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 分手 機率

尤其如果遠距離戀愛的對象,又是屬於「逃避程度」較高的人的話,這樣的遠距離戀愛,應該就更加不適合了。畢竟遠距離戀愛加上逃避依附,會讓焦慮程度比較高、比較沒有安全感的這群人,更加地難以掌握,還有可能會因此更加缺乏安全感,而導致自己的焦慮程度變得更高,讓雙方的關係演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當然,在現在通訊軟體發達的情況下,要談遠距離戀愛,確實比以前容易一些,也因此,如果你不是焦慮程度較高的那一群人,或許選擇遠距離戀愛,也不是一件太過困難的事情。〈延伸閱讀:用對「未來的規劃」打敗遠距離:能與情人攜手眺望共同的遠方,或許就是愛情最堅貞的模樣

安排固定的「想見」時間

遠距離 分手 機率
圖片來源:Pinterest

但是,遠距離戀愛到底要怎麼維繫,或許會成為另外一個問題。

在遠距離戀愛裡面,最大的禁忌就是把遠距離當成近距離戀愛來談。什麼意思呢?就是遠距離戀愛的人,不能像近距離戀愛一般,想見面就見面、想約出來就約出來。

因此,在這裡,我會給出一些建議:要談遠距離戀愛,一定要保留彼此相處的時間。所謂彼此相處的時間,除了固定的見面時間之外,固定的通話或視訊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約好跟對方視訊、通話的時間,還有每個月的碰面時間。如果是跨國遠距離、有時差的話,更該把握好彼此都能上線視訊的時間。正因為距離會讓彼此的戀愛更難維繫,所以才需要特別約好這些重要的時光,把維繫彼此的關係牌進行事曆裡面,避免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就錯過了維繫關係的時間。〈延伸閱讀:愛情不是童話故事:維繫「遠距離戀愛」最重要的 3 件小事,謹記別讓愛走遠!

當然,還是必須說,在遠距離戀愛這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缺乏安全感的焦慮依附,如果要進入遠距離戀愛,還是得再三強調必須多多思考,免得白花了許多心力跟時間,又讓自己對感情的安全感降到更低,其實蠻得不償失的。

心理學家對遠距離和一般戀愛進行比較,發現不論是交往時間還是分手機率其實都差不多。遠距離並不會比較容易分手,沒有大眾想像中的那麼脆弱。只是遠距離需要面對的難題和一般戀愛不同,本質上都是和一個人談戀愛,但是相處模式天差地別。

本篇是想給那些遠距ING或是正在考慮要不要開始遠距戀愛的男女參考釐清內心的想法(結合作者經驗)。

 

遠距離 分手 機率

一旦開始遠距離練愛很容易會出現的兩件事情:

1.加入彼此生活點滴:

遠距離真的要歸功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完全不能想像以前沒有手機的年代只能用書信連絡。分隔兩地之後,通訊軟體就是主要維繫感情的渠道,瘋狂傳訊息、打電話、視訊。重要的是會開始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今天和朋友去某某店,那裡的甜點好好吃,下次我們一起去!""剛剛我發生車禍,有個阿姨突然衝出來,嚇死人了!"

每次打開line就好像在看劇本一樣,每天聊天傳訊息,遇到新奇好玩的事物迫不急待地和對方分享,染了頭髮、工作升遷、遇到挫折、崩潰痛哭都只想和遠方的那個人訴說。

2.理想化伴侶:

這個也是作者開始談遠距後才切身體會。就像人們只看到偉人成功的一面,大腦會放大對方光鮮亮麗的一面,而且也因為不可能完全知道伴侶在幹嘛,心裡會選擇性的填入美好得想像,以上都是無意識的。

結果就是會把長時間分隔的伴侶想像成比本來的好,我覺得這方面是好事因為是某種程度會維繫這段感情,但絕對不要過度幻想,等到見面才發現和期望中的有落差,這是遠距要調適的部分。

 

遠距離 分手 機率

遠距離練愛質大於量

遠距離戀愛見面次數會少於一般戀愛,所以會更珍惜每一次見面,相見就將伴侶擁入懷中不願放開,因為我們知道要見面一次有多不容易,下一次不知是何時何地。對方每一次笑容、每一句話、一起做的每一件事都將烙印在腦海中。每個相處的夜晚總是早早回去,只想要有更私密的空間可以相擁相吻相愛。不知為何彼此總是聊到深更半夜不願入睡,因為天明似乎預告著別離的時刻又更近了...

用心規劃每一次行程、吃什麼樣的餐廳,努力做到最好、打扮最好的自己,只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給他最美滿的回憶。直到送他去坐車前,最後一次緊緊擁抱感受對方的溫度和心跳,努力讓自己的淚水不流下來,因為你不想讓他感染悲傷的氛圍帶著哭相上車,你希望他可以笑著離開。你最無助的時候是望著他離去,卻說不出任何一句話。

 

遠距離 分手 機率

信任很重要!

維持遠距離戀愛的因素有很多,之後番茄再完整寫一篇,但我覺得最基本一定要有的就是信任。既然決定遠距離戀愛,就放心相信對方的一切,曾有科學家做實驗(文獻)有第三者的機率遠距離反而是低於一般戀愛,不安感往往是摧毀愛情的因素,有一方出現不信任感就會將情緒透過訊息傳染給伴侶,動搖這段感情。請將相信當作呼吸一般自然。相信你當初選擇的這個人。

 

文獻:Pistole, M. C., Roberts, A., & Mosko, J. E. (2010). Commitment Predictors: Long-Distance Versus Geographically Close Relationships. 

「我曾經以為,可以跟他這樣一直走到永遠。甚至是在他跟我說要去英國讀研究所那天,我也沒有懷疑、動搖過這樣的想法。可是後來我發現,英國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遠、太遠了。而且最後,似乎只有我一個人還在苦苦維繫……」 

很多人都對遠距離戀愛(long-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DRRs)抱持著悲觀的看法,但是遠距離戀愛真的比較容易分手、比較不滿意這段戀愛嗎?答案是--不然。過去許多心理學家對遠距離/一般戀愛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沒有差異[1]。 

Ohio State University研究遠距離戀愛的大師Laura Stafford甚至還發現,分隔兩地可能會讓彼此更穩定—沒有機會或刻意避免爭吵、理想化對方(idealize),都使得這個關係不會說斷就斷[2]。我們實驗室之前的研究也低調地發現,如果你的「遠距」伴侶在台灣,除了台北-高雄,高雄-花蓮比較辛苦之外,滿意度與分手率幾乎跟其他情侶都差不多。 

可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遠距戀愛還是困難重重,那麼他們的困境、造成他們分手的關鍵是什麼?綜合Stafford和他的同好十多年來的研究,大約發現兩個主要的因素。 

1.理想化破滅 

與大家的想像或許有一點不同,遠距情侶如果真的分手,其實通常發生在重逢。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再次見面會發現對方不如想像中得好,許多不願討論的問題也會霎時湧現、爭執倍增、甚至發現一些訊息戳破對方的謊言等等(你說!這包包誰買給你的?)。並且,太久沒有一起生活、一起出遊,幾乎不知道該如何約會了。 

2.不安感作祟 

Purdue University的M. Carole Pistole是跟Stafford並肩作戰一起研究遠距離戀愛的夥伴,但他比較採取依戀(Adult attachment)的觀點。缺乏安全感的逃避或焦慮依戀者,通常會更難維繫他們的遠距離戀愛。因為不安會讓你更不願意去碰觸你們之間遇到的問題,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 

Pistole等人指出,遠距離情侶和一般情侶還是有一些地方不一樣。他調查77個遠距離戀愛者與61個一般情侶,結果發現--如果你跟他是遠距離,重要的是你們過去的美好記憶與付出多寡;如果你們幾乎常常見面,關係穩定的關鍵是第三者是否出現[3]。 

遠距離 分手 機率

沒~有~錯,寶傑!一般人都會以為遠距最大的敵人是小三,畢竟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但是這張圖片裡面揭露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對於遠距情侶來說,抵抗小三的最重要防線,是讓對方覺得在這段關係裡面是值得的、以往的付出難是以割捨的、跟你相處的時光是充滿幸福的--嗯溝(台),如果你的另一半就在身邊,製造幸福的同時,要更留意他身邊是否還有別人。 

正所謂行行出狀元,家家經難念(?),各種工作都有辛苦的一面,不同類型的戀愛也有各自的問題要去面對。遠距戀愛自然經營不易,但並不表示近距情侶遇到的困難較少。或許真正重要的,是辨識(Aware)彼此的問題在哪裡、調整情緒,並培養因應、面對、維繫與解決困境的勇氣。 

註解: 

[1]詳見我古時候寫的回顧:Every time you go away。對了,雖然不論遠近分手率幸福感都差不多,但是遠距情侶在分手之後的確比較難過。 

[2]Cameron & Ross也指出遠近不是問題,重要的是男生的脾氣。他們的實驗中一共調查了兩次,大部分(70%-90%)的伴侶半年後都還在一起,但遠距情侶中,如果男生愛表現出負面情緒,半年後還在一起的機率只有40%左右。 

[3]他們預測的是「承諾感」(commitment),即你有「多願意」、「多確定」與對方共度一生,詳細描述請見<該走或該留?逐漸消失的依賴感>。 

[4]文中所有統計數字多採自西方研究,且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與文化差異,不宜作過度推論。 

[5]為求行文簡便與維護隱私,內文引用的諸項案例均經當事人同意,並大幅修改後重新繕寫,無可供辨認訊息之虞。 

參考文獻: 

Aylor, B. A. (2003). Maintaining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through Communication (pp. 127-139).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 Publ.

Cameron, J. J., & Ross, M. (2007).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Predicting the survival of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7(6), 581-606.

Guldner, G. T. (1996). Long-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revalence and separation-related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Articl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3), 289-296.

Guldner, G. T., & Swensen, C. H. (1995). Time Spent Together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As A Test-Case. [Not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2), 313-320.

Lee, J.-y., & Pistole, M. C. (2012).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in Geographically Close and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9(2), 303-313. doi: 10.1037/a0027563

Manusov, V. (2006). Maintaining long-distance and cross-residential relationships. [Book Review].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3), 630-631.

Pistole, M. C. (1994).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 some thoughts on closeness-distance struggles. [Article]. Family Process, 33(2), 147-159.

Pistole, M. C. (2006). 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theory interpret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Pistole, M. C. (2010). Long-Distance Romantic Couple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rticl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6(2), 115-125. doi: 10.1111/j.1752-0606.2009.00169.x

Pistole, M. C., & Arricale, F. (2003). Understanding attachment: Beliefs about conflic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3), 318-328.

Pistole, M. C., Roberts, A., & Mosko, J. E. (2010). Commitment Predictors: Long-Distance Versus Geographically Close Relationships. [Artic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8(2), 146-153.

Sahlstein, E. M. (2004). Relating at a distance: Negotiating being together and being apart in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Proceedings Paper].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5), 689-710. doi: 10.1177/02654046115

Stafford, L., & Merolla, A. J. (2007). Idealization, reunions,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Proceedings Paper].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37-54. doi: 10.1177/0265407507072578

Stafford, L., Merolla, A. J., & Castle, J. D. (2006). When long-distance dating partners become geographically close.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6), 901-919. doi: 10.1177/0264407506070472

VanHorn, K. R., Arnone, A., Nesbitt, K., Desilets, L., Sears, T., Giffin, M., & Brudi, R. (1997). Physical distance and inter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stud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rtic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1), 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