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元 的 鐵道 旅行 內容 摘錄

台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里程、最便宜的旅次,票價是11元,「11元隱藏著緩慢的節奏、純樸的生活、迷人的風物,更湊巧的是也隱含著另一層意象,『我是坐11路來的』,以二條腿旅行」搭火車是環保而簡樸、安全而緩慢的旅行,用最輕柔的自己在接觸這片土地,這是劉克襄這本「11元的鐵道旅行」所蘊含的深意。這樣的旅行方式無疑地和一般人所喜愛的旅行有極大的不同,一般人的旅行所追求的是精緻的文化、奢華的享受、感官的滿足與經驗的擴大,恨不得將世界的精華一次看個夠、玩個夠,所以我們要參觀世界第一高樓、觀賞第一流的表演、享用最頂尖的美食,彷彿要有種種的XX之最才能滿足我們挑剔的眼光與品味。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撘火車旅行不會像坐遊覽車,一個團體、數十張口在一個空間喧嘩,似乎社交的功能遠大於實際的旅行體驗;它也不像自行駕車旅行,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在一個封閉的鐵殼內,心思是向內的,沒辦法和周遭的景物與人物充份融合在一起。

劉克襄他所提倡的鐵道旅行不但簡樸而環保,更是真正地深入鄉土、將自己完全開放投入鄉土,所見到、所體驗到的美也呈現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質素,是一種草根性、雜亂的美、一種發自社會底層的生命力、一種質樸、荒涼、寂寞的自然,在雜亂無序中找到一種最強韌的生命力,就在這麼濃厚的鄉土關懷與浪漫的詩情,劉克襄帶我們作了一趟11元的鐵道旅行。


來到鳳山進入活力四射的傳統市場,這裡充滿旺盛的鄉土力量,傳統與現代在此雜亂地交集衝撞出混沌的美學,中下階層的生命力在此盡情地奔放著。在海線大甲菜市場也有類似的紛亂,展現一種海線的生活美學

要找一條適合流浪的鐵道,集集支線是最好的選擇,但要找到世界上最貴重的孤獨就得來到三貂角站,一位來自日本的遊子正在享受他最私密的幸福,在千禧年的第一天漂泊到地球上一個不知名的角落是何等的浪漫。另一個小站牡丹站,一個滿是污漬穢氣醜陋的小站,一個空蕩的小站座落在孤獨的村子是何等的荒涼,一群鐵道迷卻爭相購買最後的硬紙車票,卻也是另一種浪漫。侯硐站前的兩家麵攤在黑暗的山谷間溫煦地點亮著,在這等荒涼土地竟有如此傳統道地的小吃。

轉到東台灣,來到和平站,一座大而無當的車站、空曠而虛無,訴說著太魯閣族人落敗的悲歌,滿是灰塵的和平。往南來到了山里站,傳說中到不了的小站,它被花東縱谷遺忘了,一個被遺忘的山谷兀自遺世而獨立。

在海線另一個小站新埔站,縱貫線鐵路離海最近的小站、車站的樸素和周遭的荒涼搭配在一起有種混然天成的滄桑,似乎每個人的生命裡都該有這樣的風景。


自序

11元的鐵道旅行

台灣最慢的火車,最短區間的里程,最便宜的旅行,票價是11元。

比如,池上至富里、壽豐至志學、萬榮至鳳林之類。有趣的是,如今它們幾乎都集中在花東縱谷。

質言之,11元潛藏著,緩慢的節奏、淳樸的生活、迷人的風物。更湊巧的,「11」也隱含著另一層意象:「我是坐11路來的」,以二條腿旅行。

十多年來,我的漫遊,如是不斷地實踐著。從東部到西部,從北迴到南迴。甚而,從台鐵到高鐵。

我保持高度的浪漫,有一點懷舊。自得其樂地,發揮到極致。

為何如此執著?

這種情境自童年延伸出來後,似乎未曾斷奶。五歲尚未離開烏日九張犁時,大清早,祖母帶我到水田插秧,旁邊就是鐵道。小學時就讀台中大同國小,旁邊也是鐵道。

再大一點,居家離鐵道遠了。自己在房間玩火車,依舊興奮地搭建各種複雜的路線,搜集各種材料。努力造橋鋪路,甚而興建市鎮。年紀更大時,我的熱情持續不減,蒐集各個年代的鐵道圖,繪製車站周遭環境。繼續摸索消失的車站,發掘新增車站的妙義。

年少時玩火車,可以關在房間內一整天。現在迷火車,彷彿一輩子都可以鎖在台灣。儘管鐵道消失很多,鐵道交通彷彿沒落了。但我的鐵道記憶,不只橫向拓展,上下亦根鬚般縱深。悄然地,從小苗,似乎有了喬木的身影。

百年前,火車出現在台灣時,凡其馳騁停靠之地,往往帶來鉅烈的生態環境破壞。如今火車沿著鐵道行駛,載著多數人來去,不再噴出濃密的黑煙。相對於,汽機車的隨意來去,一二人成行,消耗大量的石油。它反而變成較為環保的交通工具。

火車的來去拘限於固定路線,軌道不輕易隨山勢起伏,彷彿減緩了人類破壞土地的面積。鐵道事物乃逐漸變成守舊的代名詞,火車停在面前,或者一條鐵軌的橫陳,都明白地告訴你,「很抱歉,我只能這樣,只能到此,其他就靠你自己了。」

靠什麼方式呢?下了車,我幾乎都用走路。我的鐵道旅行,大抵是以這種節奏存在的。常以車站為中心,在周遭不斷地漫行、散步。不論大站小站、喧嘩寂寥,我好奇地尋訪市井鄉野。

鐵道不是一把尺,而是圓規。車站為針尖腳,我是那活動的鉛筆腳。慢吞地畫出半徑或圓圈,丈量著經過的大城大鎮小村小落。透過此類鐵道旅行,我的書寫當然更無法自滿於硬紙票、號誌燈、轉轍器之類的元素,或者懷舊地尋訪老車頭。我經常脫軌,溢出鐵道的思考範疇。

我不是一個鐵道迷。或者,我是另一種,11元那種,大家還不認識的鐵道迷。我酷愛小題大作,牽扯很多乍看跟火車無關的內容。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鐵道風物,只是過去搭火車的人較少注意。

高鐵是另一類型的火車,速度較快的火車。它的出現,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旅行地圖畫大一些。但仍是我的國界,仍是11元的內涵。我學習,從快中找慢,從科技中發現自然。也藉由高鐵經過的新地理,接觸到另一個台灣,另一個自己。

這本鐵道旅行蒐集了千禧年以來,我在各地搭乘台鐵和高鐵的見聞。一個人的,結伴的。也有上百人旅行,像候鳥的集團遷徙。對我而言,鐵道不只是旅行,它還是鄉土教學,也是環保教育,自然教學不可或缺的課程。

搭火車是快樂而知足的旅行。凡鐵道周遭的餖飣小物,都想悉心摩挲,抽剝出興味。

搭火車是環保而簡樸的旅行。花費很少,卻耗費很多時間。但那是用最輕微的自己,在接觸這片土地。

搭火車是安全而緩慢的旅行。我把自己交給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彷彿把自己的一輩子交給另一個人,腦海卻更從容地,面對世界。

我像小孩子在野地探險,活蹦亂跳,消耗不完活力。自以為有一個秘密基地,自己是首領。在鐵道的世界裡,我永遠長不大,也不想長大。持續握著11元的車票。

八年級 炳毅

《11元的鐵道旅行》/劉克襄/遠流出版社

11 元 的 鐵道 旅行 內容 摘錄
 

一、佳句摘要

1.質言之,11元潛藏著緩慢的節奏、淳樸的生活、迷人的風物。更湊巧的,「11」也隱含著另一層意象。「我是坐11路來的」,以兩條腿旅行。

2.搭火車是安全而緩慢的旅行,我把自己交給一輛駛向遠方的列車,彷彿把自己的一輩子交給另一個人,腦海卻更從容地,面對世界。

3.我不是一個鐵道迷。或者,我是另一種,11元那種,大家還不認識的鐵道迷。我酷愛小題大作,牽扯很多跟火車無關的內容,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鐵道風物,只是過去搭火車的人較少注意。

二、讀後感

利用11原坐著區間車,享受眼前的美好田園風光。這本書就紹了許多車站旁好吃、好玩及漂亮的景色,使人忍不住利用假日來個鐵道之旅。在小站時,可在老舊的車站,看出不同風味。在作者的帶領之下生現許多生活當中沒有發現到的事情,鐵道穿梭在山谷之間,海岸邊、田園邊、山坡邊,無論何地何時都可體驗那百變而別具風味的鐵道之旅。

11 元 的 鐵道 旅行 內容 摘錄

作者:劉克襄

出版:2009年04月30日(遠流)

【作者簡介】

劉克襄

老家鄰近鐵道,自幼便對搭火車去遠方懷抱無限憧憬。

一雙腳「凸」全台灣,大城小鎮、深山野壑,好像沒有他不熟悉的地方。

擅長在尋常事物裡,邂逅迷人的風景,領會生命的況味。

旅行講座總是風靡全場,鐵道題材尤其令人引頸期待專書付梓。

創作半甲子,寫作不輟,題材多元,屢獲獎項。

詩、自然觀察、歷史探險、動物小說、野菜蔬果、小鎮旅行、登山指南、繪本……,著作超過四十本。

《11元的鐵道旅行》是他的第一本鐵道專著。

【讀後心得】

旅遊的書大致上有兩種,一種是介紹一個地點哪裡有知名景點、好吃的店,一種是紀錄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本書以後者為主,穿插一些在地店家介紹。這是一本鎖定在利用火車(與高鐵)來旅行,介紹車站附近的景點與店家,或是作者利用這種旅行方式的見聞。

旅人啊旅人,為什麼總愛在旅行時說自己是孤寂的?

我喜歡旅行,因此書中提到的車站、店家、古道、山、海,我大概只有二結山里沒去過。

我常困惑於旅行的意義。就個人定義,

如果找對夥伴,那旅行就是快樂開心的,但那比較接近「出去玩」,

如果是跟伴侶旅行,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戀愛中不管去哪,眼中只有對方,去哪裡無所謂,那叫「生活」。因為是跟相愛的人在一起,在公園散步跟出國旅行所得到的快樂感是不會差太多的。(當然能擁有新鮮感更好,每次出遊都去不同的地方)

而在找不到夥伴又想出門走動的狀況下,一個人的旅行,比較算得上是「旅行」,因為一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有所觀察,比較會去思考,比較需要下判斷,那純粹是一個人與一個地方的接觸。

一個人的旅行必須是有目標的,不然很容易感到孤寂。然而多數從事一個人旅行的人,不少人是學習日本的鐵道迷文化:收集火車票、辨識每一款火車的名稱。另一種玩法,收集每個車站的照片、每個車站的章。

有目標比較能有持續性旅行的動力,所以爬山有個「百岳」,鐵道有個「鐵道100」,鄉鎮旅行有個「319鄉鎮護照」,旅行時各地總有「xx八景」;

但是這些只是旅行的動力,若執著於特定的點(像是要收集齊什麼)而忘了旅行的意義時,那旅行就會顯得有些走偏了。如果你為了走完這一百個山頭而登山,下雨也登,路上毫無風景可看,體驗一兩次雨中登山是種經驗,偶爾為之也無妨。但常常這樣做,是否失去了爬山的意義?而且危險。

而收集火車票也是,執著於收藏火車票、辨識每一款火車的名稱,是否也忘了火車的功能,以及旅行的意義。為了蓋章而跑319鄉鎮,只是經過鄉鎮蓋章而毫無接觸,是否也失去了原意?

有了旅行的動力後,再來就是該在旅行中尋找什麼?追求什麼?

放鬆身心是最原始的目的,但喜歡旅行者,不只為了這點而旅行。那旅行中還可以尋找什麼?

我個人喜歡觀察,透過觀察去發現各地不同的特色,那可以帶給我喜悅的心情感受。像是在小琉球旅行時,發現當地居民離開摩托車後幾乎都不拔鑰匙的。又或是金門處處充滿風獅爺、安平到處都是劍獅。

又或者在旅行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像是我最早在汐止看過高麗犬,而在另一次新城旅行時發現同樣像是高麗犬的石像,開啟了我對高麗犬的好奇與研究。而也在看到屋頂上有著特殊動物的瓦塑時,進而去瞭解仙人走獸這種習俗。

又或是透過旅行的發現與知識上的連結,記得有次到鹿港住宿時發現那裡的房屋都好「長」,直到多年後在看到台灣建築史介紹時,才知道因為鹿港街道在當時非常熱鬧,每家店面的寬度都有限,於是往上、往後延伸,造就了這種特色。透過實際的觀察發現的疑惑,在事後學到相關的知識時,除了是一種樂趣外,也特別容易記住。

不只是觀察,結交朋友也可以是旅行的意義,沈澱心靈來靜心思考也可以是旅行的意義,端看個人喜好而定。

最後再來說到讀了這本書之後有何心得:沒有。

不過我很喜歡書中旅行地圖的插畫,我一直很羨慕會畫畫的人。有個夥伴在旅行時總能隨意來上兩筆,一直讓我把她寄來的明信片當成收藏品收藏。

另外有幾處我覺得奇怪的地方,像是作者到三貂嶺站時遇到那位英文極度不流利的日本人(82頁),他們的對話會不會顯得有些太過文學,這麼文學的對話大多只會在電影、書籍中出現?而且對方英文不好喔。

這是否是作者憑空創造出來自問自答的角色,就像中國古代詩人寫詩也常自創角色來自問自答。

另外在和平的對話也有些奇怪,那句問對方為什麼不住和平也很奇怪,對方從未表達自己住哪,這問句是否來的突兀?抑或這也是自創虛擬角色?

附帶一題,作者的拍照風格有像龍應台在《目送》(心得)這本書的風格,要不是作者有提到他用單眼,我還真沒發現這事。

最後再最後,我想到了一個故事,以前有人找來一群瞎子摸象,然後那個摸到大象鼻子的瞎子堅稱,大象一定是種長條狀的生物。這故事很有趣不是。

謝謝觀賞。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或是對您有幫助,請別客氣的留下回應或點個讚。

若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各位朋友用「轉貼連結」或「分享」的方式轉貼文章。

延伸閱讀

.所有的讀書心得請點分類:讀書心得(只列標題)

.這些年還有什麼好書:闕小豪的推薦書籍名單 2005~2009

.Facebook 轉貼連結技巧

.追蹤這個部落格的文章:闕小豪 on Facebook 或 闕小豪 on Google+

Advertisements

11 元 的 鐵道 旅行 內容 摘錄
作者:闕小豪

近期公告:部落格剛完成架站,版面還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若有發現任何錯誤也歡迎告知。