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老了怎麼辦

編輯選文

一個人老了怎麼辦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是必經過程,但在面對老去的過程中,心態、生活和健康都面臨極大改變,過去想著兒孫滿堂,在一大家子的祝福下祥和死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少子化、結婚率低,讓一個人孤單死去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那我們該怎麼面對「一個人老去」?透過作者的文筆告訴你,不是硬找人結婚、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直到最後一天。

image source:flickr/敗給考試

一天比一天老去,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如此,每個人還是一天比一天老,而且一代比一代活得老,唯一能做的事,準備好老去,做好三件事:存錢、存健康,以及會過生活

最重要的是,認清現實,接受老化,用正確的心態迎接它。

未來不再有兒孫滿堂

相比日本,台灣的老人太自艾自憐,活得太悲情,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還留在短命的時代。雖然早已步入「高齡化社會」,再八年就進到「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有一個是65歲以上,我們仍然無法坦然面對長夀這件事。那麼,長夀就不是禮物,而是詛咒,不斷地抱怨各種老去的困境,讓人無法安老。

前天翻開報紙,在頭版下方,赫然跳入眼簾是「孤老宅」三個字,在驚魂未甫之下,我把這條新聞讀完,大意是在說,台灣目前有52萬多間的房子住的是65歲老人,其中近40萬間是一人獨居的老人,高達76%,也就是所謂的「孤老宅」。以大台北來說,有13萬間「孤老宅」,潛藏著「以房養老」商機400億元。

它究竟是商機,還是風險,尚待長期觀察。我想講的是「孤老」這兩個字,是孤獨老去的縮寫,充滿負面意涵,背後代表台灣社會對「一個人老去」還未準備好。

一般人認為幸福的老人就是兒孫滿堂,問題是將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是一個人走向終點,過去多半是喪偶的老人,現在會多了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以及單身未婚的老人。若是觀念不變,仍然留在舊時代,就會讓這些老人覺得自己很孤單、很可憐、這個人生活得很不值。

一個人老去,越來越普遍

日本的出版界雖然和台灣一樣,經營每下愈況,不過令人想像不到的是,他們十年前就開始談老年生活,教大家如何迎接老去;這兩三年最熱的議題,更讓人吃驚,是「年老老人」教「年輕老人」在更老的時候,依然活得自在,甚至是工作到很老。所以作者當中,出現百歲人瑞教人生活、九十餘歲的律師教七十歲的律師怎麼繼續接案工作…

對他們來說,「老化」是一種必然,不是一個選項,只有接受它,想辦法和平共處,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有意識、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在病痛與衰老中、在折磨與不便中,找到小確幸、找到存在感,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

而且日本在2006年就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多的是老人一個人老去。我的同事17年前留學日本,就跟一位70歲老太太租房間,兩人住在同一屋簷下,老太太早上都會幫他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和他一起在窗邊晨光下吃早餐,還會幫他修改日文報告,是一段令他懷念的美好時光。對於這位老人,難道不也是充滿回憶嗎?

像這樣一個人老去,日本人不稱它是「孤老」,而是「獨立老」,獨立自主地老去,是不是自立自強多了?是不是心態健康多了?

一個人老了怎麼辦

image source:flickr/總統府

老人就是喜歡住在老宅

調查統計,老人最想要的老去,是不給子女添加麻煩,所以即使又病又弱,很多老人都寧願自己住在老家的老宅,一個人過日子,為什麼?

那是他的家!在他的家裡,他是老大,他做主,愛怎麼著就怎麼著,誰也管不著,就是舒適與自在。

但是子女一回到父母家,看到父母無力整理家裡,雜物堆得到處;看到父母沒法照顧三餐,冰箱裡盡是腐臭的食物…感到一種敗壞與死亡的氣味,有的想逃,有的想把父母接來跟自己住,盡子女之道,可是父母都不願意,理由只有一個:

就算是老了,他們也想要活得有尊嚴!活得自我!活得完整!

在子女家,他們是借住,是客人,是最小的、最沒地位的,自在不起來。即使你對父母儘量和顏悅色,他們仍然覺得在看你的臉色過日子,心裡就是不舒坦、就是難堪。這是老人寧願住在自己家裡的原因,即使一個人生活極其困難與不便。

當然,如果子女想要和父母住,照顧他們的生活,父母沒講出來的心底話是,「孩子,回來住吧!」也就是說,他們希望住的地方,是自己的家裡。

北漂兒子的孝順情結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有些母親聲淚俱下,談年輕人北漂現象,雖然他們是談南北與城鄉差距,但是我個人不表贊同,因為孩子一旦長大,父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唯一就是放手,讓孩子獨立,追求他們的人生。這種眼淚攻勢,只會造成子女內心的愧疚與不安。

有一名職業軍人一家四口住在台北,他後來轉到學校擔任教官,才45歲就可以退伍,領終身俸,於是急急辦退伍,打算攜家帶眷回南部老家,當孝順的兒子,照顧父母。可是太太不願意,因為她是獨生女,也有日漸年老的父母,也想留在台北照顧他們。為了這件事吵了一年,你猜結果是什麼?

離婚!

兩個孩子,一個國一、一個小五,為了照顧父母,整個家不僅毀了,還分隔兩地,一年見不到幾次面,至於嗎?於是我問這名職業軍人,他的父母究竟有多年老,這麼需要他拋妻棄子,回去照顧他們?

不過是70歲!

自從他15歲讀軍校以後,就離家住在部隊裡,後來為了遷就妻子才住在台北,他覺得很不孝順,把父母丟在南部數十年,倚門望眼欲穿,期盼他早早回去「全家團圓」。現在中年了,也該回去照顧老年的父母,否則他很難想像父母要如何孤單無助地老去。我忍不住問他,以後他自己也會老去,怎麼辦?

「我會再婚,就有人照顧我。」

但是這次他學乖了,前提是配偶要跟父母同住。他都一把年紀,還要與父母同住,到哪裡去找這樣的配偶?他想也不想就說,外籍配偶也可以,既年輕又肯吃苦耐勞,一定可以照顧他到終老。

做好三個準備

所以,對於「一個人老去」的觀念若是不改,就會「禍延子孫」。

單身未婚的人,一定是一個人老去;就算結婚,一半機率是配偶先走;即使有子女,現在生得少,未必在身邊,因此「一個人老去」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要做的不是找另一個人來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到最後一天。

有錢、有健康,而且懂得生活,是每個人老去,一定要準備好的三件事。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和網站都可購買

- 博客來 https://goo.gl/uzEGpG

- 金石堂 https://reurl.cc/Ob5Wvy

- 誠品 https://goo.gl/DhCcHe

-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 https://goo.gl/GLKKXs

延伸閱讀

全球時事變化莫測,火速追蹤大數聚FB,給你不一樣的角度觀點

 追蹤大數聚

一個人老了怎麼辦

沒有子女的老後 一個人也能幸福終老?

康健雜誌第162期│文/黃惠如

目前四十歲上下、1970年前後出生的人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這個世代將會面臨孤獨變老的人生。根據推估,未來全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一個人,沒有家庭、孤獨變老;就算結婚有子女,也是「假性子女」,無力或無意願住在一起,配偶去世後,也是一個人。為了解30~49歲中壯年對老後的想法與規劃,《康健雜誌》與東方快線合作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子女的老後,將面臨「照護不足」、「無處居住」、「孤立孤獨」、「經濟貧困」等四大困境。

《康健雜誌》無子女的老後危機意識網路大調查

單身、無子女中壯年過度天真、準備不足

老後面臨「照護不足」、「無處居住」、「孤立孤獨」、「經濟貧困」四大困境

目前四十歲上下、1970年前後出生的人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這個世代將會面臨孤獨變老的人生。根據推估,未來全台灣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一個人,沒有家庭、孤獨變老;就算結婚有子女,也是「假性子女」,無力或無意願住在一起,配偶去世後,也是一個人。

為了解30~49歲中壯年對老後的想法與規劃,《康健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子女的老後,將面臨「照護不足」、「無處居住」、「孤立孤獨」、「經濟貧困」等四大困境。

困境一-照護面:機構、人力不足

《康健》調查發現,無論有無子女,30~49歲的受訪者,都有很高比例(75.5%無子女的人、65.5%有子女的人)擔心老後生病時,沒有人可以照顧(表1)。

值得關注的是,無子女的人老後需要照顧時,接近半數(47.6%)還是希望住在自己家裡,用自己的家具、看自己的書,去熟悉的市場買菜、去鄰近的公園運動,由居家服務員到府照顧;超過四成(44.1%)則選擇住養護機構,可見這世代近半數不排斥機構(表2),和現在老人大量使用外籍看護、排斥機構,大不相同,未來也將衝擊機構的數量與品質。

其實家庭照顧功能萎縮,由國家介入照顧老人已是世界趨勢,政府未來還需規劃更多元、質優、量足的照護方式,才能照顧這些人的老後。

困境二-居住面:沒人要租屋給單身老人,養老院又住不起

現在的老人多數擁有自己的房子,但40歲上下的世代至今還有很多人買不起房子,老了之後,崔媽媽基金會統計有九成房東不願租屋給單身老人,不租房子去住養老院,以民間經營的養生村為例,入住保證金每人至少500萬元,也有可能連保證金也繳不起。《康健》調查顯示,沒有子女的人老後,除了住自己家裡(48.8%),有21.7%想和朋友住或住附近,也有20.2%想去住老人住宅,顯示未來老人居住的模式將變得更多元(表3)。

許多獨居一人最怕眼下活得自由自在、快樂無比,但老後一個人且變得孱弱,尤其孤獨死報導充斥,更讓人心驚膽戰。孤獨死本身沒什麼好怕,不論已婚未婚,最終人都是一個人,即使有伴侶,到頭來還是一個人。不過同樣一個人,有的過得很享受,有的人卻過得很孤單,這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最重要的就是交友活動的「友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經到過台灣的文豪島崎藤村說:「老後要有三、四個朋友!」這是很真確的話,無需交遊滿天下,年紀越大反而越要斷捨離一下虛禮人情,否則太多紅白包負擔會拖垮經濟,只需要三、四人,十人以內就好,可以小小的呼朋引伴,即使有人聚會、出遊時突然不適或有事缺席,至少還有兩、三人。老後就跟搭上東方快車一樣,即使發生凶殺案,還是得繼續奔馳下去,這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始,不是遺憾,也不必愧疚。

一個人生活是至高無上的自由,門鎖一卡上,誰也管不著裡面什麼模樣,洗完澡,一條毛巾就夠了,先喝杯啤酒或冰水再說,沒有比這更寫意的了。這樣獨居了五十幾年的隆子,沒有結過婚,從來沒有任何悔意,不過最近覺得生活圈裡還是要有能託付居家鑰匙的朋友才好,因為曾經有次發燒到四十度,爬不起來,想去附近便利商店買瓶運動飲料都沒辦法,但為這樣的事又難以叫遠方的親友前來。

因此,「友活」不僅僅是交友而已,最好大家互相搬到附近居住,甚至也有許多獨居的好友花了幾年工夫,一起住到同幢公寓裡,或一起分享同個院落裡不同房間,這樣一來,一方面減少日常生活的一些負擔,又可各自過自在的獨居生活。日文說的「湯菜不會冷掉的距離」,最適合老後的彼此呼應。

友活可以從同樣嗜好、興趣的地方開始,最好是同一社區,出入同一寵物café,或陶藝教室、攝影教室、料理教室等,或是常常在家附近散步,好好打聲招呼,這樣有點小事就能互相拜託,就像有些小店偶爾掛出「外出中,客人有事請聯絡○○○」,有誰好久不見,多少會問候狀況,但互相尊重對方的獨居,不搞到貼身擾人程度。

在日本,許多獨居者首先會加入社區活動,如義賣會、傳統祭典、社區菜園等,透過活動就能結識附近值得交往的人;或去區公所搜尋社區的學習資源,像免費的英語、氣功、瑜伽、書法、園藝等教室,算是一石二鳥,既可學習新事物,又可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外,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但朋友的朋友一定是朋友,因為物以類聚,有時朋友的朋友更適合當自己的朋友。不過第一次一定要好好打招呼,邀介紹認識的朋友一起來,才不至於發生「橫刀奪愛」的誤會,而即使自己的朋友跟另外一位朋友變得要好,也要有度量地表示:「真好,你們兩人都愛騎單車,又住得近,要好好互相關照呦!」

當然,也可以透過網路世界如SNS來友活,例如各自準備小菜紅酒,以視訊開女子會、男子會,不過總不如面對面來得過癮,且比較容易產生連帶感。其次,不論虛擬或現實友活,時間最好固定,養成一種固定問候、傾訴的習慣,也是老後重要的網絡。

友活的最大要訣是嘴巴甜一點,才不會討人厭,年輕時批判性強的烏鴉嘴沒關係,有了人生閱歷,就要討人喜歡才好,打招呼時不妨無傷大雅的多一句:「你的山茶花今年開得很茂密、很美!」「你的貓咪好像還在長大呢!很有元氣!跟你一樣!」等等,互相鼓勵一番。

常常遇見一些看起來不錯的人,記住他們的名字或對方寵物的名字很重要,像我雖然不擅長記臉、記名字,就不斷努力,拿到名片或聽說名字後,當天說話時便不斷提到對方名字,自然記住了。說話不要老用「你」「他」之類的代名詞,也是防止老化的重要手段。

友活還包括維持朋友關係到最後,要訣是不要過度忠告對方,即使對對方人生或健康等有重大影響的事,也要委婉說明。不是朋友就非得聽你說話才行,太強勢的人反而會推開所有人;另外,不要道聽塗說,以散播八卦紓解自己的鬱悶,否則就可能失去一人老後最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老了怎麼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塊文化《最高!極品1人樣》

責任編輯/李頤欣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