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學 如何 幫助 了 我 ptt

作者chi1231 (騏騏)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

時間Thu May 24 10:51:12 2018

對我來說,這本書跟《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很像, 是本行銷力道大過真實內容的書。 雖然不能說書名殺人, 因為它也真的是在談作者如何透過在哈佛唸的心理學幫助到自己或身邊的人, 但不得不說,這書名真的下得很強大, 讓對「心理學x生活實踐」感興趣的讀者, 基本上都會對它產生好奇,而穩穩拿下銷售量。 大概是基於作者本身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經歷使然, 這本書的大眾取向很強,文字淺顯、版面輕鬆舒適,又時常穿插可愛的插圖, 對廣泛讀者來說,都是一本讀起來不會有負擔、又可以稍微學到一點東西的書; 但相反地,在深度上就略顯不足。 所以會比較適合剛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 想知道心理學如何應用在生活中的人來閱讀; 如果是已經對心理學有基本認識,或是已經在大學有修過心理學相關課程, 這本書就顯得太淺了,比較像在看作者個人小故事跟雜談而幫助不大。 佳句摘錄 ♦ 不要穿得像現在的自己,要穿得像你希望成為的自己。 ♦ 最好的狀態,就是讓自己看起來憨厚,但其實內在細心。 ♦ 一般人常把「社交友善」、「聰敏能力」這兩種特質視為互斥。 例如待人和善的人,常被視為較缺乏能力;而看似厲害的人,則常被認為難相處。 圖文網誌版:http://chibaby1231.pixnet.net/blog/post/4791459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2.56.2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7130281.A.120.html

amma5420: 看完這本書的感想是:心理學不是要人做真實的自己,而是 05/24 12:06

amma5420: 要讓自己社會化,穿上社會的面具,才能夠生存。 05/24 12:06

amma5420: 蠻適合要在職場上嶄露頭角的人閱讀的。 05/24 12:06

Kenise: 推 05/24 17:38

DOGEGG: 探索人性心理 先了解正念核心觀念 心智更成熟! 08/11 15:03

作者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看板book

標題[心得] 《這才是心理學!》資訊爆炸時代破除偽

時間Sun Feb 9 19:52:24 2020

圖文好讀版本: https://notebookpage1005.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html?m=1 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 讀完《行銷前必讀的購物心理學》,我開始想涉獵更多心理學書籍,於是找到幾年前沒看完 的這本《這才是心理學》電子版本,驚為天人。這本書寫的非常淺顯,但卻帶出許多重要論 點,這並不是一本單純論述什麼是心理學的書,而是教導讀者如何用科學角度看待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比過往更需要心理學?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心理學難以與科學畫上等號,大眾聯想到的是坊間流傳的心理測驗, 激發心理潛能的超貴工作坊,甚至有些人可能會把心理學與占卜、通靈畫上等號。然而作者 表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所謂科學,就是可以接受嚴謹公開討論和驗證的知識,任何知 識如果只有單一團體知道,不能接受公開的檢視和批評的,或是只是宣稱有重大發現,但還 沒有被眾多公信機構認可的,都不能算是科學。 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中,我們無形之中都建構了自己的的心理學理論:包含我們如何看待自 我、以及如何待人接物處事,這些觀念深受世俗智慧的影響,慢慢成為所謂的常識,左右每 天我們的行為舉止。 但這一些世俗智慧組成的「心理學」真的符合科學的定義嗎? 例如從小我們常常被提醒做 事要三思而後行且欲速則不達,但遇到機會為何又是機不可失,要趕緊把握?如果今日事今 日畢是正確的,那船到橋頭自然直又該如何解釋?在我們生活中滿天飛的迷思,正如這些世 俗道理,最大的陷阱是無法確認真假,無法證偽的論點深深影響日常生活和處事邏輯,也因 此我們需要符合科學定義的心理學,幫助我們重新形塑自我以及對待他人的行為認知。 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理解心理學的科學思維。不僅僅是了解心理學如何得到結論,更要讓 自己免除偽心理學的禍害,分辨真假說法,在這個假新聞滿天飛的時代尤其重要,這本書就 是要讓我們了解這些心理學的科學的思考方法,我認為這些方法不只用在判斷心理學,對於 提升日常判斷也有所助益,以下我整理了這本書我認為最值得的論點提供參考。 1.可證偽性 所謂可以驗證的理論,是需要可以驗證這個理論有錯的可能,才叫做可以驗證,以邏輯推演 來說,如果我想驗證一個理論但根本不知道怎麼確認他是錯的,這種理論不就永遠無法知道 對錯了嗎? 這看起來似乎很顯而易懂,然而不可證偽的理論卻充斥在心理學中,著名的佛洛伊德理論是 透過人類事後行為進行解釋,由於解釋的事情已經發生,不能達到科學的預測目的,所以以 此推論,佛洛伊德理論也是不可證偽的心理學。 可證偽性帶給科學最大的價值是容許犯錯的空間,針對一個爭議性的理論,如果能夠證偽, 我們便能知道這這個理論孰是孰非,更往真相邁進一大步。可證偽性代表客觀的標準,一個 可證偽理論之所以讓人相信,正是因為他經歷眾人長久有以來紮實的檢驗,不管是同儕評論 (peer review)、反覆實驗、或者各種質疑討論,從錯誤中慢慢修正成更接近事實的理論 。反之,不可證偽的理論之所以那麼容易建立又使人深信,因為只要塞入一些模糊的術語, 似是而非的因果關係,例如美國政府事先就知道911恐怖攻擊,沒有人有辦法證實他錯,很 多人卻會深信不疑。 我想起了許多偽科學的健康理論,與滿天飛的假新聞,建構假新聞假科學理論亦如反掌,誰 能證明他錯?但如果有人深信卻禍害無窮,傷害的可能是人的健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深信一個新發現/新理論並採取行動之前,思考這個新理論的 可證偽性不可或缺。 2.避開愛因斯坦症候群 談到假新聞,就不能不談愛因斯坦症候群。大眾總是期待科學能有大躍進的發展,如同當年 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一樣,是「空前未有」,是「首次突破」的,這往往也是媒體與大眾期 待的所謂創新之舉。 但這個世界真的有這麼多空前突破的創新嗎? 一個新的理論或發現,必須在先前已建立的 已被認可舊領域上發展,也要能說通既有的舊證據,才能確保科學理論是不斷成長的。 「科學是一種累積似運作,特性之一就是有許多人參與,而我們是以這些人能幫我們理解自 然界的程度,決定他的貢獻,沒有單一的個人,可以憑其特殊地位而主導科學進程,且不允 許只有少數人才享有的特殊知識之存在。」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並未捨棄牛頓力學的理論基礎,而是解釋更多原本理論無法解釋的地 方。所以如果一個新理論宣稱既有的舊理論與證據都不需要檢視、都不存在,只要用發現的 解釋來取代,那麼他很有可能是極具偏頗的偽科學(偽心理學)。 媒體可能三不五時就會公布突破性進展,或是又出現心理學新療法,大部分的新發現僅是療 程之中出現新的實驗發現,根本尚未成型為理論。根據「證據交集」原則,科學或心理學理 論必須經過漫長的驗證,不是單一一次實驗結果就可以化為結論運用,唯有一連串的實驗證 實一個理論確實成立,而且同時可以駁斥其他相反理論,才可以得到有力結論;同理,單一 一個反例不代表這個理論就不成立,每個實驗都能存在缺陷和偏見,最重要的還是根據證據 的交集與累積做下合理的判斷。 3.個案不具有科學價值 個案研究是指對少數人的案例做觀察性研究,曾在早期心理學有較大的啟發,但作者認為, 隨著科學方法的進展,因為個案僅具部分代表性,所以無法給出合理且嚴謹的結論。 不僅如此,個案研究其實正中許多人類常犯的偏誤下懷,像是安慰劑效應:只靠著告訴病患 正在進行治療,就可以讓病患有治療效果。因為個案描述太容易取得了,我們很難區分在那 些宣稱好起來的病患中,哪些是真正有療效,哪些是因為安慰劑效果。 沒有什麼事情比起身邊親近的家人描述他們親身經歷的事情更令人深信不疑,鮮活的案例總 能激起人類的情緒與共鳴,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影片與照片引起情緒的程度總超過文字,最 像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例子: 大部份人害怕飛機失事,總是掛記著一張張失事可怕照片, 卻忘記其實開車的死亡率其實遠遠高於飛機,只因為飛機失事的可怕是更加鮮活的案例,也 因此使媒體大幅渲染,造成人們對風險的偏誤認知。 也許有些人覺得偏誤認知沒有太大影響,作者認為最大的代價是「機會成本」,如果浪費時 間去相信並執行因為鮮活案例而相信一件偏誤的事實,一無所獲之下,也浪費了真正去執行 正確而有用事情的時間。這並不是說個案沒有價值,而是個案的發現不能當科學理論的依據 ,個案更適合用來舉例、使人能更容易理解該理論中抽象的細節,因為人傾向對鮮活案例有 更深刻的記憶性。 我的反思:關於科學與偽科學 這本書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很多,但我認為最值得討論的是作者認為心理學也應該符合科學 的嚴謹定義(可證偽性、具有過去理論基礎、非以鮮活案例為理論基礎)。如果這個前提成 立,仔細檢視大部分的自助心理學書籍沒辦法讓人信服,因為這些書大都來自「個人經驗」 或鮮活案例,書中隱含資訊例如:只要做X,就可以變成Y等速成訣竅,但當真如此嗎?如果 連心理學理論都還沒有結論(甚至無法用實驗證偽),我們又如何能確定單一成功案例可以 複製? 針對人們急切而想要的東西,例如成功、健康、金錢,並沒有單一速成解方可以達到,但人 們太過於急切渴求簡單捷徑,卻成為偽科學商品溫床。 也許有人會說,並非所有東西都有成本、時間去證偽,去用數據精準且科學化的方法證實, 但針對影響我們生活巨大且足以改變行為的理論,是值得付出時間與心力去追求接近真相, 現在科技發達且數據更加容易蒐集的時代,也使這個可能性大幅提升,有了數據便可以測試 、去實驗或追蹤自己想像理論真偽,到底這種行銷方法有效嗎? 這個新醫學療法成效如何? 不靠個案、不靠親友鮮活案例描述,也不受媒體渲染影響,從真正的科學數據分析中發現錯 誤,修正的速度也更快。這本書探討的心理學方法、或說科學方法,給科學分析(數據分析) 這件事賦予巨大意義: 如果我們真正重視眼前的問題,不論是關於工作、生活、健康、未來 趨勢,為什麼不能多花點時間心力去追求「事實」? 收集資料、清理資料、比較研究結果 曠日費時,但至少這樣的結果可以讓我們付出更少的機會成本。 當然並非所有問題都是科學可以解答的,所以宗教、哲學仍具有價值,但思考科學與偽科學 的精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 對於自己的所見所信,要持續反思、謹慎行動,並且在可及範 圍力求真相。 書寫觀點.tw: https://notebookpage1005.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38.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1249146.A.F96.html ※ 編輯: notebookpage (59.115.138.69 臺灣), 02/09/2020 19:56:35 ※ 編輯: notebookpage (123.194.156.115 臺灣), 02/09/2020 20:57:55

koiick: 感謝您的分享! 02/09 23:19

vivihk215: 看過這本,真心推好書! 02/10 11:47

azcookie: 感謝分享 02/10 12:34

applewarm: 這本不錯 02/10 16:25

psion: 推個用心 但是可證偽並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高標準 02/10 16:39

psion: 所有自稱科學的學科裡面 心理學的實驗再現性是最低的 02/10 16:40

DarthRaider: 不同的學科對各科學原則會有不同權重,可證偽在心理 02/12 06:16

DarthRaider: 學有一定重要性,幾年前被說再現性低的事反而更支持 02/12 06:18

DarthRaider: 為什麼大多情況還是要看一下可證偽性。這本畢竟成書 02/12 06:22

DarthRaider: 時間較早,且定位是給初學者。如想認識後來其他的方 02/12 06:24

DarthRaider: 法論,推薦陳瑞麟老師的科哲著作,也有臉書可追蹤 02/12 06:25

notebookpage: 感謝分享!其實書中作者有回覆對於心理學無法重驗 02/12 21:38

notebookpage: 的爭議,主要提到其他領域重驗失敗率也跟心理學相 02/12 21:38

notebookpage: 當,且大部分理論是先建立再慢慢修正起來的。 02/12 21:38

lytt: 好書給推 02/20 07:45

DOGEGG: 探索人性心理 先了解正念核心觀念 心智更成熟! 08/11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