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 土 之 濱 莫非 王 土

文/樹兔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十六個字,四字句並排,典故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乍看之下,這樣睥睨一切的氣場,和《詩經》「溫柔敦厚」的特色互相衝突,但條列前後文就不難明白問題何在:「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很明顯,作者是在抱怨勞逸不均,一樣是在天子的土地上,一樣是天子的臣民,為什麼我的責任特別重、付出特別多?《孟子.萬章上》解釋:「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孟子解《詩》,準矣。

《韓非子.說林上》引用該句,詩句的詮釋已經讓人抓不著頭緒:「溫人之周,周不納客,問之曰:『客耶?』對曰:『主人。』問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也誦《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則我天子之臣也,豈有為人之臣而又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這段故事又稱「溫人之周」,被後世認為是據理力爭的典範,然而這是後世人的誤解。

溫人持論,道出了周天子既然君臨天下,根據《詩經》「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溫人當然是周天子的臣民,絕對不是外人。這套說法強詞奪理,溫人是要替自己開脫。

秦漢帝國制度出現以前,基本上是封建制度。「周」不過就是當時已知文明世界的共主,後世所謂的「古中國」,到東周時期已經失去了共主的威望與實力。戰國時期,你是秦國人、齊國人、楚國人、趙國人、周國人,大家分得更清楚,東周不過是愛面子,明明僅剩下一塊不大的土地,還沉溺在過去的榮光,缺乏變通。

又,西漢司馬相如曾撰寫〈難蜀父老〉一文,清代王文濡點評:「表面雖是難蜀父老,說得堂皇正大,而其諷天子,好大喜功之意,卻以隱約出之,此文之所以名貴也。」指出該文褒中帶貶,一邊持高論講得堂皇正大,另一邊又諷刺天子好大喜功,內容同樣徵引了《詩經》的字句。

節錄《史記》原文:「且《詩》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遲,繼周氏之絕業,斯乃天子之急務也。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司馬相如專注在「責任」,開始展現出「王道」(實質「霸道」)的思想,強調北討胡人、南伐越人是因為符合這些蠻族的需要,中原上國當然要不辭辛勞,前往異地、遠方,教育這些落後地方的人民。該文可謂高言大論,卻又出現那一句微詞,「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意思是:百姓雖然勞苦,又怎麼能妨礙聖上拯救水深火熱的異族。顯然當時的聖上不只想要當一位好皇帝,他還要當異族的皇帝,只是沒有量力度德,徒然增加人民的負擔。

司馬相如該文,一方面滿足士大夫自我道德要求的標準,又不易造成百姓集結怨念、向上發出怒吼。皇帝不傻,當然知道居間的巧妙之處,乾脆讓這個完全不會撼動自身統治權的諷諫傳統延續下去。

整體說來,《韓非子》運用《詩經》還算幽默,只不過後世開始出現朝向表面「王道」、實質「霸道」的詮釋傾向,尚不及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褒中帶貶。回歸原點,《詩經》原本是要控訴勞役不均的不公平現象,明顯站在相對下層、弱勢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後世卻「斷章取義」,保留了一個空殼,反倒遺落了精神,徒留形似,豈不哀哉。

帝制社會,君主自然享有無上權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千古金句,便完美反映出皇權的統治地位。及至現代,它依然是不少平民百姓的心聲。不過翻查本意,這句說話原來只是某位打工仔的申訴,皇權並非重點……

延伸閱讀

驍勇善戰的董卓 為何被史書寫成肚滿腸肥的胖子

焚書坑儒:秦始皇的千古罪狀 卻是一件錯綜複雜的歷史奇案

我真是太忙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乃出自《詩經.小雅.風谷之什》,原文題為「北山」,內容節錄如下: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簡單來講,全詩的主旨,其實是一位臣子的抱怨。意思類似「所有人都為君主辦事,我卻特別勞碌,連父母都替我感到憂慮」。因此重點應該放在「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前面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是襯托之用,與彰顯皇權並無直接關係。為《詩經》作題解的《毛詩序》便寫明:

《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於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前11世紀-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其中《關睢》是流傳最廣的詩選之一。(Wikicommons)

孟子也要澄清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這句說話的感染力實在太大,以至於先秦時代的人普遍都會抽出來引用。結果連孟子都要費一番唇舌澄清,希望讀詩者不要望文生義:

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萬章上》

當然正如前文所述,自孟子之後,基本上再沒有人理會過該詩的完整意思。其他的典籍包括《荀子》、《呂氏春秋》、《史記》等,都是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來形容君臣權威。無怪今人都將原典忽略了。

後記

正如上次「金屋藏嬌」一文所提,語言及文字的內涵總會隨時間變化,有時更可能確實帶有現代人通用的意思,純粹是側重點不同。因此只能列作「歧義」,而不是「曲解」或者「誤讀」。以這一回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例,雖然它原是要襯托出臣子的慨嘆,但若非皇權的確無遠弗屆,亦很難對照出作者的無奈。連其時的學者都廣泛引用此句,就更加難言今人為錯。

因此【源來係咁】系列的宗旨,並非要指責今人誤用典故,只是希望讓讀者對不同的成語金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今次「金屋藏嬌」乃系列的第一章,以後會為大家帶來更多有趣的典故和考證,記緊留意01藝文頻道!

延伸閱讀

【源來係咁】金屋藏嬌:丈夫不忠的代名詞 實為漢武帝的深情見證

會‌展‌公‌開‌展‌出‌《康‌熙‌南‌巡‌圖》‌ ‌了‌解‌時‌代‌背‌景‌以‌欣‌賞‌歷‌史‌名‌作‌

【祈福達摩】由反清僧人畫作到送禮之選 日本手信背後的佛教歷史

拿破崙身高之謎:英法紀錄造成的誤會 背後還有政治漫畫的威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何翻譯?

01-27


如果你問的是白話文的翻譯,網路上的回答是:

蒼天之下沒有一塊土地不是天子的轄地;四海之內沒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普,遍及;率,直、直到;濱,邊,邊緣。率土之濱:古時認爲中國四面環水,因而說沿著大地四周的水濱,指全中國範圍內。

但是我很不滿意這個翻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前半句我沒有異議,但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後半句的翻譯我是不認同的。

我個人感覺到奇怪的地方首先是」率土之濱「講的是地域之廣,」莫非王臣「就筆鋒一轉說」沒有不是天子的臣民「。這在我看來前半部分在講地域,後面就說人物,有點下句接不上上句的邏輯。尤其是」王臣「讓我感覺到就是特指臣子,翻譯卻譯為」臣民「,包含了百姓,這讓我覺得有牽強附會之嫌。

鄙人拙見是」濱「是通假字,通」賓「,賓客。

這一句話取自《詩經·小雅·北山》,描繪的仍然是分封制下的周朝,所以被天子敕封土地的」諸侯「,相比起作為「主子」的天子來說,他們更像是暫領屬地的」賓客」。

於是,我的翻譯是「蒼天之下,沒有一塊土地不是天子的;統領土地的諸侯,皆是天子的下臣」。

本人只是文學愛好者,以上是鄙人的一點拙見,望知乎各位大神斧正。


轉自百度貼吧。。不知道對不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一句被誤解了三千年的話說開去》

——鐵嘴高(焚硯燒書椎琴裂畫)2005.11.10

凡學歷在高中以上的人,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恐怕少有不知道的。

那它的意思是什麼呢?恐怕也少有「不知道的」:在網路上,在「百度」或google的搜索欄中,鍵入這幾個字,能找到許多的與此相關的解釋或評論,大致的說法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表明了「在奴隸、封建社會,天下是君王的【家天下】,【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等等、等等。長久以來,本人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解,也是如此。

近日讀《孟子》,至「萬章上.第四章」一節「孟子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我不禁嚇出一身冷汗來——自己錯了幾十年!

原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後,還有一句【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才是完整的一句話。而這個《北山》的第二章,它表達的意思只是作者的一種抱怨,【都是君王的事,我卻特別累】(請參看文後所附資料)...

當然,這樣的錯誤,不僅僅發生在我身上。事實上,這種錯誤,也不是現代才發生的——從咸丘蒙與孟子的對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在孟子那個時代,這個錯誤已經非常流行了。

而不可思議的則是:孟子已經發現了世俗的錯誤並加以糾正了,而《孟子》做為《四書》之一,被國人讀了兩千多年,不但不能使這個錯誤得到糾正,反而愈演愈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罪狀一,許多的專家、學者,無不言之鑿鑿。

——看樣子,這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尋章摘句、一知半解...的毛病,由來已久;古、今的專家學者們,都難以倖免。

長期以來,由於封建統治等"政治"需要,中華傳統文化被不斷的割裂、扭曲、或者被漠視。而絕大部分的"文化傳播者",要麼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宏觀把握能力,要麼缺乏足夠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即混飯吃),要麼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總之,在"文人、專家、學者"中,濫竽充數者居多。

因之,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傷痕纍纍——誰來救救她們?

================

附1——《孟子》.卷九.萬章上.第四章(摘錄)

...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譯文】:咸丘蒙說:...《詩經》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已經做了天子,請問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說:這首詩,不是這個意思。說的是【(作者抱怨)為『王事』而不能奉養自己的父母】。是說【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說《詩經》的人,不能因為文字(對文字望文生義)影響了對詩的辭句的理解;不能因為辭句而影響了對詩的主題的理解。要通過自己對詩的領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才能懂得詩的真正含義。如僅僅停留在辭句的表面意義,那麼,《雲漢》詩中有『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沒有再活下來的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周』就沒有後代了。

----------

附2——《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賞析(網落資料)】:這是反映西周末期統治階級內部勞逸不均的詩。有人說作者是大夫,有的認為是低於大夫的「士」;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其身份都屬於統治階層。

全詩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給父母帶來憂愁;次章說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別繁重;第三章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詩人在這一系列鮮明的對照中,盡情地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從一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你們這是要把題主鬧哭啊,他明顯問的是英文翻譯。

我英文也不行,渣翻一下吧,all lands under heaven belong to the King, and all people live in land are subject to the king


land is my people is my


every thing belong to the king


推薦閱讀: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如何翻譯成英文?
※我譯網翻譯服務平台的翻譯質量如何保證?
※翻譯記憶開發利用的影響和價值是什麼?

TAG: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