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遊戲治療

認知訓練是目前應對「認知障礙症」(又名腦退化症)的療法之一,若及早發現病情及作出適當的職業治療,有助延緩病情發展;惟針對本地市場開發的認知訓練產品不多,選擇有限。

90後鄭觀平(Ryan)早於讀書時已注意到此社會痛點,在Final Year Project(FYP)中針對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設計相關的遊戲產品,其後更變成創業大計,經過不斷改良,推出一系列本地化、互動認知訓練遊戲,冀為長者們增添樂趣。

認知障礙症遊戲治療

鄭觀平的畢業作品,已有針對本地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設計訓練遊戲產品,其後更將其變成創業大計、開立設計品牌Yusha Design。

曾就讀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產品設計學士課程的Ryan,實習期間了解到有關議題及痛點,萌生設計認知訓練遊戲產品。為了可持續開發、完善並成為一系列的互動遊戲,落地為社區內的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帶來新體驗。他在2017年畢業後,夥拍THEi同學參與初創比賽,並在2018年正式創立設計公司Yusha Design,期望尋找資金、資源及人脈網絡,將理念發揚光大。

變色茶包遊戲 鍛練手腦協調

雖然最終成功從創業比賽中獲得10萬元資金小試牛刀,不過他亦坦言,在實行計劃期間遇上不少困難。今年還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拖慢了發展進度之餘,尋找合作機會亦難上加難,回本進度預計至少為一至兩年。

他解釋,過往在開發遊戲產品時,除了要根據職業治療師、註冊護士和社工的意見去製作,還必須去中心「開組」,獲得用家的回饋後再完善設計,以及在各獨立的合作計劃中,滿足到不同喜好及需求的用家群。例如在較早期設計卡牌遊戲時,就是因為開組後明白,對某些玩家而言,拿起卡牌也非易事,須改為設計成立體的變色茶包遊戲,來鍛練玩家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手腦協調。

認知障礙症遊戲治療

受疫情影響,實體宣傳、開發新產品進度受阻,於是集中宣傳旗下現有的懷舊小玩意,包括冬甩顏色配對遊戲、變色茶包遊戲、拍烏蠅遊戲數算遊戲。

此外,「拍烏蠅遊戲」讓長者手執扇子,將不同昆蟲圖案卡片撥出木盤,再自行計算所得分數,訓練計算能力。而設計中亦考慮到,結合拋豆袋、拍公仔紙等兒時玩意,同時適合小朋友玩家,希望藉此增添長者玩家與孫兒互動的機會,適合「一家大細一齊玩」。

疫下改策略 宣傳現有小玩意

惟本港自2月疫情惡化,致令經歷3次爆發,社福機構、安老院舍等紛紛緊急暫停親友探訪。目前他們只好改變策略,集中宣傳旗下現有的懷舊小玩意,包括冬甩顏色配對遊戲、變色茶包遊戲、拍烏蠅遊戲數算遊戲。

Ryan坦言:「由創立公司至今也無糧出,團隊包括他在內共8人之中,目前僅兩名成員為全職員工,其他6位成員均身兼多職。」他自己更一直在畢業後身兼全職室內設計師,間中接不同商業設計工作維持生計。

認知障礙症遊戲治療

鄭觀平分享過往開發遊戲過程中,須根據職業治療師、註冊護士和社工的意見製作,並夥拍不同社福機構獲得用家的回饋,再完善設計。(受訪者提供圖片)

不過他笑言,因為團隊成員均志同道合,十分熱衷於這些可以自由創作、擁有發揮空區的社會設計工作,能獲得比打工以外更大的滿足感,還能將打工的辛勞、壓力都拋緒腦後;團隊兩年來都順利度過磨合期,能互相適應各自的工作模式。

面對疫情下的新常態,他預計在下年初共享工作室約滿後,所有員工改為在家工作模式,節省原需要月租約6,000元的成本。

【Now新聞台】有組織研究發現,透過定期刺激不同感官的遊戲,有助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認知能力退化。

先擲骰子,再按上面顏色輪流取走相應顏色木棒,最先令這堆木棒倒下為輸——這一系列小遊戲都是專為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設,目的是要剌激他們不同感官。

有家屬反映,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丈夫透過感官訓練,情緒及行為問題均有改善。

患者家屬:「(播放)一些懷舊音樂,羅文、鄭少秋等的舊音樂,他會坐下來一邊玩一邊聽,聽完之後,每天晚上吃完飯,他會幫忙拖地,拖地時好像很興奮會唱歌,雖然有時他唱不到,但那些音我知道他在唱甚麼,所以我很驚訝是否有刺激令他想起以前的事。」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前年九月起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跟進24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一半人每周參與三次感官訓練,發現他們專注力、語言能力等退化速度比一般患者顯著減慢。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若患者經常躲在家中或者不做事,只是看電視,這些都是風險因素,令認知下滑速度加快。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都會給予一些意見,將這些風險因素降低,亦會配合一些非藥物治療,就是譬如一些認知的刺激活動,令認知下降速度可減慢些。」

組織計劃免費派發一千套遊戲工具予社福機構及照顧者,希望更多患者受惠。

照顧者利用家中常見物品,亦可訓練患者感官,例如在幾個玻璃杯注入不同水量,再用筷子輕敲,看看他們能否分辨到聲音高低不同。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高危人士如小朋友及老友記也要留家避疫。不過防疫措施千百種,對於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來說,單是記住勤洗手和戴口罩也有難度;而作為照顧者,每天與情緒起伏大的患者「困獸鬥」也難免承受巨大壓力。仁愛堂引入加拿大教授所創辦的「易徑玩樂」課程,透過度身訂造的遊戲活動,改善認知障礙患者的情緒及反應,以令患者及照顧者均能享受更具質素的生活。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不時出現行為問題,增加照顧者負擔,有社福機構引入「易徑玩樂」課程,透過遊戲活動,改善認知障礙患者的情緒及反應。(仁愛堂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一般人對認知障礙症的印象或只是無記性,事實上患者除了忘記生活習慣如回家道路、食飯時間外,性情也會改變,例如變得多疑、易怒,甚至對身邊的人作出攻擊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數字,全球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估計超過5千萬,而本港目前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中,便有一名患者。

仁愛堂引入「易徑玩樂」課程,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照顧者,該課程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左二)所創辦。(仁愛堂提供)

現時91歲的鄧婆婆確診認知障礙症已有5年,雖然病情已步入晚期衰退階段,她仍行動自如,只需一支拐杖輔助便可走動,惟言語能力較差,令家人難以明白其需要。鄧婆婆一向與女兒及其家人同住,不過受病情影響,她常常表現孤僻、易怒,經常會怒視和罵人,令家人照顧時更感吃力及無奈。

女兒留意到婆婆的情況,決定安排她參加仁愛堂的「易徑玩樂」課程(Play Intervention for Dementia),起初鄧婆婆對活動完全不感興趣,70分鐘的小組活動時間內4次要求去廁所,覺得不順意時也會大聲喝罵其他人。後來全靠職員留意到鄧婆婆的需要,設計針對其個性、行為模式及情緒的遊戲,至第4次小組時,她已能專注參與。

其後更連家人也留意到鄧婆婆的情緒有明顯改善,稱和婆婆去嘉年華會時,即使排隊輪候玩摩天輪的時間超過30分鐘,她也完全沒有發怒,十分合作。至課程最後一節時,容易發怒的鄧婆婆更一反常態,滿臉笑容的向工作人員及其他長者派發糖果,家人也對她參與課程後的改變感到既驚訝又感恩。

本身為「易徑玩樂」資深培訓師及資深社工的仁愛堂專業服務發展顧問區结蓮表示,「易徑玩樂」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曾家達所創辦,核心理念是需要為本,相信行為問題背後總會有一個或多個未能滿足的需要,要妥善處理患者的行為問題前,必須了解其真正需要。

本身為「易徑玩樂」資深培訓師的仁愛堂社工區結蓮指,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時,應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並加以滿足。(仁愛堂提供)

區結蓮指,活動期間社工會從6大方面,包括行為、情緒狀態、認知狀態、心理需要、生理狀況以及長者身處的環境和生活處境,觀察長者的表現,以度身訂造方式為他們設計合適遊戲,以回應其心理需要,包括對安全感、尊嚴、關愛等渴求,同時藉活動改善他們的身體機能,從而改善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

近日受新冠肺炎影響,不少長者也未能外出,家人亦難以找社工或親友分擔照顧壓力,區結蓮提醒,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時,切忌只讓他們整天對着電視機呆坐,指這會令他們衰退得更快。她建議家人給予長者適量認知活動,如玩些小遊戲或一同做運動,又或可談談有關疫情的新聞,鼓勵長者多表達自己,稱只要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加以對應、滿足,行為問題便會隨之消失。

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人家,不但認知層面上會逐漸退步,他們減少與他人交流亦可能為家人或照顧者帶來與日俱增的壓力。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自2013年起設立「腦玩童俱樂部 – 預防長者腦退化玩具圖書館」,期望藉玩具療法協助改善有關長者的情況,並獲中大早前進行的研究認證能顯著改善長者的智能、心理狀況等,會方期望能將這款療法推廣至更多老人服務機構。

日飲5杯茶有助保持腦健康,85歲以上長者專注力增反應更佳,詳情即睇【下一頁】

是次研究在前年6月至去年6月期間進行,透過多個指標量度32名平均約87歲、患有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接受服務前和完成療程後1個月的情況,他們在期內會分成3至5人的小組,接受共24周、每周3節、每節各1小時的「遊戲介入法」,治療師或社工會按其組別內長者的情況,安排適合的玩具或桌上遊戲給他們。

即睇玩具療法有咩玩:

長者參與後有何改善及好處?

他指因患有認知障礙的人士很多時會變懶、會在一個地方坐全日不作活動,而且很多長者會抗拒前往老人中心參與服務,但只要能哄到他們參與這種療法,不但能透過遊戲進行訓練和學習,亦能改善他們的主動性,令他們踏出第一步參加中心其他的服務。

比其他訓練更有趣味性

有份參與計劃的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職業治療師李卓瑤表示,有些長者可能因為自己的學歷不足,不敢參與一些活動,但這種療法相比其他訓練模式有更高的趣味性,讓長者們能愉快地進行,久而久之院友們會更主動要求參加小組活動,也會更積極投入遊戲和協助他人,並與其他院友建立關係。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