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頌 作者

佛子行三十七颂

Practices › Mind Training (Lojong) | Literary Genres › Advice | Tibetan Masters › Gyalse Tokme Zangpo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Português | 中文 | བོད་ཡིག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頌 作者

Gyalse Tokme Zangpo

Courtesy of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頌 作者

佛子行三十七颂

土美仁波且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那摩罗格学拉亚!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1.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2.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3.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4.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5.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6.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7.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8.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9.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10.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11.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12.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13.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14.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15.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16.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17.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18.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19.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20.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21.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22.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23.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24.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25.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26.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27.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28.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29.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30.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31.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32.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33.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34.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35.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36.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37.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文乃讲解教理之比丘土美为自利利他造于恩曲仁钦铺

汝眾乃是父母我愛憐;
於愛憐我之諸眾,我欲奉獻一心意,
彼即二種菩提心,三世諸佛之心亦是彼,
此書講述二種菩提心,請不間斷地每日讀一回。

-噶爾恭秋甲稱云

(梵音)南無洛給秀惹亞

(頂禮觀世音菩薩)
雖然照見諸法無來去, 一心一意勤行利眾生;
殊勝上師怙主觀世音, 身口意恆恭敬作頂禮。
利樂之源圓滿諸佛陀, 是從修持正法而出生;
彼又憑藉瞭知其所行, 是故解說諸般佛子行。

第一偈

此時幸得暇滿人身船,
為渡自他脫離輪迴海;
白晝黑夜悉皆不散逸,
聞思禪修乃是佛子行。

第二偈

貪愛親邊好似水波蕩,
瞋怒敵方猶如火在燃;
不知取捨愚痴昏闇者,
遠離家鄉乃是佛子行。

第三偈

捨棄惡境煩惱漸減少,
心無散亂善行自增長;
明智清淨於法起正信,
依居寂處乃是佛子行。

第四偈

長久相伴親友各自離,
勤聚財物死後成遺產;
意識賓客捨棄身客房,
心捨此世乃是佛子行。

第五偈

若與誰伴增長貪瞋痴,
而且退轉所學聞思修;
能使仁慈悲心盡喪失,
遠離惡友乃是佛子行。

第六偈

依止於誰能使罪過盡,
而且功德猶如新月增;
賢正善識比起我自身,
更加珍愛乃是佛子行。

第七偈

自己仍然縛於輪迴獄,
世間神祇能夠解救誰;
是故投靠真實不欺者,
皈依三寶乃是佛子行。

第八偈

極難忍受所有惡道苦,
佛陀說是惡業之果報;
是故性命即使臨危難,
亦不造惡乃是佛子行。

第九偈

三界快樂猶如草頭露,
彼是剎那壞滅之有法;
永恆不變殊勝解脫果,
努力追求乃是佛子行。

第十偈

無始以來對我憐愛者,
諸母若苦而我怎能樂;
因此為渡無邊有情眾,
發菩提心乃是佛子行。

第十一偈

無餘痛苦源於自樂慾,
圓滿諸佛誕於利他心;
是故己樂他苦二者間,
如實交換乃是佛子行。

第十二偈

誰人起了大貪將我財,
全部奪走或教他人奪;
自身受用三世諸善業,
回向於彼乃是佛子行。

第十三偈

自己一點過錯也沒有,
某人竟然要來斷我頭;
仍然慈悲將彼諸罪過,
由我來受乃是佛子行。

第十四偈

某人百般惡言誹謗我,
而且宣揚傳遍三千界;
仍以仁慈之心對待他,
讚彼功德乃是佛子行。

第十五偈

某人在於群眾聚會中,
揭發我罪而且罵惡言;
仍然把他當作善知識,
虔心恭敬乃是佛子行。

第十六偈

我所珍愛護育如子者,
雖然待我猶如視仇敵;
好像母親善待生病兒,
更加憐愛乃是佛子行。

第十七偈

與我相同或者不如我,
雖然起了我慢施欺凌;
仍如對待上師般恭敬,
置我頭頂乃是佛子行。

第十八偈

生活貧苦常常受人欺,
又生重病並遭鬼魔侵;
眾生罪苦由我來承受,
毫無畏怯乃是佛子行。

第十九偈

美名稱揚受到眾人敬,
而且獲如多聞天子財;
觀視世間榮華無實義,
沒有驕慢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偈

若不馴服己之瞋恨敵,
而去降伏外敵敵反增;
是故應以仁慈悲憫軍,
調己內心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一偈

欲界妙樂猶如鹽水般,
任意取用欲求愈增生;
所有能生貪欲諸事物,
頓時捨棄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二偈

一切顯現皆是我自心,
心性原本沒有諸偏見;
知已於諸能取所取相,
心不造作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三偈

倘若會遇悅意之對境,
知其猶如夏季彩虹般;
所顯雖美但卻不真實,
斷除貪著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四偈

各種痛苦猶如夢兒死,
執著迷亂為實唉真累;
因此值遇逆緣的時候,
視為幻象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五偈

欲證菩提尚需捨己身,
何況那些種種身外物;
因此對於回報不冀望,
慷慨布施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六偈

不守戒律自利尚不成,
還想利他反而成笑柄;
故於世間諸有無希求,
守護戒律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七偈

欲享善業福報之佛子,
一切損惱侵害同寶藏;
是故對於一切無怨心,
修持忍辱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八偈

聲聞緣覺唯獨修自利,
見其勤奮如同救頭燃;
為利眾生功德根源處,
勤奮精進乃是佛子行。

第二十九偈

具有禪修寂止之勝觀,
知其能夠摧破諸煩惱;
清淨超越四處無色界,
修習禪定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偈

若無智慧憑五波羅蜜,
不能證得圓滿菩提果;
方便具足三輪不分別,
修習智慧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一偈

倘若自己不察己謬誤,
可能會以道貌行非法;
是故經常於己之過失,
察而斷除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二偈

煩惱力使自己去違犯,
談論其他佛子之過失;
對於修持大乘之行者,
不論其過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三偈

貪圖利敬互相起爭執,
因而造成退轉聞思修;
於諸親友以及施主家,
斷除貪著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四偈

粗言惡語使人心煩亂,
而且有損佛子之威儀;
是故他人心裏不悅之,
惡言斷除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五偈

煩惱串習很難去對治,
念知行者執持對治器;
只要貪心煩惱一萌起,
立即剷除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六偈

總之在在處處之行儀,
己心分際當下即了知;
恆常具足正念與正知,
達成利他乃是佛子行。

第三十七偈

如是精勤所修諸善業,
為除無邊眾生之苦楚;
三輪體空清淨之智慧,
回向菩提乃是佛子行。

從諸經續論典所說義,並且追隨正士之言教;
佛子諸行偈頌三十七,為利欲學佛子道而造。
愚頓而且疏學之緣故,沒有文豪所喜之聲律;
但依經典以及正士語,善思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諸宏偉浩瀚佛子行,智劣如我誠難測其度;
相違無關等等諸過錯,祈請正士聖賢以寬恕。
惟願所生善業令眾生,依著勝義世俗菩提心;
不住輪迴涅槃之邊際,相應等同怙主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