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過動症看什麼科

小慧好不容易和心儀的男孩約會看電影,電影放映中,卻一直「凍未著」,hold不住想尿尿的感覺,跑了好幾次廁所,有一次竟然感覺尿尿的部位和底褲有點濕濕的感覺,真是好尷尬。星期一上班時和主管開會,只見凍未著的小慧經常往會議室外面走,原來小慧是去上廁所,小慧真是很困擾,來到我的門診,經診斷後小慧是罹患了膀胱過動症。 何謂膀胱過動症? 膀胱過動症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及一部分的混合型尿失禁,也包括一部分的應力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主要的症狀是尿液急迫感,尿液急迫感是膀胱過動症一個最主要的症狀表現。膀胱過動症之定義為尿液急迫感常伴隨著頻尿及夜尿,但也有可能會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現象。 國外的學者在2004年提出,膀胱過動症主要是以詢問病人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來做基本的評估。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他的評估方式,例如病人的生活品質、排尿日誌及尿液檢查…等,雖然不見得適合國內的情況,但仍可作為參考。 膀胱過動症,與逼尿肌活性過強,這兩個名詞經常產生混淆,事實上這兩個是不相同的。因為逼尿肌活性過強,是指在尿路動力學上所觀察的結果,藉由膀胱內壓的測量顯示逼尿肌在灌注期產生不自主性的收縮,可能是自發性或是被激發的。而膀胱過動症則是一種症狀描述的名詞,尿液急迫感是膀胱過動症最主要的症狀,它可能是一個很突然、很急迫的感覺,想把尿液排出來,而且沒辦法去延遲它。另一個症狀就是病人覺得白天有頻尿的狀況,而晚上有夜尿的情形。頻尿的定義就是一整天排尿8次以上就稱為頻尿。而夜尿就是晚上起來小便1次或1次以上,就稱為夜尿。再來就是急迫性尿失禁,是指病人來不及跑到廁所,尿就會漏出來,這就稱為急迫性尿失禁。 膀胱過動症的評估 要評估膀胱過動症的症狀,目前有很多的工具,例如症狀積分的問卷及排尿日誌。在病人的排尿日誌中可以了解病人何時去解尿、排尿的間隔多久、以及每次的排尿量有多少,也可以間接得知病人的功能性膀胱容量,也可以了解病人急尿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的次數。至於排尿日誌要記錄幾天,國外有學者提出,如果能有七天的記錄是最好的,但是三天的記錄還是可以接受。在國內,要請病人記錄三天的排尿日誌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通常請病人記錄二天。我認為還是以2~3天比較符合國情,也比較能夠執行。 另外除了排尿日誌以外,還有一些症狀積分的評估。這些症狀積分的問卷有非常多種,早期的設計都是為了失禁來做設計,後來也有針對尿液急迫感來做設計。特別針對膀胱過動症的設計,有幾種問卷可以協助醫生和病人了解病人的病情。 膀胱過動症的治療 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方面可分為五大類,如下: 1.生活型態的改變:現代人在平常所喝的飲料當中,例如咖啡跟茶,或是酒精類、含咖啡因的飲料…等,都應儘量減少這些飲料的攝取。國外學者也提到晚上6點以後就儘量不要喝水。我們平常在門診的時候,如果病人有夜尿的症狀,就會請病人在睡前2小時盡量不要喝水,以減輕夜尿的情形。 2.膀胱訓練及骨盆底運動:在做膀胱訓練時,可以跟病人說明不要一直去想到你的膀胱,其實很多病人也提到,在忙碌的時候就不會想要去上廁所,上廁所的時間間隔可以拉的很長,但晚上在家不忙的時候,半小時或1小時就要去上一次廁所。所以我們請病人儘量轉移注意力,並且把每兩次排尿時間的間隔拉長,這些都是在衛教時可以向病人做說明。骨盆底運動對於應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是相對有效的,但在膀胱過動症方面的治療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沒有列在膀胱過動症的診療指引中。 3.藥物治療: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最主要的方法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抑制膀胱的不穩定收縮,改善急尿、頻尿、夜尿及尿失禁等症狀。很多學者在藥物治療的部分都一直廣泛在討論,目前也有很多新的藥物被開發出來,例如短效型及長效型的藥物。另外還有新的投藥方式,例如在膀胱內灌注、經皮下注射、經陰道或是經直腸給藥..等,這些也都還在發展當中,都還是需要去研究及評估其治療效果及副作用。對於藥物的療效,最好是根據實症醫學的結果來界定其可靠性,目前最大宗的藥物就是抗乙醯膽鹼這類的藥物。在副作用部分,大部分的藥物都會有副作用,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口乾、便秘、頭痛、視力模糊等。在一些大型的臨床試驗中,只有少數的病人因為這些副作用而退出臨床試驗。至於該服藥多久才好呢?目前的證據是建議服用3個月以上,停要後約有3分之1的症狀會再復發,其中以年老的病人及一開始尿急迫感比較嚴重的病人比較容易復發,可能對於年紀大的人或是一開始主述尿急迫感的症狀比較嚴重的病人,服藥的時間需較久,治療的效果才會比較好。 4.神經調節:有一些文章也提到,神經調節的治療效果並不是很好,在國內也做過許多臨床試驗,治療效果還是相當有限。 5. 手術:如果上述的治療方式都不具任何效果時,最後才考慮手術。手術的方式有腸道膀胱擴大整形術,目的是希望能夠增加功能性膀胱容量。另外還有逼尿肌肌肉切除術、膀胱切除術、尿改流,這些手術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終止尿液急迫感及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給病人更好的生活品質。 結論 科技的日新月異,很多新的藥物會不斷的被研發出來,所以一旦有新的藥物出現,也就代表我們的治療方法必須要再做討論。在膀胱過動症的各種治療方式上,一開始在一般診所或地區醫院就可以做治療,不需馬上就到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做治療。但是對於一些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病人,這時候就必須轉介給專家來做處置。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介於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之間是不是還有一些新的療法出現,例如目前的神經調節、膀胱內的灌注與注射,而不要讓病人一下就進入手術的階段,這個部分我們會繼續密切的注意,使病人能夠得到最適合、最有效的治療。

◆文/鍾慧明(泌尿科主治醫師)

王小姐是一位50歲的公務人員,白天常因為尿急常跑廁所,有時甚至來不及就尿濕褲子非常尷尬;晚上甚至因頻尿飽受失眠之苦。長期下來身心疲憊,一直想提早申請退休。之後經朋友介紹至泌尿科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才知道是罹患膀胱過動症。在經過醫師治療後,終於擺脫此一難言之隱疾,恢復昔日正常的生活作息。

什麼是膀胱過動症?

究竟什麼是膀胱過動症呢?在膀胱儲尿過程中,膀胱突然發生不自主的收縮而導致會有一股急迫性、需立即排尿的需求,在達到廁所之前往往會有尿失禁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膀胱過動症。它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每天的生活常規、和伴侶間親密的關係、甚至使人感覺困窘,降低一個人的自尊及生活品質。估計在台灣目前約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成年人有這些問題。男女生的發生率其實都差不多,但實際上求診的民眾卻只有一小部份。因為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常羞於求診,以為這個問題沒辦法治療。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過動性膀胱的罹患率越來越高,再加上不敢開口跟別人說,因此一直忽略這個症狀,所以通常會等到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或憂鬱症、才會來求診。

膀胱過動症的成因?

為什麼會有膀胱過動症呢? 主要是因為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所引起,通常包括以下三種常見的原因:第一種是神經性逼尿肌反射過度,這是因為有潛在的神經疾病所誘發,如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巴金森症或脊髓損傷等病變、腹部或骨盆創傷或手術導致神經受損、膀胱結石、藥物副作用或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患者身上也會出現類似膀胱過動症候群的症狀。第二種是自發性逼尿肌不穩定。就是沒有明確的神經病變,可能是先天異常、婦女停經後尿道陰道的萎縮、尿道發炎或結石的刺激、膀胱出口阻塞(如良性前列腺肥大症) 、應力誘發逼尿肌過度反應或純粹心理性因素等所導致的膀胱過動。第三種原因是因為某些人的特異體質對於某些食物產生低程度的過敏反應,導致膀胱逼尿肌不自主的收縮。

膀胱過動症的診斷?

那如何診斷膀胱過動症呢?這樣的診斷通常是以症狀而不是以原因為主。膀胱過動症有以下四個症狀:頻尿(白天排尿八次以上)、尿急(突發性的強烈尿意)、夜尿(半夜排尿二次以上)、急迫性失禁(尿急時來不及上洗手間而漏尿)。而且需檢查是否有其他可能造成這些症狀的疾病。所以必須配合詳細病史和排尿日誌以及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看看有沒有神經學方面的病變或一些先天性的異常。還有驗尿和尿液細菌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檢查,看有沒有感染或是一些血尿、糖尿、結石的可能性或者腫瘤的問題。而抽血能檢查我們的腎臟功能。腎臟及膀胱超音波、男性前列腺超音波,可檢查泌尿道的結構。X光能檢查脊椎的病變或有沒有尿路結石。膀胱鏡可以瞭解膀胱內部是否有異常的情形或輸尿管、尿道內是否有腫瘤或異物。而尿動力學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看我們排尿功能是否有異常的現象。

膀胱過動症的治療?

膀胱過動症的治療方式一般分以下三大類:第一大類是行為治療,包括飲食和喝水的時間規劃,避免利尿的飲料,例如可樂、汽水、茶、咖啡等等。進行膀胱訓練和骨盆底訓練,以加強急尿時憋住尿的能力。計劃性的上廁所,以延長膀胱憋尿的時間,改善頻尿。當然,並不是每一位病人皆有耐心和恆心去做,唯有有耐心和毅力的醫師和病人才能一起克服這個棘手的症狀。第二大類是藥物治療,藥物可以幫助穩定膀胱,減輕膀胱的不穩定性,目前以「毒蕈鹼阻斷劑」的藥效最佳,還有抗乙醯膽鹼素、鈣離子拮抗劑或肌肉鬆弛劑。必要時還可加上三環抗鬱劑。有時針對女性可再加上女性荷爾蒙。較早期的藥物常有口乾、舌燥、複視、便秘或暈眩的副作用。新一代的藥物已可大幅減少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並且能維持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在有合併青光眼和嚴重尿路阻塞的病人,在使用這些藥物時,仍需謹慎小心。藥物使用的同時,如果能繼續維持行為治療會有加成的效果。第三大類是手術治療。對某些難以治療的病人,有時需要開刀,在麻醉下施行膀胱擴張術、去神經術、膀胱加大術,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膀胱儲存尿液的功能,改善頻尿、急尿等臨床症狀。

另外還有一種治療的方法就是骨盆底功能性電刺激。比起藥物的治療具副作用少、療效持久的優點。對於各種尿失禁的治癒及改善率,一般可達到六至七成,但是對於可能是因為骨盆底神經曾有嚴重損傷導致尿失禁病患則無效。還是會有副作用但卻很少見。有腸道功能改變、感染、電極移位、電刺激部位疼痛、放電刺激時有不愉快的感受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

結論來說,過動性膀胱症導致的急迫性尿失禁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症狀,不應視為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尿失禁會造成個人衛生、家庭生活及社交活動的困擾,但經正確的診治後,大多可獲得改善、甚至痊癒,生活品質可以明顯提昇,所以呼籲有此症的朋友們,應儘早接受檢查、治療。
 

更新日期:2010/04/12

:::
膀胱過動症的症狀與治療

內容下載 :

膀胱過動症看什麼科
 

膀胱過動症的主要症狀為頻尿、急尿、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根據國際尿失禁醫學會的定義,頻尿之定義為每日排尿8次以上(包括8次);急尿的定義為患者會突然感受到想立即解尿的需求,且此感受不容易被轉移;夜尿的定義則是睡眠期間,睡眠會被如廁排尿需求打斷一至數次。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中最惱人的一項,患者會在感受到急尿感時發生不自主的漏尿,對於工作、旅行、乘車、與朋友外出…,都會感到相當的不便。

造成排尿症狀的原因有很多,以男性朋友來說,攝護腺肥大會造成尿路阻塞,引發排尿障礙和一連串的排尿症狀。但排尿症狀不只會出現在男性朋友身上,神經性病變(如:帕金森氏症、腦中風)、內分泌變化、逼尿肌過動、心血管問題、尿路感染、攝護腺膀胱惡性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發炎感染和藥物都有可能造成兩性患者各種下泌尿道症狀。

膀胱過動症在男性和女性都有發生的可能。研究顯示,頻尿、夜尿、急尿和急迫性尿失禁等膀胱過動症狀不受性別影響,隨年紀的增長,發生率會逐步攀升,有四成到六成護理之家的老年住民都受到膀胱過動症所苦,這些症狀會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個人自信心和睡眠品質。受夜尿所苦的老人家,更有可能因為晚上多次起床排尿,引發摔倒和骨折等健康問題。

依據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和歐盟泌尿科醫學會的新進治療準則,膀胱過動症的治療主要可分為三線,第一線治療為行為治療;第二線治療為藥物治療,主要用藥有兩大類:抗乙醯膽鹼類藥物(Antimuscarinics)和乙型交感促進劑(Beta-3 Agonists);第三線治療為逼尿肌肉毒桿菌素注射、周邊/中樞神經刺激或膀胱擴大手術。

第一線治療之行為治療主要著重在生活習慣的調整。建議患者做排尿日記記載,於特定時間,比如出門前或睡前減少飲水以避免發生急尿或急迫性尿失禁,但仍需維持每日一千五百到兩千毫升的飲水量;同時咖啡因和茶等刺激利尿性飲料的攝取也須盡量避免;有餘尿感或排尿障礙的患者可於解尿時藉由重複解尿法(解尿後再立刻解一次)減少膀胱內殘餘的尿液;患者亦可進行膀胱自我訓練,於有急尿感時,嘗試轉移注意力,多等5到10分鐘再解尿;受急尿、頻尿、和夜尿所苦的朋友們,可將日常使用的藥物交給泌尿科醫師檢視是否需調整服用時間。

膀胱過動症的第二線治療,主要著重於抗乙醯膽鹼類藥物和乙型交感促進劑兩類能放鬆膀胱、減少逼尿肌收縮的藥物,服用此類藥物,患者須注意自己是否出現解尿困難的症狀,若有此情況,可自主停藥並告知醫師。同時,服用抗乙醯膽鹼類藥物的患者須特別注重水分和蔬菜水果的攝取,以減少便秘情形。

若口服藥物治療無效,則可考慮逼尿肌肉毒桿菌素注射或其他療法,因這些第三線療法為侵入性療法,需與您的泌尿科醫師審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