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視 ott

此條目體裁可能更适合敘事文章而非列表 (2018年6月29日)
请协助将此条目改写为敘事文章,如果合适。也可以寻求编辑帮助。

公視+是由台灣公廣集團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推出的行動影音串流平臺,前身為「公視+7」。可由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透過瀏覽器線上收看。[2]

公視+
公 視 ott

公視+官方標誌

网站类型

行動影音串流平臺
语言中文
總部
公 視 ott
臺灣台北市
業務範圍
公 視 ott
臺灣
持有者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网址www.ptsplus.tv
商业性质
注册選擇性
推出时间2016年1月2日,​6年前(公視+7)[1]
2017年10月16日,​4年前(公視+)
现状線上

目录

  • 1 營運事記
  • 2 首播節目
  • 3 首播電視劇
  • 4 參考資料
  • 5 外部連結

營運事記编辑

  • 2016年1月2日,「公視+7」成立,首波推出《愛的萬物論》、《一字千金》、《公視晚間新聞》等於公視主頻晚間5點半至深夜12點的首播節目。於播出24小時後,使用者可在七天內免費在網路上觀看。[3]
  • 2017年10月16日,公視+7更名為「公視+」,不限七天內收看,並加入過往節目內容,使用者介面也大幅度改版,並推出「4K影音」、「點點愛」及「OTT獨播」專區。
  • 2018年7月7日,公視+推出「VIP服務」,首波可收看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4K完整版。

首播節目编辑

以下列出於公視+首播之節目。

  • 一呼百應
  • 博恩在脫口秀的前一天爆炸(公視第一個網路自製節目)

首播電視劇编辑

  • 城市情歌
  • 8號公園

參考資料编辑

  1. ^ 公視+全面啟動 地表最強隨選影音服務. 公共電視. 2017-10-06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中文(臺灣)).
  2. ^ 顏理謙. 公視搶進OTT市場,靠影音平台「公視+」拚新媒體這場仗!. 數位時代. 2017-10-17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3. ^ 廖佩玲. 【全文】電視台新營運模式 公視+實驗OTT闢出活路. 鏡週刊. 2018-01-26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

  • 公視+ 的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公視影音網的Facebook專頁(繁體中文)

(中央社記者江佩凌台北28日電)公視OTT平台「公視+」上線一年多後,會員數至今已突破25萬人,如今更推行動APP深耕OTT服務,民眾不僅能隨時隨地看高畫質、無廣告的台劇,還能暢覽各類型紀錄片關心當代議題。

公視自營的影音串流平台「公視+」自2017年10月推出,歷經一年多試營運後,如今網頁改版升級,還推出行動APP服務,網羅戲劇、紀錄片、實境、綜藝、兒少與服務等影音內容,有超過800小時節目內容。

去年暑假公視夯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話題,不但登上全球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也連帶讓「公視+」新使用者和當月新增會員累積數據創新高,並且成為「公視+」首部嘗試收費的節目。

公視總經理曹文傑日前在公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提到,相較各大OTT平台採包月付費觀看完整內容,「公視+」絕大部分節目為免費,僅部分節目採「單部付費」機制,考量在於「公視+」不傾向商業化,內容皆為公視自家作品。

曹文傑指出,若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看,雖然在其他OTT平台可免費收看,仍吸引2000多人願意在「公視+」付費收看,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無廣告干擾,畫質也更加清晰,而今年上半年備受矚目的新戲「魂囚西門」及「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將推出付費服務。

對於公視OTT的收費考量,曹文傑表示,民眾願意付費,不僅對整體產業有所助益,同時對創作者更有保障;此外,由於經營OTT平台成本非常高,除了背後需要一群人維護營運,影音內容上架雲端得購買大容量空間,費用不菲。

更重要的是,曹文傑希望建立使用者付費習慣,並期許「公視+」能與其他本土OTT平台共同蓬勃發展;不過,曹文傑也強調,由於公視還包括兒少、藝文、紀錄片以及針對身心障礙朋友的節目類型,內容為服務性質不適合收費,因此目前「公視+」僅針對成本較高的大型戲劇節目採收費機制。

面對各大OTT從美劇、韓劇、日劇到宮廷劇等片量豐富,談及「公視+」的優勢,曹文傑認為,由於其他OTT傾向商業娛樂性質,但「公視+」除了服務性質的節目多,還蘊含國內外各式議題紀錄片,包括環境議題、健康醫療、性別平權等,吸引關心各式議題的民眾。

以台灣自製戲劇而言,曹文傑自信說「公視可說是最優質的」,這背後包括有政府支持的公視,必須用最多的時間和經費投入拍攝,「理所當然應該要更有品質。」此外,孕育不少新導演和演員的公視,在「公視+」平台上還能一覽不同導演及演員從早期出道至近代的作品,如此龐大的資料庫更是「公視+」優勢。

至於「公視+」吸睛影片排名,由藝人吳慷仁主演的戲劇「憤怒的菩薩」和新創電影「乒乓」分別奪迷你劇與單元劇之冠,紀錄片則以「改變世界的符號」最多人看;至於公視20週年特別製作的脫口秀節目「博恩在脫口秀的前一天爆炸」,更創下單日吸引逾4000名新會員註冊紀錄。

公視新媒體部經理林孟昆也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公視+」每月平均有4000多名新會員加入,整體收視族群約落在25歲至34歲,相較於公視頻道以45歲以上居多,OTT平台使用者則偏向年輕族群。

為了貼近行動用戶的使用習慣,林孟昆提到,「公視+」行動APP還推出「斷點續看」功能,無論是通勤或處於何時何地,民眾都能享受追劇體驗,並且加入「螢幕投放」功能,讓使用者能把影音投射到電視上,藉由大螢幕、大畫面,視聽享受更升級。

如今公視嘗試從電視頻道走進行動裝置,期許透過「公視+」更加貼近民眾日常,曹文傑坦言,全世界頻道經營者都遇到一樣的狀況:「看頻道的人越來越少。」而在國際公視會議上,各國工作者都談到這個問題,在不排除未來頻道不存在的可能,新媒體化發展已是不可逆趨勢,「不只台灣公共電視,全世界的電視台都在實驗。」

至於近程來看,曹文傑期許「公視+」會員數先達30萬人里程碑,並且持續推出更多優質戲劇,不僅規劃更多節目主題策展和觀眾互動,也會提供更多元的服務給不同需求的民眾,讓大家能在「公視+」得到滿足。(編輯:管中維)108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