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憂鬱症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倍禎醫師

小紋(化名)進入到診間後不斷的哭泣,當時懷孕4個多月。由於第一次要當媽媽,因此心情特別緊張,腦海裡也會不斷出現許多的擔心如:「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到時寶寶出生了,公司會不會就不重用我了?」、「大家一定覺得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由於跟先生浩宇(化名)要迎接家族中的第一個孩子,因此雙方的父母都常常電話叮嚀需要注意的事項和習俗。小紋雖然知道父母們都是出自關心,但她常因嚴重孕吐,幾乎整天無法順利進食,也常因擔心產後其工作和家庭的分配,而感到胸悶和喘不過氣,因此讓她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夜裡獨自落淚,也懷疑自己是否還沒準備好當媽媽,甚至想要從這世界上消失。

浩宇發現太太懷孕後,經常在夜裡翻來覆去,也在半夜裡獨自坐在客廳沙發上落淚,因此浩宇利用簡式健康量表(BriefSymptomRatingScale)評估小紋的情緒發現她的分數高達15分,因此決定帶她到精神科諮詢。

產前憂鬱症什麼時候開始?
精神醫學部張倍禎醫師/公關室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倍禎醫師診斷小紋為「產前憂鬱症」,經評估飲食和作息後給予建議,提醒小紋可安排時間讓自己休息及適當運動,也建議可以多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及接受定期的心理治療,討論她在懷孕期間所擔心的事。

醫師另外也邀請浩宇與雙方父母陪同小紋一起到診間學習關於懷孕時期憂鬱症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式。雙方父母也學會於期待孫子當下,可以多利用陪伴和傾聽來緩解小紋的焦慮和憂鬱。

經過約3個月的心理治療和合併Omega-3的補充後,小紋心情漸漸開朗,孕吐和懷孕所帶來的不適也漸漸緩解。目前是個開心的準媽媽,仍持續每個月固定回診與醫師討論自己懷孕的情況。

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

懷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經驗,也會同時受到許多親友的祝福。但在準備歡迎新生命的同時,也代表家庭生活將邁入新階段,準爸媽也將需要適應彼此關係的改變和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命,因此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單一事件最高分為100分),懷孕的壓力分數就高達40分、新生兒降臨的分數也有39分。

張倍禎醫師提到,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張倍禎表示,患有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可能出現下列的症狀,如睡不好、暴飲暴食、心情煩躁、易哭泣、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亦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

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包括:

  • 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
  • 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
  • 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的準媽媽。
  • 準媽媽的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
  • 準媽媽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產前憂鬱症什麼時候開始?

準媽媽預防產前憂鬱症 5 步驟

  1. 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利用簡式健康量表(BriefSymptomRatingScale)來定期偵測自己的心情。如過大於10分建議尋求心理專業諮詢。
  2. 規律運動飲食和找時間休息:每天運動30分鐘,固定三餐的時間,並找時間休息和從事可以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可以協助穩定情緒。
  3. 找朋友聊一聊:讓朋友和家人了解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一起找到更好解決問題的方式。
  4. 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14年建議,孕婦每週應食用226克~340克(8-12盎司)左右的海鮮,以攝取足夠的DHA。DHA和EPA同為Omega-3系列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必需脂肪酸,DHA和EPA能強化大腦細胞膜與神經傳導物質,可促進大腦功能、增加大腦皮質,進而改善情緒。

    張倍禎醫師的研究團隊經研究結果後發現患有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相對未有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血中的DHA和Omega-3較低,且憂鬱症時間越長,其Omega-3缺乏的情形越嚴重。另外張倍禎醫師的團隊(MBI-Lab身心介面研究室)與日本團隊的跨國研究結果也發現補充Omega-3(含EPA1.2克+DHA0.6克)可以改善產前憂鬱症的症狀。

    張倍禎醫師建議如果準媽媽有情緒低落的情形,可以以諮詢醫師並討論是否適合使用Omega-3。即使準媽媽不曾出現過產前憂鬱的症狀,以促進寶寶神經健康發展的立場而言,也建議每日應攝取約200毫克的DHA。

  5. 諮詢精神科醫師:建議可以向精神科醫師諮詢,通常醫師會協助引導準媽媽應如何與家人、朋友、同事溝通。醫師在診療後也會提供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專業意見給準媽媽參考。

做為準媽媽的朋友與家人們也不要給準媽媽們太多的壓力。在察覺準媽媽們的情緒或生活作息出現了較大的改變時,可以陪伴並協助準媽媽們一起面對迎接新生命所帶來的挑戰。


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

  完全沒有 輕微 中等程度 厲害 非常厲害
1. 睡眠困難 0 1 2 3 4
2. 感覺緊張不安 0 1 2 3 4
3. 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0 1 2 3 4
4. 感覺憂鬱心情低落 0 1 2 3 4
5. 覺得比不上別人 0 1 2 3 4
6. 有過自殺的念頭 0 1 2 3 4

【分數說明】

  • <6分:正常範圍;
  • 6-9分:輕度,宜做壓力管理,情緒紓解;
  • 10-14分:中度,宜做專業諮詢;
  • 15分以上:重度,由精神科診療。

※ 第六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出處:https://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srs5

產前憂鬱症(Antepartum depression)是一種情緒疾病,是因為懷孕使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而影響了大腦化學物質的平衡。產前憂鬱症相當常見,但很多人會將其症狀誤認為單純的荷爾蒙失調,而沒有及時治療。忽略產前憂鬱症有可能會對母親和胎兒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了解此病的相關症狀很重要,及早發現,才能對症下藥。

產前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

若孕婦有以下症狀,且持續超過三週,則可能罹患產前憂鬱症:

  • 一直感到難過
  • 注意力下降
  • 有睡眠問題,睡太多或睡太少都算
  • 對原本喜歡做的事變得沒興趣
  • 開始一直思考死亡、自殺,覺得人生沒希望
  • 焦慮
  • 覺得愧疚、自己很沒用
  • 飲食習慣改變

為什麼會罹患產前憂鬱症?

可能造成孕婦罹患產前憂鬱症的原因有:

  • 感情出問題
  • 家族或個人病史
  • 曾遭到虐待、心中仍有創傷
  • 曾接受不育治療
  • 曾流產
  • 生活中有壓力
  • 懷孕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例如孤立、不被任何人支持

產前憂鬱症可以怎麼治療?

有很多方式可以治療產前憂鬱症,包括:

  • 參加互助組織
  • 進行個人心理治療
  • 藥物治療
  • 光療(Light therapy)

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

使用藥物治療產前憂鬱症有可能會讓人早產,或使新生兒出現肺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若是在懷孕後期(第三孕期)服用抗憂鬱藥物,嬰兒出生時可能會在生產過程中倒縮,導致嬰兒壽命變短、有呼吸問題、餵食困難、悸動、過敏、低血糖等。孕婦服用的藥物都會影響到胎兒,因此醫師要經過非常謹慎的考慮過後,才決定是否要用藥物治療。若懷孕前有在服用其他精神科藥物,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危險。

產前憂鬱症會好嗎?

產前憂鬱症的處理方式 部分研究認為,特定的抗憂鬱藥物可能造成胎兒畸形、心臟方面的疾病、肺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或是嬰兒出生時體重過輕。 因此,有些產前憂鬱症狀較輕微的媽媽,可能採取自然療法來舒緩症狀,例如多運動、多休息、均衡飲食、針灸等。

產前憂鬱症會影響寶寶嗎?

一項調查10928婦女,產前在懷孕晚期時,媽咪處於焦慮狀態,有3.25倍風險,影響小朋友在4歲時的情緒行為障礙。 同一個研究,也發現產後8週和8個月,媽咪處於憂鬱狀態,分別有2.27 和1.68 倍風險,影響到小朋友在1~4歲時的情緒障礙行為。

懷孕會得憂鬱症嗎?

孕期的不開心如果來來去去、不影響日常生活,都屬正常的情緒表現,但若孕媽咪發現情緒低落的狀態超過1周、甚至2周,或是頻率很密集、一旦陷入低潮便很難恢復,就要留意是否為憂鬱症(孕期暨產後憂鬱症或稱周產期憂鬱症),蕭美君院長指出,由於孕期暨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高達10%,且容易被忽視,因此對於孕期經常性壞情緒的發生不該掉以輕心 ...

如何改善產前憂鬱?

因此,若準媽媽們有產前憂鬱的情況,應積極面對與處理,可參考下列方式,或尋求專業協助。 跟有相同經驗的媽媽或朋友聊聊天,透過分享彼此的感受與觀點,獲得情緒的抒發與支持。 運動能自然分泌腦內啡、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達到放鬆、降低焦慮的效果。 建議與專業人士討論適合孕婦的運動方式,進行適當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