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有照片)看起來就像脫皮阿...大多數的人都沒注意:嘴巴裡面長白斑,有可能是口腔癌!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口腔黏膜有白色、紅紅白白、突出的病變,或是破了又好,好了又破的潰瘍,到底會不會是口腔癌?常讓人感到膽顫心驚。

不只是擔心癌症會奪命,更擔心萬一是口腔癌,是不是會就此毀容?

事實上,在罹患口腔癌前會先經歷癌前病變,口腔黏膜會從正常的粉紅色柔軟組織,出現一些異常的變化。

若是出現沒有辦法剝落的白色斑塊,用牙刷刷也刷不掉,有可能就是口腔白斑,大多數患者無異常感覺。如果是黏膜表面有紅色或白色交雜的斑塊,則可能就是口腔紅白斑。口腔黏膜表面有乳突狀、疣狀的突出物,也可能是口腔疣狀增生。不過以上的病變,還是要經過專科的醫師,做過鑑別診斷後,才能確定。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紅白斑治療前(照片提供:陳信銘醫師)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紅白斑治療後(照片提供:陳信銘醫師)

台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陳信銘醫師表示,「口腔黏膜有口腔白斑、口腔紅白斑和口腔疣狀增生,這三大口腔癌前病變,最重要的是趕快到口腔外科就醫,由牙醫師來作專業的診斷,就算是罹患口腔癌前病變,只要能夠及時診斷出來,並加以治療,不必然會進展到口腔癌,或因接受治療而毀容。」

如果希望快速達到療效,可以選擇一般手術切除或以雷射手術、電刀燒灼掉。若害怕手術切除或是不適合作手術,且有時間接受多次治療的患者,則可考慮液態氮冷凍治療或光動力治療,優點是治療後口腔黏膜比較不會有疤痕,以及,明顯的組織缺陷。

台大牙科部在14年前,就開始發展口腔癌前病變的冷凍及光動力治療。

口腔白斑病變是以棉棒或噴槍來操作液態氮冷凍治療,效果較佳。以噴槍液態氮冷凍治療為例,是利用液態氮噴槍,持續7到10秒噴灑適量液態氮在口腔白斑病變表面,休息20秒後,再進行下一輪回的治療,每次療程會重複五到六次的輪迴,平均需經過3.1次治療,可讓口腔黏膜的白斑消失,恢復正常。

而口腔紅白斑、口腔疣狀增生病變,則可在病變表面塗抹20%的光感前驅物質,5-胺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簡稱ALA〉,等待一個半小時到二小時後,再用LED或雷射光照射1000秒,進行光動力治療,藉由破壞腫瘤的血管系統、激發身體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細胞,並促使腫瘤細胞產生細胞凋亡作用,每周治療一次,平均治療3到4次左右,也可有效治療病變,讓病變消失,同時很少產生瘢痕組織。

標籤:
  • 牙科
  • 胸腔科
  • 黃秀美
  • 名醫
  • 台大醫院
  • 口腔癌
  • 陳信銘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0)

  • 列印
  • 轉寄

白斑

口腔黏膜的白色病变主要分为两种:一类临床上表现为擦不掉的白色斑块——角化型白色病变;另一类临床表现为易于擦掉的白色斑块——假膜型白色病变。

白斑是口腔黏膜上最常见的角化型白色病变。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白斑的定义是:白斑是一种白色斑片或斑块,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方面不具任何其他疾病的特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上述定义尚不完全,未能指出白斑的实质。在白斑的定义中,国内教科书中强调:白斑是一类不能擦掉的白色斑块。

关于白斑的病因目前不十分清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白斑主要与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尤其是与吸烟、嗜酒关系密切;全身因素亦起一定的作用。最近有学者报道,由吸烟直接所致的白斑在预后、组织学方面与其他因素所致的白斑似有不同。Loning报道在白斑病损中发现有特殊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抗体。

人们推测:白斑是机体对慢性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该反应引起黏膜角质层增厚并致密,从而保护黏膜下方的组织免于慢性刺激的损伤。临床上见口腔黏膜对局部慢性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个体的口腔黏膜受轻度的刺激即发生白斑;而另外有些个体的口腔黏膜对重度刺激表现为无反应性或为炎性反应。

关于白斑的分级与分型,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临床上一般根据白斑的体征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1)均质型白斑:病变为均匀一致的白色,表面稍粗糙。

(2)颗粒型白斑:病变界限明显,在稍高起的白色斑块内间杂有红色小颗粒,表面光滑或粗糙。

(3)红白斑:病变由分隔的红、白色斑块组成,呈红、白相间状。

(4)疣状型白斑:病变区厚而高起,呈乳白色,表面粗糙,有数个刺状或绒毛状突起,质地较硬,白色斑块内间杂少许红色成分。

Banoczy(1982)提出上述各型白斑在病程中可发生相互转变,因此不应将它们看成是各自独立的病变。

从组织学角度,Waldron(1970)将白斑分为两型:①无不典型增生型白斑。②有不典型增生型白斑。

Greerspan(1983)首次报道了口腔毛状白斑(OHL)。他认为OHL是一种能够高度预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的特异性先兆病变。

特点:

发病年龄在40~70岁之间,30岁以下的患者很少发病。病变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常见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舌、颊、口底、下唇、口角、腭、龈颊沟、牙槽突、磨牙后区黏膜。病变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界清晰或不清。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无意中或体检时被发现。中度受累的部位可有轻度不适,对刺激性食物敏感或自觉灼痛,舌部白斑尤易产生此症状。受累范围弥散时,可产生口干症状。

病变损害呈多种形式,可表现为白色斑点状(5mm以下)、白色瓣膜状、白色斑块状以及疣状。重症白斑表面可发生溃疡。在病变的附近多可发现存在慢性刺激因素,去除刺激因素后,有些白斑可自动消退,故称之为可逆性白斑,不能消退者称之为非可逆性白斑。Pindborg报道在可逆性白斑中也存在不典型增生,去除刺激因素,不典型增生可自动消失。

Greenspan报道口腔毛状白斑最常发生在舌外侧缘,多为双侧(80%);其次见于颊、口底、软腭、鼻咽部、磨牙后区黏膜以及扁桃体。病变呈白色不规则的皱褶状,有时发生浸润,形成似毛绒地毯样表现。有学者报道83%的口腔毛状白斑患者发展为艾滋病。

Banoczy(1972)指出,当白斑具有下述特征时,具有发生癌变的危险:①病变存在数年之久;②女性患者;③病变位于舌缘或舌根处;④上述三因素共存;⑤糜烂型白斑。

目前认为:白斑的癌变率为3%~6%。颗粒型白斑的恶变潜能大于均质型白斑。颗粒型白斑在缺乏损伤的情况下发生糜烂、溃疡常是不祥征兆。此外,发生于口底和舌腹部的白斑恶变潜能大于其他部位发生的白斑。Kramer(1978)将口底、舌腹部白斑称为舌下角化病。Pogrel(1978)对口底、舌腹部白斑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16%的病例在5年内发生了恶性变。Waldron、Shafer(1975)报道:舌缘、舌根处白斑的癌变率为38.8%,唇部白斑癌变率为16。2%。

显微镜下观察:白斑具有所有良、恶性病变的组织学表现。有的仅为过度角化,有的表现为不典型增生,有的呈原位癌或浸润癌改变。上述改变在临床上不易区分,因此判定白斑的预后,必须借助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疾病和因素均可以在口腔黏膜上引起白色损害,因此,口腔黏膜白斑的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在鉴别诊断中,首先应注意排除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型白色病变。简单的鉴别方法是利用棉签、压舌板刮擦病变部位,假膜型白色病变的白色斑块易于脱落。因此,对于白斑的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口腔黏膜上的其他角化型白色病变相鉴别。诸如:微电流性损害、咬颊损害、红斑狼疮、扁平苔癣、疣状癌、寻常疣、白色水肿、白色海绵痣等。

1,白色海绵痣: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临床上较罕见。好发于婴儿,少数发生于青春期患者。病变累及整个口腔粘膜,白色损害较厚,呈海绵状。白斑好发于40岁以上的患者,病变仅局限于部分口腔黏膜。

2,白色水肿:好发于颊黏膜,常累及整个颊部黏膜并延伸至唇黏膜,表面呈浅乳白色,有多个皱纹,牵拉时皱纹消失,此现象可与白斑相鉴别。

3,寻常疣:很少发生于口腔黏膜,病损直径一般不超过5mm,表面稍隆起,易与疣状白斑相混淆。疣状白斑直径一般大于5mm,其边缘有炎性红晕,常与慢性刺激有关。

4,疣状癌:可由疣状白斑发展而成,表面呈白色刺状或乳头状 ,高于黏膜,乳头间常有深裂隙。因此,当病损明显高于黏膜表面时,应怀疑疣状癌的可能。

5,扁平苔癣:典型的口腔黏膜扁平苔癣与口腔黏膜白斑易于鉴别。但口腔黏膜扁平苔癣的斑块状损害与白斑颇为相近。通常来说,白斑多为孤立性损害,而扁平苔癣可在口腔多处黏膜发生损害。在同一患者的口腔黏膜上,扁平苔癣可表现出多种形状的损害,例如白色斑块,网状损害、疱性损害、糜烂以及红白相间性损害。此外,扁平苔癣患者常伴有皮肤病损。白斑仅局限于口腔,偶见于其他部位黏膜,不伴有皮肤损害。对于鉴别不清的病例,通过组织学检查可得出正确诊断。

6,口腔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常伴有典型的皮损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单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盘状红斑狼疮有时不易与白斑或扁平苔癣相鉴别。盘状红斑狼疮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变常累及颊黏膜,其次为牙龈、唇黏膜,病损常呈对称性分布。病变早期呈红色改变,数年之后,病变区呈白斑状改变,少数病例呈红白相间状表现,极似于萎缩型、糜烂型或溃疡型扁平苔癣。当盘状红斑狼疮具有下述四种临床特征:①病损中心呈萎缩状,间杂点状白色斑块;②边缘稍隆起;③具有放射状白色条纹;④毛细血管扩张。活检可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胶原变性以及过度角化,角质栓形成,基底层液化等组织学改变。

7,微电流白色损害:是由于两种不同的金属修复体产生的微电流所致,临床表现与白斑相似。病变位于修复体附近的口腔黏膜是其主要特点。更换修复体或拔出不良修复的牙齿后,白色损害可完全消退。

8,咬颊损害:患者具有不良的咬颊习惯,颊黏膜区上皮角化增厚而呈白色斑块状损害,其表面粗糙或糜烂,初学者误认为白斑或鳞状细胞癌。仔细询问病史可了解患者的不良咬颊习惯。患者纠正咬颊习惯后,白色斑块将逐渐消退。

处理:

对口腔黏膜白斑的处理,受限应具备下述概念:(1)舌、口底、唇、牙龈处白斑与其他部位发生的白斑相比,恶变的可能性较大。(2)疣状白斑、红白斑的恶变潜能大于均质型白斑。(3)不典型增生型白斑容易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4)非吸烟者发生白斑恶变潜能高于吸烟者白斑。(5)女性舌部白斑恶变潜能高于男性患者。

因此,对具有上述某一特征的白斑患者应密切观察,对具有两种以上特征的患者应及早行手术切除白斑,并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并处理复发病变。

除上述特征之外的白斑可行保守治疗,除去所有局部刺激因素,并行定期随访观察。有条件可拍彩色照片留作比较。如果除去刺激因素后2周,白色损害仍未消退,则应切除病变组织,并作组织学检查。如果组织学证实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则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制订治疗方案。

对于大面积白斑的治疗,可切除后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或采用冷冻、激光治疗。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口腔科魏博医师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

口腔 白斑 症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