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2015-06-24

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

說在前面:膝蓋疼痛的病因,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喔!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疼痛的型態

膝蓋疼痛可以大致上分為三個方面

1. 膝蓋某個位置的疼痛、水腫、發炎反應,或是不正常的聲響

2. 整個膝蓋腫脹或無法彎曲

3. 膝蓋疼痛合併膝蓋穩定度變差,或是無法順暢地彎曲活動膝蓋、跛腳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膝蓋內側疼痛

膝蓋內側是膝蓋疼痛最常見的位置。膝蓋內側的疼痛可能是來自於內側的關節炎(osteoarthritis),滑囊炎(bursitis),最常見的是鵝足滑囊炎(anserine bursitis),內側副韌帶(MCL,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扭傷,及內側半月軟骨(medial meniscus)破裂,脛骨平臺(tibial plateau)的骨折。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進一步區分的話,剛好痛在內側關節的高度的,比較有可能是關節炎,第二和第三度的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半月軟骨裂傷,以及脛骨平台骨折。

如果是痛在內側關節偏下方一點點的,則是鵝足滑囊炎或是較輕度的內側副韌帶損傷。

膝蓋前側疼痛

Anterior knee pain — 膝蓋前側疼痛是膝蓋第二常見的疼痛位置。

● 通常膝蓋前側的疼痛是來自於股四頭肌(quadriceps)的各種狀況,包括股四頭肌的肌肉傷害,和髕骨連結的髕骨韧帶損傷,髕骨和脛骨連結的韌帶捐傷。

膝蓋內側痛看哪科?

● 有時當膝關節積水太多,也是會感覺是膝蓋前側疼痛。

● 如果是小於45歲的患者,則膝前疼痛也很有可能是所謂的「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髕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跑者膝(runner knee)也是包含在內)。

● 當然,退化性關節炎一樣有可能是會感覺膝蓋前疼痛。

標籤:
  • 骨科
  • 復健科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列印
  • 轉寄

台灣新冠疫情嚴峻,沒事留在家活動量明顯減少,為什麼還會膝蓋疼痛不舒服呢?醫師提醒造成膝痛的成因很多,看對科別找出原因加以治療,才能根本解決困擾。而經常膝關節痠痛的患者,不妨自制温和燜燒包來熱敷關節,對改善疼痛症狀有不錯效果。

4症狀代表膝蓋在退化(點圖放大)👇👇👇

相關文章:膝痛|關節僵硬腫脹4症狀代表膝蓋在退化 注意3重點延緩關節老化

膝蓋痛不一定都是退化性關節炎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王偉勳表示,最近有些求診患者膝蓋疼痛,擔心是不是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其實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膝蓋疼痛。常見的有運動傷害造成內側副韌帶、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運動過度導致髕骨韌帶、肌腱發炎;過度的跳繩、波比跳,如果姿勢不對或過量操練,也可能造成股四頭肌的肌腱炎,或傷害到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股或縫匠肌等肌腱,引發膝蓋疼痛。

也有些膝蓋痛的患者,若過去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必須考量是否發炎性的關節疾病。或是體型偏重、過去抽血發現尿酸過高的患者,則要小心可能是痛風造成的疼痛,必要時應求醫抽取關節液化驗。

膝蓋關節疼痛腫脹到底看哪科?(按圖看清👇👇👇)

一般人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靈活的時候,通常會去看骨科或復健科,但膝蓋痠痛形成原因眾多,有些在家庭醫學科、風濕病科也能診治!民眾掛號常常覺得一頭霧水,到底如何分辨看診需掛哪一科?台灣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柳朋馳指出,患者可以參考以下4個關鍵指標,幫助判斷該看哪科:

1. 從疼痛的關節數目判斷

識別單一關節或多發性關節,影響就診科別不同。例如:單一性疼痛有可能是外傷造成,這種情況可以掛骨科;若過去有痛風病史,那單一關節疼痛也有可能是痛風發作,此時就該掛風濕病科。

2. 從發生時間判斷

觀察疼痛是單一性的急性發作,還是已經反反覆覆的發作過幾次;如果是痛風,可以單次發作或反覆發作;若是感染性的,以單次發作居多。

3. 從發生表徵判斷

患處是不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一般退化性關節炎也會腫,但通常不太會發熱或變紅;有紅有熱的狀況,大多跟發炎有關係,或是有感染或外傷。

4. 實驗室檢查

透過抽血及影像檢查,判斷是否有異常。

相關文章:膝痛|運動會令膝關節退化更嚴重?9招簡單強化運動改善膝蓋痛👇👇👇

一動就關節痠痛?中醫温敷燜燒包紓緩關節痛

有些人關節痛時,會買痠痛貼布來貼敷。台灣中醫師鄒瑋倫教用家裏的電鍋就可以自制温敷燜燒包,材料:松節20克、 伸筋草20克、 白朮20克、老薑20克、北艾20克、烏藥20克放小布袋,置於電鍋中濕蒸,蒸至温熱就可取出熱敷患部。

鄒瑋倫指出,這個燜燒包中的老薑與北艾可以温通經絡,散去12經絡的寒氣;烏藥及白朮可以調理肝腎氣虛,除濕散寒,提振精神;再加上松節與伸筋草,能通大骨節,緩解腳麻走不動。非常適合腿腳無力的長輩使用。

▼關節炎發作成因(按圖了解👇👇👇)

相關文章:【關節炎】入秋溫差大2體質易中招 3款食療改善飲青木瓜湯戒蝦蟹

延伸閲讀:

3動作躺着做強健「股四頭肌」!減輕膝蓋負擔、預防膝蓋痠痛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根據統計,70歲以上的長者,有70%都因為退化性膝關節炎而感到痛苦,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說,雖然膝關節退化「只是會痛、不會有大傷害」,但不能活動、只能窩在家裡,他也看到不少患者引發憂鬱症,建議還是從健康時就保養膝蓋,避免面臨這樣的問題。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是「一定會發生」

翁佩韋說,很多人會覺得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了就會發生的正常現象」,但其實跟性別、種族,還有生活習慣、有沒有受過傷有很大的關係,像是女性每6人就有5人有這樣的困擾,比男性高了2、3成左右;而過度運動、不當使用,也會加速膝關節的磨損退化。

像是大家常常強調的肌力運動,深蹲、爬山,其實都不適合銀髮族做,翁佩韋說,對於這些關節軟骨已經比較容易磨損的族群,還是要以平面運動為主,因為有坡度、有傾斜角度的運動,給膝蓋的力量會再增加4倍、5倍以上,「其實在平面做重力刺激的運動也可以,真的不一定要這麼用力。」

爬山導致的膝關節磨損

像是74歲的葉女士,年輕的時候右邊膝蓋有受過傷,而且因為工作要長期站著,所以隨著年紀漸漸變大,膝蓋開始覺得疼痛。剛開始她在診所用止痛藥、打玻尿酸,甚至注射PRP再生療法等保守療法,都沒有太大的進步,只是讓膝蓋不要那麼痛而已,不過她很愛到處去玩,所以只要不太痛,還是到處遊山玩水。

「我去年9月去內蒙古玩,中間去爬了山,那個山很陡峭,還要下到一個河谷,路途又很長、沒辦法回頭,我覺得自己體力還可以,就拚命往前走,又想跟上前面的年輕夫婦,所以爬得又快又急,結果回來的時候就好痛、止痛藥也沒效了。」葉女士痛到沒辦法,到醫院打了3星期的類固醇,還是沒效,最後從診所轉到大醫院,翁佩韋判定必須置換全膝人工關節。

翁佩韋說,因為葉女士的膝蓋前頭都是碎片,前頭是負責蹲、爬的施力點,如果只換半膝,半膝手術只會替換到內側的膝蓋,因為大部分的患者都是磨損這個地方,但沒有解決葉女士的問題;「如果她不要去爬山,可能還可以撐一陣子,但一爬山,讓原本就不健康的膝蓋一下子整個壞掉,就像感冒還去淋雨,變成肺炎就比較難處理,所以真的不要做這些危險的活動。」

膝關節炎的分期

第一期: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會痛,但上下坡的時候,因為關節腔的壓力增加,有一點輕微骨刺增生,可能會覺得痠、軟,但只要調整生活習慣還可以維持住。

第二期:上下坡、蹲姿、拿比較重的東西時,會覺得膝蓋又痠又軟,這時關節已經有輕微退化,骨刺增生變得更明顯,而軟骨磨損、導致關節腔內的空間也變狹小。

第三期:上下坡、蹲姿、拿比較重的東西時,不只覺得膝蓋又痠又軟,甚至連爬都爬不起來,尤其是蹲馬桶的時候很明顯,平地的走路也走不遠,會覺得十分疼痛。這時關節已經有中度的退化,關節腔內的空間不到原本的1/2。

第四期:可以說「舉步維艱」,根本無法正常行動,軟骨已經磨光了,關節腔幾乎完全沒有空間,是非常嚴重的退化。

翁佩韋說,因為現在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沒有太多的照顧措施,所以只要他們行動不便,就會被迫窩在家裡,子女就算再孝順,每天面對一個喊著「我好痛」的爸媽,又不能帶他們出門散心,兩方的壓力都會很大,所以建議不要等到第四期,應該儘早做健康檢查,或是有輕微痠軟就要來看醫生,至少「維持」現況,不要惡化。

如何防範膝關節問題?

翁佩韋說,當然膝關節需要靠活動來維持健康,但真的要「量力而為」,不要覺得自己體力還可以,在膝蓋覺得卡卡、痠軟、疼痛的時候還繼續活動,只要一不舒服,就要馬上停止。

「身體能活動,自然循環、代謝會比較好,膝關節會比較健康,但要漸進式的活動,不能一下子就深蹲、爬山,我建議對於銀髮族的長者、或是中年以上的人來說,每星期健走5小時就很夠了,還可以走3天休息1天。」翁佩韋說。

而健走也可以分成早上半小時、下午半小時,這樣還是有達到訓練的效果,也不會過度消耗體力,翁佩韋說,如果體力還維持的不錯,可以試試看慢跑,但也是一樣,有不舒服、痠軟症狀出現,就要停止;「過勞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厲害,只會讓軟骨磨損的更厲害。」

延伸閱讀

台灣350萬人受膝關節退化所苦 「護膝」就靠4運動
關節炎發作好痛⋯什麼樣的肌力運動才可以保護膝關節?
走路時膝蓋痠痛,是膝關節退化了嗎?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新「膝」望
歐洲骨科專家:食品級v.s藥品級葡萄糖胺效果大不同~
一張表讓你秒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差別
換人工關節和有心臟病的人 拔牙前別忘了讓醫師知道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