後形成的癌症。平均高峰期為45~55歲的子宮內膜型腺癌,從年紀上來看,恰好是更年期的前後,時常與更年期之前的不規則出血混淆,有些女性都會認為自己是更年期前後的不規則出血,而忽略本身還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第二型‧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

與第一型的子宮內膜型腺癌不同,罹患第二型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的女性,平均年齡為70~75歲以上,預後狀況較差。因通常出現於年紀較長的女性,已距離更年期有一段時間了,便認為與荷爾蒙過度刺激影響較無關聯,但產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

不正常月經出血恐為罹癌徵狀!

之前新聞曾報導過有一名患者氣沖沖地向醫生抱怨,「我做了一輩子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最後還是得到子宮內膜癌!」然而這位患者的說明並不合理!陳楨瑞醫師指出,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無法有效地篩檢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是子宮頸癌前上皮病變。對此也有研究指出,當發現子宮頸抹片結果異常之後,再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只有6%。

子宮內膜癌並無良好的篩檢方式,那麼媽咪如何得知自己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呢?陳楨瑞醫師表示,目前僅能透過發現不正常或不規則的月經出血、持續性且長期的陰道出血或是更年期之後的陰道出血…等臨床表徵,來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陳楨瑞醫師進一步說明,所謂的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的出血,或是月經期間拉得相當長,像是一般女生月經周期平均是5~7天,若是不正常就是月經該結束時卻不結束,仍持續出血,或是還不到月經周期,就開始滴滴答答出血。

延伸閱讀:高血糖竟致多囊性卵巢、婦科惡癌!快做1招防糖尿病

身材肥胖、多囊性卵巢患者是高危險群

哪些媽咪是屬於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呢?陳楨瑞醫師表示,肥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癌與過度的雌激素刺激有關,而肥胖女性的身體脂肪較多,雌激素濃度相對較高。還有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就是卵巢功能異常者,通常排卵不易,卵巢不容易釋放黃體素,無法對子宮內膜提供保護作用,且一般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偏向高BMI。因此,一般認為肥胖、多囊性卵巢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

此外,更年期後的女性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若僅給予雌激素,而未提供黃體素作用,則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所以,目前醫學上的建議,停經女性如果子宮仍完整保留,須使用雌激素(用於改善更年期症狀)以及黃體素(用於保護子宮內膜)的荷爾蒙療法;若子宮已經切除,只須單獨使用雌激素。

還有一藥物也可能誘發子宮內膜癌,在完成乳癌治療後,有些醫師會建議使用Tamoxifen藥物5~10年,以抑制女性荷爾蒙,減少乳癌復發風險;但於服藥過程之中,須定期至婦科門診接受超音波內膜測量,一旦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應該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雖然比例不高,但仍可能會誘發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與HNPCC有關

有些媽咪會詢問子宮內膜癌是否具有遺傳性?陳楨瑞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患者在遺傳性方面的表現並不明顯,不像是乳癌、大腸直腸癌、卵巢癌帶有所謂的BRCA基因突變,但學理上子宮內膜癌是有些基因異常所造成的,而其中「家族型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簡稱HNPCC)可能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陳楨瑞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體有「DNA錯誤配對修補基因」(DNAmismatchrepairgenes,簡稱MMR),包括MLHl、MSH2…等,負責修復細胞遺傳物質(簡稱DNA)在細胞複製過程中出現微細配對錯誤。而罹患上述這兩種疾病的患者可能是這些基因都有問題,但此基因異常引發子宮內膜癌的比率,目前臺灣並無切確研究數據。

子宮內 膜 切片 注意事項

切片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

因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恰好相重疊,有時症狀實在難以分辯,因此若出現臨床醫師高度懷疑的情況,如:持續不規則出血、大量出血、劇烈貧血、對於止血藥物或荷爾蒙藥物反應不好,或者在超音波底下可看到子宮內膜相當肥厚,通常就會建議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再根據其結果判斷是否有癌細胞。

子宮內膜切片檢查是沒有傷口的手術,以一細長管子經過子宮頸深入子宮腔,抽取子宮內膜的組織,除了可在門診操作之外,也能夠於手術室內進行。但若於門診無麻醉下抽吸子宮內膜,文獻上指出會約有一成的患者,因無法採集足夠檢體或是未取到異常組織,而呈現假陰性的診斷結果,也就是雖然結果是陰性,但並非真的沒有問題。因此,一般來說,若強烈懷疑罹患子宮內膜癌,就會建議到手術室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來可藉由麻醉效果,消除擴張子宮頸時的不適感,二來可取得較多組織,以便於分析。

延伸閱讀:如何遠離5大危險婦癌

子宮內膜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標準的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是「婦癌分期手術」(Staging),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以及主動脈淋巴腺摘除。陳楨瑞醫師表示,所謂的分期手術是指進行手術之後,可知道疾病擴展的範圍,再依病理分期,決定是否需要後續治療。如果是第一和第二期的患者,通常於手術後還要加做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而第三和第四期的患者,通常還會進行化學治療以及輔助放射線治療。

子宮內 膜 切片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