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每次回到有人在家,我都會去翻翻空屋筆記後面的留言,很久沒收到質疑聲了。

如果不用工作,不用賺錢就有辦法活下去,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一個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嗯....我啊。

曾經度過幾乎不賺錢,也不花錢的生活,我的確沒有必要特別去做什麼事情也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是,如果你的生活中缺少了工作賺錢這一塊,你就會多出異常多的時間。就算不需要工作,你也會想找事情做啊。只是,如果擁有了不需要工作也可以活下去的條件,我們就可以嘗試做真正有興趣也比較有意義的工作,而且還擁有可以不爽不要做的自由。

所以開始辦免廢市集,開始誘拐外國人去學校,甚至出版不會有版稅收入的無價書,開始做各式各樣不會賺錢的事情。

為什麼要做這些不會賺錢的事?

因為很有趣啊。

無條件基本收入可以是一種方式,直接無條件發給所有人足夠維持基本生活開銷的收入,讓人們直接用這些金流維持經濟的運作,當然,想賺錢的人可以賺更多的錢。其實,想想因此而省下來的大量來自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對各種補助款的審查、行政、報告、核銷和宣傳等等的成本,其實真的非常可觀耶。

不過,無條件基本收入畢竟需要依賴政府跟法律,比較傾向無政府主義的我,其實就只是想要透過分享各式各樣資源有效利用以及各式各樣生活的可能性,讓大家發現原來要滿足自己的食衣住行並不一定需要花那麼多錢,要過幸福快樂的生活,也不一定需要賺那麼多的錢。

當人們發現要維持自己"好好生活"所需要的開銷變低了,才比較有機會思考自己是不是可以去做自己覺得比較喜歡,比較有意義,同時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工作或生活模式。

坦白說,如果這個社會越來越多人不是再是為了"養活自己"而工作,而是為了"服務別人"、為了"讓自己覺得有價值"或是為了"好玩"而工作,這個社會應該會變得越來越可愛吧。

很有趣的是,許多人不支持只用最少的工作維持自己基本生活開銷的躺平族,卻崇尚貸款投資股票炒房致富,靠著收房租股息過著財富自由的生活。

如果投資股票炒房地產可以賺得比工作還多,那誰還願意工作?

這個問題可能更需要被討論吧。

人們好像很恐懼如果很多人不工作的話,那這個世界就完蛋了,但我真的不那麼覺得耶......

稍微看看這個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工作,很大的比例不是在消耗資源、製造垃圾,就是在鼓勵人們消耗更多的資源、製造更多的垃圾,大家越認真工作,就有越多的山林被開發,土地被破壞,資源被開採消耗,還有越多的奴隸被剝削。

如果人們都不工作的話,人類也許會衰弱,過得很不好,但我想......這個世界會過得很好的。

還記得前年疫情發生的時候,世界各地的環境得以好好的修養,北京空氣變好了,海龜產卵不受到干擾,森林、石油和礦產的開發也減緩了,過去每年花無數金錢都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只要讓大家不要工作就可以了。

這麼說來.....

比起無所事事,很多人的努力工作對世界的危害反而更大

不是嗎...

盡可能用更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 曾在克羅埃西亞跟嬉皮們佔領空屋,見識到社會的浪費後,開始試著盡可能不消耗資源的生活。在台灣環島兩年後,目前人在歐亞旅行,一邊拜訪各地的學校跟學生分享,一邊拜訪各地的組織跟人物,記錄他們的故事。

如果你期待讓更多有趣的外國旅人到偏鄉去跟學生分享、互動;期待免費商店、共享糧倉及剩食餐廳在台灣各地出現;期待更多國內外用禮物經濟無條件地為人付出的傻瓜故事;或是期待看到我出國時,在世界各地拜訪學校跟組織的故事,歡迎支持這個你想看到的未來。

我有个同事工作特别的认真,但是领导就是不喜欢他,一年之后他就被扫地出门了。

当初之所以把他招进来,是因为觉得他这个人做事特别的踏实。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每天的工作从来不需要任何人操心,布置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做完了直接把结果交给领导就好。

在头两个月领导还很喜欢他,可是随后领导对他的感觉慢慢变得越来越反感了。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因为时间长了,他依然不和领导交流,这让领导有些不爽。不是说他工作做得不好,而是领导实在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布置哪些工作给他。

他虽然是在做工作,但是领导不知道他的进度,只能被动地等他做完了来主动找领导,但是中间的过程却永远不被知道。这就导致领导没办法在中间对他的工作作出任何的指导。

你想一想,每一个员工在做什么,领导是想知道的,或许不是因为太官僚,而是领导想更好地把握整体的工作节奏。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可他作为团队的一员,去从来不和领导说什么,就连平时的寒暄都没有,时间长了又怎么能还会得到领导的喜欢呢?

就这样,他从领导喜欢的一个小伙子,变成了领导特别讨厌的一个人。最后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他肯定是做不了多久的,于是就被公司赶了出去。

所以努力工作的人为什么不讨喜呢?不是因为你工作做得太好让别人不喜欢,而是因为你没有这种团队的意识,没有大家都是一个整体的意思,你永远像在单打独斗一样,永远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但公司不是这样的,公司永远是大家一起在做事,你的不配合只会让其他人的工作开展得不是那么的顺利。

尤其作为领导来说,如果一个团队发展的不协调,那么他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的团队尽量协调,团队全体力量的加强,才是领导最终想要看到的。

我们总在说情商很重要,但有时候真的不是情商的问题,是你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这些东西难道还需要用情商去考虑吗?很简单的问题,但有人就是做不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外资持续流出,人民币继续贬值

莱纳你坐啊

2022-10-20 18:10:50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各省代表团讨论党章修正案(草案)透露的几个信息

政知新媒体

2022-10-20 19:57:20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深圳数千跨境公司关闭!大卖无力偿还近千万贷款,2栋大楼遭查封

肖战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2-10-20 13:20:12

努 力 工 作 為 了 討 生 活

重磅信号!普京还是宣战了!

大嘴说天下

2022-10-20 20:57:05

《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在新書中提到,在華人推崇努力的文化裡,「過度努力」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它甚至被完美掩蓋在高收入與不凡成就裡。但,每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靈魂受創、傷痕累累的大人啊。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因為過度努力的人,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

你總是不停歇地往前衝刺嗎?
因為你恐懼一停下來,你就不夠有用、不夠好、不夠優秀……

◆「心理師,你難道不能直接告訴我如何解決我的恐慌嗎?你們沒有SOP嗎?」

◆「我為了父母,已經整形到連我自己都不認得了,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要(愛)我?!」

◆「我已經好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夠?可是我已經累到要崩潰了……」

無愛碎裂暴虐的童年處境或家族不能言說的禁忌,以無聲的方式,凌遲他們一生。他們甩掉弱小無助的童年自己,以不停歇、不喘息的或戰鬥或逃離的方式,面對生命。成就與薪水、他人的讚賞與喝采是他們肩上的勳章,但他們卻覺得生命蒼白又貧瘠,也總在深夜裡,自我不斷被囓咬與啃噬,甚至罹患各種上癮、恐慌、暴食、憂鬱……為什麼他們已經如此努力,拚命讓自己有用、夠好,卻仍無法擺脫空洞人生?

「不夠好」,這句話很傷人,也很毒,可惜的是我們很少有防疫措施

賴芳玉律師在看了《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之後為書註解:「不夠好」是自我要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外在造成的壓力?很難說清楚,畢竟整個追求成功的文化裡,哪個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師長們以各種形式來告訴你「不夠好」,我們更常被這三個字體罰、辱罵、嘲諷或貶抑。長大後,被職場主管、老闆、客戶,甚至情人或伴侶嫌棄不夠好。男人被唾棄錢賺得不夠多、成就太低,女人被嘲諷不夠溫柔體貼、賢妻良母。好吧,這個社會沒放過任何人,就是指著你的鼻子直言:「你不夠好」。

整個社會,不是虎爸或虎媽當道而已,而是已經建構出隱形的「虎社會」。所以當你有童年逆境,就如雪上加霜,所有的逆境都指向一個原因:「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我」。當這個觀點內化成自我價值時,再優秀的菁英都還是與自卑情結相伴,形塑出各式各樣的創傷因應措施,就像這本書提到的購物欲、冷漠疏離、自戀、暴食症及恐慌症等。

我們始終認為可以更好一些,為了更好的自己,數度耗盡了自己

歉疚是一個祕密的洞,我們都曾長久生活在罪疚的深淵裡。感到歉疚,是否是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日常的柔軟亦可以承接我們,我們不必挖掘祕密的洞,讓自己墜落下去?沒人告訴我們,傷痕、痛苦、失敗、挫折並非人生的汙點,而是使我們獨特於他者的可能?更或許是沒人告訴我們,生命所遭遇的苦痛艱難,其所留下的傷痕是辨認自己的方式,而非反覆鞭笞自我的刑具?若能沿著這些痕跡,撫摸其紋理,理解並寬容自己,最後即能從傷痕裡映照出自己真實的模樣。──陳曉唯(作家)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傷口。這些傷口,會帶來一些難耐的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會隔絕它,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

而諮商心理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願意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

「嘿,沒有關係的,要面對、承受這些真的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陪伴著我,真的是辛苦了。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於是,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我只是,不想麻煩別人,要求自我而讓自己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

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或是害怕失敗與犯錯;倒不如說,也擔心犯錯或失敗的時候,會麻煩到別人。

怡琪是一家數位產品公司的高階主管,需要每週檢討數位產品的銷售狀況,並且隨時調整行銷策略與優化產品的內容,讓產品能夠更有競爭力。由於該市場競爭激烈,最近甚至因為疫情漸漸萎縮,讓怡琪十分焦慮。

「比如說這些產品,只要銷售得不好,或是有人留言,說體驗感受不佳,我都會非常擔心。如果因此需要開會討論這些事情時,我會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完善,不夠認真、不夠努力,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真的是太糟糕了!」似乎想起那些經驗,怡琪的臉皺了起來。

「所以我很投入工作的每個細節,腦中時常出現各種模擬、未雨綢繆,一次又一次的檢視,避免有人可以挑出我的錯。」

當然,如此要求自我、追求完美,形塑出認真又負責的性格;高自我要求也反映在能力上,因此很難在工作上不成功。只是,也付出了一些代價。

怡琪發現,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市場的狀況越來越難預測,她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整天惴惴不安,永遠都覺得自己有事情沒有考慮到、可能讓事情變糟,一發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在和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一些狀況。她發現,自己完全不想與人互動,常擔心別人覺得她「沒有用」、「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有時甚至懷疑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懷疑「自己是否的確能力不足,才會一直無法有所突破」?

內心那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它總是黏得這麼緊

「『的確』是能力不足?所以你一直很擔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嗎?」聽到了關鍵字,我忍不住問。

「是吧!所以我才會那麼努力啊!」她笑了,但眼眶濕了。

「不過,聽你剛剛描述,在這個職位以來,你的各項表現都很好,不是嗎?工作也一直很順利,而且還是同階主管中最年輕的。這些肯定與實際的客觀表現,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人可能被我『暫時的表現』給騙了吧!因為我能力不夠,所以我才需要非常的努力,用來補足那些不夠;有一天,我會被他們看破手腳,發現我根本『德不配位』,能力根本配不上這個職位,大家都會覺得我很假,而且就算我出錯,別人也不見得願意幫我,還會覺得我很麻煩。」

怡琪閃著淚光。「所以我得很努力,得很努力才行。不能出錯,不能有任何一次決策的錯誤,不能沒有成功。」

不得不努力,不停地向前奔跑,像是被什麼追趕著一樣。想要逃開的,可能是內心那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它總是黏得這麼緊,很難甩開。所以,我需要再努力一點才行,不能停下來,否則被它追上,我就完蛋了。

「你曾經想過,關於那些成功,你能做得到,是因為你的能力好嗎?」我很好奇,對於這個「暫時的表現」,是否從來都只是造成她焦慮的來源,而沒有給她一點點肯定與鼓勵?

「應該這麼說。我想,我大概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做到一些事。不過很奇怪的是,每次要重新開始一個任務時,我並沒有因為之前的成功經驗而安心,反而會覺得,如果我下次做不到了,那怎麼辦?」

「如果下次我做不到這麼好,那怎麼辦?」這句話顯然對怡琪有極大的影響。話中的恐懼,似乎代表著,怡琪不太敢相信自己夠好,能夠維持這樣的表現;也代表著怡琪一直掛念著,別人對她的表現,永遠都有著極高的期待與標準。

而且,別人很容易對她失望;而如果對她失望了,就會發生很恐怖的事。

於是,這種覺得「不能讓人失望」,但又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看破手腳」的壓力,一直壓著怡琪,讓她死命地做好每件事、預測每個細節,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挑不出毛病。

那麼,自己就安全了。既不會被人「發現」、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也可以不造成別人的麻煩,可以繼續維持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繼續維持這個完美的「假我」:

永遠成功、永遠完美,永遠堅不可摧,永遠不會出錯,也不會失敗。這樣的自己,是好的,是別人期待的;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好,就會安全了。否則,讓別人失望的自己,可能會被瞧不起、被嫌棄、被覺得麻煩,甚至被傷害。

不要想著「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是問「我自己想要什麼」

對怡琪而言,每天,她忍不住懷疑自己,又「不得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期待與要求,因此整日惶惶不安,就像每天都在接受測驗,測驗「自己夠不夠格在這世界有個位置」;所有的成就與成功,只是對內心焦慮暫時安撫的麻醉劑,而非是能夠化成自我肯定,甚至自我價值的禮物。

於是,越成功,越害怕:越被人期待,越害怕讓人失望。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成為推動自己進步,卻也是傷害自我價值的關鍵。

因為,當我們一直都在問:「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自己想要什麼」時,所有因而得到的成就,是給別人的交代,而不是自己的引以為傲

所有在意他人的努力,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反而變成了傷。……

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件不容易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寫道:要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脆弱與恐懼、改變自己的慣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當我們沒辦法與自己的內心接觸,就沒辦法正視自己的恐懼,「過度努力」,只是面對恐懼時的一個習慣,一個想得到安全感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而已。

當我們沒有好好地感受與思考,這個「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讓我們感覺到:「我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讓我擺脫現在的困境。」

二○二○年,對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我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者期盼著他人的照顧,或者失望著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後在這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1. 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
  3. 即使你不是父母最愛的孩子,但你仍然是被深愛、被重視的。
  4. 孩子,面對自己不能理解的可怕情況,會用各種方式逼自己適應,只為了能生存下去。
  5. 為了生存,孩子只好內化父母的標準,變成孩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孩子的個性之一。
  6. 「即使你身上有和你父母類似的特質;你個人的意志、你的選擇,都會讓你跟他們不一樣,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你不會複製,也不需要複製誰。你,就是你自己。
  7. 「你像爸爸,也像媽媽,你也是你自己,有他們兩個都沒有的部分。然後,你終於可以不再當爸爸的替身,不再成為媽媽的未來,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好好的,讓你自己滿意。
  8. 這麼努力的你,怎麼可能不好?迷失在別人目光與評價中時,記得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感受為主;我們就有力量,可以抵擋外在世界的不友善。
  9. 瞭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最難的。
  10. 不論你們是否愛我,我都想好好愛著自己,給自己一點溫柔,可以愛著這樣的自己。

諮商心理師周慕姿的新書《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若在讀這本書時,你有機會靜下心來,能與這些案例的主人翁,一起慢慢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深處,瞭解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那些情緒、感受;而後,願意給自己一點理解與接納、溫柔與問候,那就是周慕姿最想要分享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